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观音头像和佛像的区别

一语惊醒梦中人1年前 (2023-12-02)阅读数 18#综合百科
文章标签菩萨佛教

不手敲了,太长:

有很多人都听说过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随行好.是说佛的身体有种种美妙的地方.那么是哪三十二相呢?又是怎么来的呢?在《优婆塞戒经》中对三十二相是如何产生的作了一番详细的说明:  为菩萨时.于无量世.乐以善眼和视众生.是故先得牛王眼相.在行菩萨道的时候,无数世用和善的眼看众生,所以得到牛王眼相.(眼睫如牛王相,眼毛殊胜如牛王也.)

为菩萨时.于无量世.恒以软语先语实语教化众生.是故先得八梵音相.在行菩萨道的时候,无数世用和善诚实智慧的语言教化众生,所以能够得到八梵音相.(佛之音声清净而远闻也.)

 

为菩萨时.于无量世.供养师长诸佛菩萨头顶礼拜破憍慢故.是故先得无见顶相.在行菩萨道时候,无数世供养师长,诸佛菩萨,恭敬礼拜,破除自己的骄慢.所以得到无见顶相.(顶成肉髻相,梵名鸟瑟腻,译作肉髻,顶上有肉,隆起为髻形者.亦名无见顶相.以一切有情皆不能见故也.)

为菩萨时.于无量世.不诳一切诸众生故.是故先得眉间毫相.在行菩萨道的时候,无数世不欺骗一切众生,所以得到眉间白毫相.(两眉之间有白毫,右旋常放光.)

为菩萨时.于无量世布施持戒.修集道时其心不动.是故先得足下平相.在行菩萨道的时候,无数世能布施持戒,修道时心不动摇.所以得到足下平满相.(足里无凹处.)

为菩萨时.于无量世供养父母师长善友.如法拥护一切众生.是故次得手足轮相.在行菩萨道的时候,无数世供养父母师长善友,能够如法拥护一切众生,所以得到手足轮相.(千辐轮相,手足有轮形纹.)

为菩萨时.至心受持第一第四优婆塞戒.是故次得.纤长指相足跟长相.行菩萨道的时候,能够至心受持优婆塞戒,所以得到纤长指相,足跟长相.(手指细长.足踵圆满无凹短处)

为菩萨时.善受师长父母善友所教敕故.是故次得身佣满相.在行菩萨道的时候,善于接受师长父母善友的劝告教诲,所以得到身佣满相.(身端直相,身形端正无伛曲者)

为菩萨时.以四摄法摄众生故.是故次得手足网缦相.在行菩萨道的时候,以四摄法摄取众生,所以得到手足网缦相.(手足缦网相,手足指与指间有缦网之纤纬交互连络如鹅鸭)

为菩萨时.于无量世以手摩洗师长父母身.除去垢秽香油涂之.是故次得手足软相.在行菩萨道的时候,无数世为父母师长洗浴,除去污垢,涂抹香氛.所以得到手足柔软相.(手足柔软,不僵硬)

为菩萨时.于无量世常化众生.令修施戒一切善法.是故次得毛上靡相.在行菩萨道的时候,无数世教化众生,令其修行布施持戒等一切善法,所以得到毛上靡相.(身毛之头右旋,平顺)

为菩萨时.至心听法至心说法.为坏生死诸过咎故.是故次得鹿王腨相.在行菩萨道的时候,为脱离生死种种害处的缘故,能够至诚听闻,解说佛法.所以得到鹿王腨相.(腨为股肉,佛之股肉纤圆如鹿王.)

为菩萨时.于无量世常施一切众生病药.是故次得身方圆相.在行菩萨道的时候,无数世布施一切众生所需医药,所以得到身方圆相.(身纵广相,头足之高与张两手之长相齐.)

为菩萨时.终不欺诳一切贤圣父母师长善友知识.是故次得手过膝相.在行菩萨道的时候,决不欺诳圣贤父母善知识.所以得到手过膝相.(垂手长过膝.)

为菩萨时.于无量世见怖畏者能为救护.心生惭愧不说他过善覆人罪.是故次得象马藏相.在行菩萨道的时候,无数世见到众生恐惧畏怖的时候能够救助保护,心生惭愧不说他过,善于遮护人的罪过,所以得到马阴藏相.(佛之男根密藏体内如马阴)

为菩萨时.于无量世亲近智者乐闻乐论.闻已乐修.乐治道路除去棘刺.是故次得皮肤柔软一一孔中一毛生相.

三十二相:

如来应化之身,具此三十二相,以表法身众德圆极,人天中尊,众圣之王也.

观音头像和佛像的区别

〔一、足安平相〕,谓足下安立,皆悉平满,犹如奁底也.(奁,力盐切.奁底者,即盒底也.)

〔二、千辐轮相〕,辐即车轮中之辐,谓足下毂网轮纹,众相圆满,有如千辐轮也.

〔三、手指纤长相〕,谓手指纤细圆长,端直好,指节参差,光润可爱,胜余人也.

〔四、手足柔软相〕,谓手足极妙柔软,胜余身分也.

〔五、手足缦网相〕,谓手指中间,缦网交合,文同绮画,犹如鹅王之足也.

〔六、足跟满足相〕,跟,足踵也.谓足之踵,圆满具足也.

〔七、足趺高好相〕,谓足之趺,高起如真金之色;趺上之毛,青琉璃色,种种庄饰,妙好圆满也.(梵语琉璃,华言青色宝.)

〔八、腨如鹿王相〕(腨,时兖切),腨,股肉也.腨如鹿王相者,谓足腨渐次纤圆,如彼鹿王之腨,纤好第一也.

〔九、手过膝相〕,谓双臂修直,不俯不仰,平立过膝也.

〔十马阴藏相〕,谓阴相藏密,犹如马阴,不可见也.

〔十一、身纵广相〕,谓身仪端正,竖纵横广,无不相称也.

〔十二、毛孔生青色相〕,谓身诸毛孔,一孔一毛,生相不乱,右旋上向,青色柔软也.

〔十三、身毛上靡相〕,谓身诸毫毛,皆右旋向上,而偃伏也.

〔十四、身金色相〕,谓身皆金色,光明晃曜,如紫金聚,众相庄严,微妙第一也.

〔十五、身光面各一丈相〕,谓身放光明,四面各一丈也.

〔十六、皮肤细滑相〕,谓皮肤细腻滑泽,不受尘水,不停蚊蚋.

〔十七、七处平满相〕,谓两足下、两手、两肩、项中,七处皆平满端正也.

〔十八、两腋满相〕,谓左右两腋,平满而不窊也.(窊,鸟瓜切,不满貌.)

〔十九、身如师子相〕,谓身体平正,威仪严肃,如师子王也.

〔二十、身端直相〕,谓身形端正,平直不伛曲也.(伛,委羽切,不伸也.)

〔二十一、肩圆满相〕,谓两肩圆满而丰腴也.

〔二十二、四十齿相〕,谓常人但有三十六齿,唯佛具足四十齿也.

〔二十三、齿白齐密相〕,谓四十齿皆白净齐密,根复深固也.

〔二十四、四牙白净相〕,谓四牙最白而大,莹洁鲜净也.

〔二十五、颊车如师子相〕,谓两颊车隆满如师子王也.

〔二十六、咽中津液得上味相〕,谓咽喉中常有津液,上妙美味,如甘露流注也.

〔二十七广长舌相〕,谓舌广而长,柔软红薄,能覆面而至于发际也.

〔二十八、梵音深远相〕,谓音声和雅,近远皆到,无处不闻也.

〔二十九、眼色如金精相〕,谓眼目清净明莹,如金色精也.

〔三十、眼睫如牛王相〕,睫,目旁毛也.谓眼睫殊胜如牛王也.

〔三十一、眉间白毫相〕,谓两眉之间,有白玉毫,清净柔软,如兜罗绵,右旋宛转,常放光明也.(梵语兜罗绵,华言细香.)

〔三十二、顶肉髻成相〕,谓顶上有肉,高起如髻,亦名无见顶相,谓一切人天二乘菩萨,皆不能见故也.(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八十种随行好:

一、无见顶相.         四十一、随众生意和悦与语.

二、鼻高孔不现.        四十二、毛孔出香气.

三、眉如初月绀琉璃色.     四十三、口出无上香.

四、耳轮辐相埵成.       四十四、仪容如师子.

五、身坚实如那罗延.      四十五、进止如象王.

六、骨际如钩锁.        四十六、行法如鹅王.

七、身一时回如象王.      四十七、头如摩陀那果.

八、行时足离地四寸而印文现.  四十八、一切身分具足.

九、爪如赤铜色薄而细泽.    四十九、四牙白利.

十、膝骨坚着圆好.       五十、舌色赤.

十一、身清洁.         五十一、舌薄.

十二、身柔软.         五十二、毛红色.

十三、身不曲.         五十三、毛软净.

十四、指长纤圆.        五十四、广长眼.

十五、指文藏覆.        五十五、孔门相具.

十六、脉深不现.        五十六、手足赤白如莲华色.

十七、踝不现.         五十七、脐不出.

十八、身润泽.         五十八、腹不现.

十九、身自持不逶迤.      五十九、细腹.

二十、身满足.         六十、身不倾动.

二十一、容仪备足.       六十一、身持重.

二十二、容仪满足.       六十二、其身大.

二十三、住处安无能动者.    六十三、身长.

二十四、威振一切.       六十四、手足软净滑泽.

二十五、一切乐观.       六十五、四边光各一丈长.

二十六、面不长大.       六十六、光照身而行.

二十七、正容貌不挠色.     六十七、等视众生.

二十八、面具满足.       六十八、不轻众生.

二十九、唇如频婆果色.     六十九、随众生音声不增不减.

三十、言音深远.        七十、说法不着.

三十一、脐深圆好.       七十一、随众生语言而说法.

三十二、毛右旋.        七十二、发音报众生.

三十三、手满足.        七十三、次第有因缘说法.

三十四、手足如意.       七十四、一切众生不能尽观相.

三十五、手文明直.       七十五、观无厌足.

三十六、手文长.        七十六、发长好.

三十七、手文不断.       七十七、发不乱.

三十八、一切恶心众生见者和悦. 七十八、发旋好.

三十九、面广姝好.       七十九、发色青珠.

四十、面净如满月.       八十、手足有德相(坐禅三昧经云胸有德

                 字手足有吉字)

在佛教的配饰上常常有着“男戴观音女戴佛”的说法,佛教是一个多神教,除了许许多多不同的佛之外还有着许多不同的菩萨。你知道佛和菩萨有什么区别吗?

那么,本期佛教文化一起了解吧!

还想了解》》佛教入门解说

佛圆证本来自性清净涅盘、无住处涅盘、有余涅盘、无余涅盘。等觉菩萨证本来自性清净涅盘、有余涅盘、无余涅盘。佛彻断烦恼障和所知障现行、随眠,永断分段生死和不可思议变异生死。等觉菩萨还有最后一分烦恼障和所知障细微随眠未断,虽然已断分段生死,尚有微细变异生死。

按照佛教的经典教义,佛是出家人,而菩萨是未受戒的在家修行者。菩萨和佛在佛教中是有严格区别的,菩萨不是出家人,一般泛指信仰佛教但没有出家受戒的人。

把菩萨和佛混为一谈的现象,主要出现在大陆民间,实际在佛教界内部,这个区别还是很严格的。而在台湾寺庙中,对于菩萨的理解还是坚持佛教本来的定义,就是用来称呼在家修行的人。台湾寺庙的和尚,对于到庙中随喜的香客和一般的游客,就是是用菩萨的称呼。

同样,佛是菩萨,菩萨是佛,则是非男非女这种思辨形式的另一种表达。如果佛和菩萨是一回事,最好干脆直接称呼观音佛。至今对观音称呼不能改口,就是因为佛教对佛和菩萨的定义不可逾越。

在佛教的寺庙中,佛和菩萨的塑像,从塑像所做的装饰就可以一目了然。佛像的身上,没有任何装饰,而菩萨的塑像,身上装饰华丽,有宝石簪缨等等饰物,是常人的装束。这也是佛与菩萨区别的一个证明。

观音信仰源于佛教,因为佛教中有观音这个人物,但民间信仰的观音,又不同于佛教的观音。佛教的观音是男身,佛教寺庙中的佛像,无一例外都是男身。这是佛教的教义所规定的。而中国民间信仰的观音是女身,与佛教的经典教义有区别。总之,菩萨不是佛,指的是在家修行的人。观音是中国民间信仰,也不是佛教的佛。

佛是“非男非女”,“既是佛又是菩萨”等说法就是对这种矛盾的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法。但要了解佛教的本来定义,则要清楚这些观点产生的背景,这样才能知道佛教原来的本意。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