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和“庙”有什么区别呢?
1、寺的来源和发展
最早?寺?是指官员办公的地方。《说文》中说?廷也?,就是指宫廷的侍卫人员,以后寺人的官署就被称作?寺?了。比如大理寺、鸿胪寺、太常寺。大理寺是中央的审判机构,而太常寺是还掌管宗庙礼仪的部门。?寺?在古文中做?侍?解。《经典释文》中有说:?寺,本亦作侍,寺人奄人也。?
到了西汉代,有了?九寺?、?九卿?的说法。西汉建立了?三公九卿?,三公的官署叫做?府?,而高级行政长官?卿?是在?寺?里面办公的。?卿?们掌管着钱粮、刑狱、保卫、礼仪、珍宝等多个事务。比如说,鸿胪卿掌管的就是传达皇命、应对宾客。那么换言之他的官署办公地点就相应的叫做鸿胪寺。
到了东汉的时候,寺开始作为佛教的寺院。传说在永平年间,汉明帝时期有天竺僧人用白马驼来40多卷经书。汉明帝为天竺僧人建了规格比较高的住处以弘扬佛法,取名?白马寺?。再到后来为僧人所建的住处都叫做寺了。
在梵语中?寺?是僧伽蓝摩,意思是?僧人居住的园林?。隋唐以后,寺作为官署就越来越少了,变成了中国佛教建筑的专用名词了。不过有时候还是用寺作为官署名称。比如大理寺,一直沿用到清末才改为大理院。但是这个在人们心理的影响不是很大,因为在人们心中寺早已经是僧人居住的地方。
2、庙的来源和发展
庙?比?寺?出现的更早。一开始的时候,庙是指帝王、贵族祀奉先祖神位的宫室。其实一开始古人是把庙当做貌的谐音,他们觉得在这可以看见先祖的容貌。这从《说文》中可以看出:?庙,尊祖先貌也。?根据西周祭祀制度可以看出庙的规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礼记》 中说:?天子七庙,卿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无庙。?基本只做宗庙。
到了秦汉时期,庙就不仅仅做宗庙了,庙祭祀的对象开始扩大。规定凡是有功于国的人都也可以进入庙,比如关帝庙、岳飞庙、孔庙等等。人们在庙中祭祀的有历史上的功臣、烈士、伟人,一方面追思他们的丰功伟绩,另一方面也是激励自己。
3、供奉对象不同
所以到现在为止,?寺?是专指佛教的场所,变成了专门祀奉的是?佛?,比如如来佛、观世音等超然于世的佛。人们到寺里祈求是精神空灵的追求。
庙?一般指庙宇,祀奉的是?神?或者说是已经去世的圣贤,比如城隍庙、土地庙、龙王庙、山神庙、孔庙、关帝庙等等。去庙里一般是表达人们对忠孝、信义和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承载强烈的精神寄托。寺和庙的区别是供奉对象不同、用途不同、文化不同、发源不同。
区别一是供奉对象不同,寺主要受佛教影响,所以供奉一些佛像之类,但是庙主要是供奉传说中的鬼神之类,比如土地庙以及城隍庙等。区别二是用途不同,现在大部分佛教弟子都住在寺里,并且在那里修行学习,但是庙里的弟子很少,他们大多只有一个神像,经常有人来朝拜。
区别三是文化不同,寺是佛教文化的基地,因为在我国古代寺庙有着持久的意义,古代帝王大多把传播佛教视为永久的事业,而庙都是传说中塑造的神灵形象之类。区别四是发源不同,寺最早是朝廷官员办公的地方(如大理寺和太常寺等),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就有,而庙在中国发源历史可能比寺更久,最初是供祭祖宗所建造的屋舍(如家族的祠堂)。
寺庙介绍
寺庙是我国的艺术瑰宝库,它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象征。从广义上来说,寺庙不仅仅与佛教有关,但在佛教中,寺庙就有许多种称谓,例如寺,最初并不是指佛教寺庙,从秦代以来通常将官舍称为寺。
在汉代把接待从西方来的高僧居住的地方也称为寺,从此之后,寺便逐渐成为中国佛教建筑的专称。寺是佛教传到中国后,中国人为尊重佛教,对佛教建筑的新称呼,如白马寺、大召寺等。除此之外,例如庵,那是尼姑居住的寺庙,还有石窟,那是开凿在山崖上的石洞,是早期佛教建筑的一种形式。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