昏和晕有什么区别?
昏hūn(1)昏迷;失去知觉 [swoon;lose consciousness;faint] 昏到于地。――《儒林外史》(2)又如:昏晕(昏迷)(3)[因为古代婚礼是在傍晚举行,故引申为]婚礼 [marriage]宴尔新昏。――《诗·邶风·谷风》 昏姻之故。――《诗·小雅·我行其野》 昏礼者,将合姓之好,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礼记·昏义》 如旧昏媾。――《左传·隐公十一年》 为父子,兄弟,姑姊,甥舅,昏媾,姻亚。――《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注:“妻父曰昏。”(4)又如:昏姻(婚姻);昏第(古代行冠礼、婚礼的地方。又作婚第);昏媾(婚姻,结亲)(5)惑乱;迷惑 [puzzle;confuse] 下民昏垫。――《书·皋陶谟》 寡君之二三臣札瘥天昏。――《左传·昭公十九年》。注:短折曰矢,未名曰昏。 君子失心,鲜不夭昏。――《国语·晋语》。注:昏,狂荒之疾。 蟊贼内讧,昏椓靡共。――《诗·大雅·召》。《笺》云:昏椓皆奄人也。 昏于小利。――《吕氏春秋·诬徒》 先生之老与昏与?――《吕氏春秋·贵直》 僮昏不可使谋。――《国语·晋语四》(6)出生后尚未命名而死,夭折,早死 [die young]。如:昏札(夭亡,夭折)聊天时候的常用词 “晕” 就是你说的话很无理头 让我惊奇、惊讶 我听了之后有晕倒的感觉 大概就这意思吧,网络词语也解释不清楚 不过你问“晕”是什么意思? 这个问题 确实让我 晕~~
1. 高中语文,必备文言文120字,莫的意思,通“暮”,请问这里的暮是
莫”和“暮”是古今字,不是通假字!认为“莫、暮”通假,是大陆谜人常犯的低级错误,早就被海外谜友笑话过。
古今字的概念,百度百科有词条,不作详述。
古代已有的字,后来又造新字,前者叫古字、本字,后者叫今字、后出字。“莫”字甲骨文是个会意字,上下都是草,中间是太阳,表示日落草中,天色已晚,所以“莫”的本义是“傍晚”,又引申为“晚期”,如“莫春”“莫年"等,这里,莫读音为mù。
后来“莫”被假借为否定词(读 mò),表示“没有谁”“不要”等意思,于是又另造一个“暮”字来表示“傍晚”的意思,“暮”是形声字,从日,莫声。所以后来“莫春”“莫年”就写作“暮春”“暮年”了。
因此,莫暮二字与通假字毫无关系。“暮”字的含义,“莫”都可以用来在灯谜中扣合。
卜野先生举例:
宋·叶适《虞夫人墓志铭》:“后乃连外补,众又叹其迟莫落拓,夫人亦无愠容。”
明·徐渭《鞠赋》:“彼苍厚尔以迟莫,又何辞於末年。”
我们再举一个例子,以作补证:
陆游《自嘲》诗:
少读诗书陋汉唐,莫年身世寄农桑……
陆游这里的“莫年”就是“暮年”。
陆游这两句诗的大致意思就是:
少年饱读诗书胸怀大志,而暮年却只能寄情于农耕桑田。
谨以此帖表示对卜野先生的绝对支持!
PS:
复制《辞典》对“莫”字在读mù字时的解释,以备持有不同意见的吧友查对:
莫
mù
ㄇㄨˋ
〔《集韵》莫故切,去莫,明。〕
“暮”的古字。
1.日落时,傍晚。
《礼记?间传》:“故父母之丧,既殡食粥,朝一溢米,莫一溢米。”
宋晏几道《蝶恋花》词:“朝落莫开空自许,竟无人解知心苦。”
元萨都剌《凤凰台怀古》诗:“莫雨楼台连野寺,秋风鼓角动边城。”
2.时间将尽。
《诗?周颂?臣工》:“嗟嗟保介,维莫之春。”
郑玄笺:“莫,晚也。”
宋苏轼《与林天和长官书》之二二:“岁莫,万万加爱,不宣。”参见“莫夜”。
3.昏暗。
《荀子?成相》:“悖乱昏莫,不终极。”
杨倞注:“莫,冥寞,言暗也。”
4.酸模。野菜的一种。
《诗?魏风?汾沮洳》:“彼汾沮洳,言采其莫。”
郑玄笺:“莫,菜也。”
陆玑疏:“莫,茎大如箸,赤节,节一叶,似柳叶,厚而长,有毛刺。今人缫以取茧绪。其味酢而滑,始生可以为羹,又可生食。五方通谓之酸迷,冀州人谓之乾绛,河汾之间谓之莫。”参阅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卷十。
5.通“幕”。参见“莫府”。
6.通“慕”。贪慕。
《论语?里仁》:“君子之於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
陆德明释文:“莫,郑音慕。无所贪慕也。”
2. 文言文中暮有哪些用法暮
名词义:
1、形声字。从日莫声。古字作“莫”,会意字,从草从日,太阳落到草丛中,表示天将晚。“暮”为后起字。本义:日落时;傍晚。
暮者,晚也。——《论衡·明雩》
朝三而暮四。——《庄子·齐物论》
恐美人之迟暮。——《楚辞·离骚》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乐府诗集·木兰诗》
今朝至,暮变。——《韩非子·难一》
至莫夜月光明。——宋·苏轼《石钟山记》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唐·杜甫《石壕吏》
2、夜晚。
枝封暮雪。——沈约《桐赋》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论语》
形容词义:
1、喻指年老;衰老。
藐是流离,至于暮齿。——庾信《哀江南赋序》
2、迟;晚。
夫自念斯,学德未暮。——《吕氏春秋》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步出夏门行》
3. 朝三暮四文言文的意思是什么朝三暮四,源于庄周《庄子·齐物论》原指玩弄手法欺骗人。后用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
原文
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翻译
宋国有一个养猴子的老人,他很喜欢猴子,养了一大群猴子,他能懂得猴子们的心意,猴子们也能够了解那个人的心思。那位老人减少了他全家的口粮,来满足猴子们的欲望。但是不久,家里缺乏食物了,他想要限制猴子们吃橡粟的数量,但又怕猴子们不听从自己,就先欺骗猴子们:“我给你们橡粟,早上三颗,晚上四颗,这样够吗?”众多猴子一听很生气,都跳了起来。过了一会儿,他又说:“我给你们橡粟,早上四颗,晚上三颗,这样够吗?”猴子们听后都很开心地趴下,都服服帖帖的了。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