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钱币的种类识别
对于中国这样的文明古国来说,钱币是在经济环境下不可缺少的物品之一。数千年来,货币不断发展演变,其种类多如牛毛。为此,古钱币收藏者必须了解古钱币的种类,以便收藏各朝代珍品。
古代白银货币。春秋战国时代最早使用银币,那时的银货币有布状、版状和圆饼状。秦始皇统一货币后,下令不许以白银为货币。魏晋、隋唐有少量银币,到了宋代白银使用范围和数量大大增加,白银在流通领域地位超过黄金。宋后期又下令废止,元代以纸币为普遍,明代之后白银又渐渐成为普通用的货币。清代货币以银为主,以铜为辅。清末至民国,各地还多有银币发行,品种繁杂。古代的纸币。北宋的“交子”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元朝以使用纸币为主,明初承元制,明太祖洪武年间发行的“大明宝钞”用桑皮纸为钞料,一贯钞高一尺、宽六寸,是我国最大的纸币。清初不印纸币,后由于国家困难,印发“户部银票”,简称“官票”。以后又发行“大清宝钞”,简称“宝钞”,面额复杂,很快就急剧贬值。到咸丰末年、官票已成废纸,宝钞一贯仅值二三文。同治以后,停止使用纸钞货币,仍行铜钱。
至正之宝
藏于上海博物馆
年代: 元代
材质: 铜质
尺寸: 直径5.1厘米
描述: 正面为真书,钱文直读,背穿上有一纪钱监的背文“吉”字, 穿右有“权钞”二字,穿左则为“壹钱”。至正十九年(公元1359年),元顺帝铸。
古代银子究竟长什么样呢?
银元俗称"大洋"、"洋钱"或"花边钱",起源于15世纪的欧洲,是银本位制国家的主要流通货币。明万历年间银元流入中国;清乾隆五十八年,清政府首次在西藏铸行"乾隆宝藏"银币;道光年间,台湾福建等地也曾仿制银圆,称为银饼;光绪十六年清廷开始正式铸造银元"光绪元宝",各省纷起效尤。 民国时期建立银本位货币制度以后,也以银元作为主要流通币。
相信每个人,都有捡到金银珠宝的幻想,除去作为货币本身的价值之外,金银这种闪闪发光的金属,也本能地得到了不少人的喜爱。
那么在大家的印象当中,古代的银子是怎样的呢?是不是如同影视剧中洁白耀眼,类似于马蹄铁一样的银锭?如果你这么想的话,可能就要有些失望了,都是牙印,黑不溜秋,掉地上你可能都发现不了,这恐怕才是过去大部分银子的真正模样,别再被古装剧给忽悠了。
尽管中国很早就有了以银子作为贸易的历史,然而在民间,银子的使用概率并不高,到了北宋期间,随着技术的提升和矿脉的开采,产银量达到了我国古代的巅峰,但是平均下来每年也不过80万两,而且大部分作为硬通货还交给了辽国作为岁币。在此之后,很多银矿枯竭,产能反而下降。
不过到了真正使用银子的高峰期,反而是在明清期间,这又是为什么呢?主要还是因为全球化发展,西方殖民者在美洲等地开采大量银矿,而明代后期隆庆开海,大量的银元随着巨大的贸易顺差流入内地,这才让寻常百姓的身边,也能够出现一点碎银子了。
但是明清两朝基本的流通货币,还是铜钱,一直到1910年,清朝末尾,清廷才颁布《币制条例》,正式采用银本位制。
而根据计算,在道光年间,一两白银,大约能换到钱一吊,,也就是1000文钱,更是差不多能够买大约70公斤的粮食。由于价值实在是太高,这也就导致了民间的贸易,大部分都是用碎银两按照重量进行交换的。
如果是生活中佩戴有银首饰的朋友,就可能会了解到,如果在戴久了,可能会发黑,这是因为银元素和空气中的其他物质发生了氧化反应,导致被氧化的银失去了光泽,这还是在很多银首饰都经过了现代的抛光打蜡的前提上,而到了古代,由于人身上的体液等原因,银子变黑的速度,也就会更快了。
而银子的价值,也注定了它会被不法之徒盯上,明朝期间,官府在明面上是并不允许民间使用白银进行交易的,这也就导致一些小作坊趁机造假,在银块当中参与其他的金属。
而区分银真伪的最好办法,第一个是看底部是否有?蜂窝?,也就是铸造时留下的不规则气体空洞,第二便是使用牙咬一下,银子的硬度,要比其他的金属软,咬上去还能留下痕迹。不过从另外一个角度上来说,留下的口水,也就进一步促进银子的氧化了。
因此古时候留下的碎银子,也就成为了一副如此的模样,布满了牙印,丢在地上,就像一块黑漆漆的石头。
那么我们经常在古代看到的那种马蹄银,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它们有些是贡品,比如元代在征服南宋后,将搜集的白银浇铸,以五十两为一锭上交给皇帝,才有了?元宝?的由来,而清代官方铸造的银锭,同样为五十两一锭,如此大的数值,自然也不会用来日常的使用。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