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大礼堂的建筑历史
清华大礼堂仿自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的图书馆,是一座罗马式和希腊式的混合古典柱廊式建筑,设计者是美国茂旦洋行的建筑师墨菲(H. K. Murphy)和达纳(R. H. Dana),以美国19世纪典型的大学校园布局为蓝图,规划了早期的清华校园。
大礼堂位于大草坪的正北端,大礼堂平面呈正十字形,南端为门厅,北端为舞台。礼堂采用古城堡风格的大圆顶,属古罗马的拜占庭风格,四周各堆砌了一块巨大的三角顶楣,十字形的坡顶与最高处的铜面穹顶相辉映。门前有四根汉白玉爱奥尼柱。石柱约两丈多高,约两人合抱,柱上纵向凹槽若干条,各凹槽的交接棱角上设计了一部分圆面,涡券式柱头形似羊角,整体柱型设计规范而细腻,充满生气,属古希腊的爱奥尼风格。礼堂有三个圆拱形刻有富丽精致浮雕的大铜门嵌在汉白玉的门套之中,白色的门廊和红色的砖墙形成鲜明的对比,门上部的圆拱中有粗细相间的十几根钢条拼接出的图案,在礼堂整个朴素端庄之中又添了一分生动活泼,每个正门上方有一个大型窗户。
早期的清华大礼堂里高悬着两块匾额:一块“寿与国同”,一块“人文日新”。“寿与国同”是指清华成立的1911年刚刚建立的民国,然而民国命运多舛,在1949年后,大礼堂的“寿与国同”因时过境迁拆下另存了。“人文日新”的匾额悬挂至今,每次礼堂整修时都会重新油漆这个匾额,常被人用以称颂清华初创时期对人文的重视高于技术的那个年代,并用以鼓励全校学生提高人文社科修养。
在清华近现代校史上,大礼堂见证了多次反帝爱国运动在这里的酝酿出发和胜利凯旋。1949年以前,清华大礼堂是支持***的青年学生聚会的地方,这一派被称作“大礼堂派”;另一派是“同方部派”,指常在同方部聚会的支持国民政府的青年学生一派。年深日久,大礼堂成为最有光荣历史的建筑物之一。它被清华师生视为自己坚定、朴实、不屈不挠性格的象征。
大礼堂还承担着丰富师生文化活动的功能。自建成以来,周末放映**,同学自由购票观看。最初的**多为西片。1918年前后,美国凶杀片(如《黑衣盗》、《毒手盗》等)和宣扬色情的影片风行一时,引起了学生的不满和反对。学生们在《清华周刊》上发动了“改良清华**”的讨论,写文章痛斥“迎合观众的低级趣味”的坏影片,一度刹住了放映美国**的不良风气。1949年至1990年代,大礼堂仍然承担**放映功能,学生会负责选片,**组负责放映,每周一到两次。同时,各个院系大型活动在此举行,北京高校重大演出活动,也常常选址礼堂。礼堂正对的草坪,被认为是高校校园民谣的发生地,1990年代的学生身穿白衣,在这里抱着吉他弹唱。歌曲已经传出清华,成为一个年代的见证。
1990年代,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清华学长朱镕基回校做形势报告就在清华大礼堂,当时与陪同的清华校党委书记贺美英回忆1940年代的往事时语带双关地说道:当时我们觉得这个礼堂很大,现在觉得不够大了……。
2001年,清华大礼堂作为“清华大学早期建筑”的一部分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序号5-476。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