高校讲师的岗位等级是多少
一般来说,大学讲师是成为大学教授的必经之路。教学、研究、辅导学生,在工作中积累教学经验、探索学术见解,最终成长为一名大学教授。那大家是否知道讲师的岗位等级有哪些呢?
高校讲师的岗位等级
教师级别大致分为十二或十三级:一、二、三、四级为教授岗,其中一级教授数量很少,有些高校一个都没有,二级教授的数量也不多,更多的是三、四级教授;五、六、七级为副教授岗;八、九、十级为讲师岗;十一、十二级或十三级为助教岗。每个级别的提升主要看入职时间,在教学与科研方面的成就等。其中最难的是大岗之间的跨越。很多高校教师一生就停留在讲师与副教授岗位上。
讲师级别应该是职称的区分:教师系列:助教(初级)、讲师(中级)、副教授(副高)、教授(正高);行政系列:实习研究员(初级)、助理研究员(中级)、副研究员(副高)、研究员(正高)。
大学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是分别是四个级别的大学教师职称。
大学里教师的职称分为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四个级别。
助教:主要任务是协助教学。新教师在未受聘为讲师以前先从事一年或一年以上的教学辅助工作,以熟悉大学的基本教学条件和教学的组织。
讲师(中级):是能够独立开设一门或一门以上课程的大学教师。讲师也有不同的等级。
副教授(副高):原则上不仅具有开课的能力,对本学科的整体情况有充分的了解,自己主持研究项目,而且能把最新的研究用学术研讨会的形式不断开设成新课。
教授(正高):是大学里的主体,大学里主导性的工作是由教授承担的。
扩展资料:
新华社北京11月13日电,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13日发布《高校教师职称评审监管暂行办法》,规定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直接下放至高校,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工作要“切实把师德评价放在首位”。
办法明确,尚不具备独立评审能力的高校可以采取联合评审、委托评审的方式,主体责任由高校承担。高校副教授、教授评审权不应下放至院(系)一级。高校主管部门对所属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工作实施具体监管和业务指导。教育行政部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对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工作实施监管。
办法要求,高校要按照中央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部署,结合学校发展目标与定位、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制定本校教师职称评审办法和操作方案等,明确职称评审责任、评审标准、评审程序。文件制定须按照学校章程规定,广泛征求教师意见。
办法指出,高校每年3月31日前须将上一年教师职称评审工作情况报主管部门。高校职称评审过程有关材料档案应妥善留存至少10年,保证评审全程可追溯。
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及高校主管部门将采取“双随机”方式定期按一定比例开展抽查。根据抽查情况、群众反映或舆情反映较强烈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项巡查。
根据办法,高校教师职称评审中申报教师一旦被发现弄虚作假、学术不端等情况,将被按国家和学校相关规定处理。因弄虚作假、学术不端等通过评审聘任的教师,撤销其评审聘任结果。对违反评审纪律的评审专家,将被取消评审专家资格,列入“黑名单”。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 - 大学教师职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