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季羡林先生个人简介

百变鹏仔5个月前 (05-05)阅读数 4#大学排名
文章标签个人简介

季羡林个人简介

中国语言学家、作家、文学翻译家。生于1911年8月6 日。山东省清平县(现改归临清市)人。自幼就学于济南市,1930年毕业于山东省立济南高中,同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与德国交换的研究生,赴德国留学,在格廷根大学从著名印度学家E.瓦尔特施密特研究古代印度语言。1941年获格廷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因第二次世界大战,交通断绝,无法回国,即应聘在格廷根大学任教,并从著名语言学家E.西克研究吐火罗语(或称焉耆 -龟兹语)。1946年初夏返抵上海,应北京大学之聘为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至1983年;1978年开始兼任北京大学副校长,至1984年。

季羡林于 1956 年加入中国***。1978年起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1979年起任中国南亚学会会长,1980年起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兼外国语言文学评议组负责人,第二届中国语言学会会长,1981年任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名誉会长,1983年被选为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常务委员会委员,1984年起任《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委员,1985年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名誉会长等职。

季羡林精心研究中世印欧语言,有突出的成就。

①在印度中世语言(包括阿育王碑铭用语、巴利语、俗语和混合梵语)形态学方面,他全面而系统地总结了小乘佛教大众部说出世部律典《大事》偈颂所用混合梵语中动词的各种形态特征,著《〈大事〉偈颂中限定动词的变位》(1941)一文;他发现并证明印度中世语言中语尾 -am向-o和-u的转化是中世印度西北方言犍陀罗语的特点之一,著《中世印度语言中语尾 -am向-o和-u的转化》(1944)一文;他还发现并证明不定过去时是中世印度东部方言古代半摩揭陀语的语法特点之一,著《使用不定过去式作为确定佛典年代与来源的标准》(1949)一文。

②在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方面,他论证了原始佛典的存在是无可置疑的,它所使用的语言是中世印度东部方言古代半摩揭陀语;他还阐明原始佛教采用放任的语言政策,考证了佛教混合梵语的历史起源和特点以及与语言问题相联系的印度佛教史上的其他问题。有关论文已编成《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1985) 一书。

③在吐火罗语的语义研究方面,他通过对《福力太子因缘经》吐火罗语本与其他语言的异本的比较,开创了一个成功的方法,写成《〈福力太子因缘经〉的吐火罗语本的诸异本》(1943)一文。1980年以来,他开始研究和译释新疆博物馆收藏的吐火罗语 A《弥勒会见记剧本》残卷,已发表《吐火罗文A中的三十二相》等5篇论文,受到了广泛的重视。

季羡林先生个人简介

季羡林的论著还有《 印度古代语言论集》(1982)、《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1982)、《关于大乘上座部的问题》(1981)、《商人与佛教》(1985)等。季羡林又是勤奋的文学翻译家,他直接从梵文翻译了《沙恭达罗》(1952)、《五卷书》(1959)、《优哩婆湿》(1962)、《罗摩衍那》(7卷,1980~1984),还著有《罗摩衍那初探》(1979)一书和《〈罗摩衍那〉在中》(1986)一文。他在梵文文学的介绍和研究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此外,他还从巴利文、英文和德文翻译了一些文学作品,译本有《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等。

1956年加入中国***。

1930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西语系。

1934年毕业后,在济南山东省立高中任教。

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国留学,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文。

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46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

建国后,历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兼外国语言文学评议组负责人,第二届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南亚学会会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名誉会长,北京大学东文语言文学系教授、主任,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委员、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顾问,亚非学会会长,语言学会会长。

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1993年3月当选为澳门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是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二至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对印度中进语言形态学、原始佛教语言、吐火罗语的语义、梵文文学等研究均作出重要贡献。在印度中世语言形态学方面,全面而系统地总结了小乘佛教大众部说出世部律典《大事〉偈颂所用混合梵语中动词的各种形态特征,著《〈大事〉偈颂中限定动词的变位》(1941)一文。在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方面,论证了原始佛典的存在是无可置疑的,它所使用的语言是中世印度东部方言古代半摩揭陀语。主要译著有《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印度简史》、《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印度古代语言论集》、《关于大乘上座部的问题》、《罗摩衍那初探》、《天竺心影》、《朗润集》、《季羡林散文集》等,翻译了:《沙恭达罗》、《优哩婆湿》、《罗摩衍那》、《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五卷书》等,散文集有:《赋得永久的悔》。主编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1995年11月,“北京大学季羡林海外基会”成立。夫人:彭德华。

相信提到华佗,大家都颇有了解。华佗是我国古代医术非常高明的神医,在世间的流传中已经具有神话性。但是有一位清华大学教授却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华佗是印度人。同时他为他的论点摆出了三个证明,这三大证明被清华大学教授分析得头头是道,这位教授又是何许人也?而华佗究竟是中国人还是印度人?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

神医华佗

我国关于华佗的记载并不是很多,关于此人的记载出现于陈寿的《三国志》以及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三国演义》被认为是我国的4大名著之一,相信很多人都读过。在《三国演义》中就有一个非常精彩的片段,那就是华佗为曹操刮骨疗伤。同样在《三国志》中记载了华佗是何方的人士,属于哪个朝代,根据我国历史典籍的记载,可以证明华佗是中国人。

华佗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神医。在三国时期,由于他医术的精湛,很多患有疾病的人都得到了康复。他成功挽救了许多生命,其医术之高超,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享有盛名。后世称赞一位医生的医术非常高明时,常常将他比作华佗在世,这充分说明了华佗在人们心目中神圣而高尚的地位。

麻沸散与五禽戏

华佗作为一位医术高超的神医,具有很多进步的医学发明。第1个就是麻沸散,麻沸散在古代是一种用来麻醉人的神经的药物。这种药品相当于现代的麻醉药。华佗的麻沸散的发明,使得中国的麻药研究比西方推进了1000多年,而且麻沸散也使得很多人避免遭受疾病所造成的痛苦。

另外华佗也发明了五禽戏,五禽戏是我国早期专注于通过肢体运动来延长寿命、增强体质的一种健身操。这种健身操最大的特点就是模仿了5种动物的日常行为,以此来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华佗的医学观点非常先进,他的治疗手段也相当温和,但是却能够取得神奇的疗效。

因此在人们的心目中,华佗妙手神医举世无双。在历史典籍《三国志》中就对华佗的高超医术予以了高度赞扬,认为华佗的医术之高超,可以称为是一种绝迹。他已经把医学发展得淋漓尽致,为后世的医学发展道路奠定了基础。

陈寅恪的大胆质疑

华佗在中国医学界享有崇高的地位。几千年来,人们都认为华佗是中国人,从来没有一个人提出过华佗是外国人的说法,但是在现代历史上却出现了一位学者,认为华佗并不是一个中国人,而是印度人,这个人究竟是谁呢?他就是清华大学的教授陈寅恪。

陈寅恪先生是现代中国文史界大师级人物。不仅精通文学、历史、哲学,对于科学也相当的深有造诣,可以说是一个全才,而陈寅恪先生对于历史研究更是精通无比。他是第一个对华佗的国籍提出质疑的人,这显示了陈寅恪先生与众不同的思想以及认知角度。

陈寅恪先生认为,华佗是印度人的说法很难被大众所接受,因为在人们的心目中,华佗是中国绝世神医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想要仅仅以一个人的力量就对流传上千年的传统观念予以推翻,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但是陈寅恪先生依然坚持着自己的观点,而且提出了三个论据来予以说明,这三个论据被认为是证明华佗是印度人的三大铁证。

在第1个铁证中,陈寅恪先生指出,华佗最主要的发明麻沸散,这种药剂其实在古代的印度就已经存在了。当时古代的印度又被叫做天竺,而天竺存在的麻药叫作天竺胡药,天竺胡药的药剂成分以及药效与华佗所发明的麻沸散大致相同。从某种程度上说,华佗所发明的麻沸散只是印度麻醉药的一种。而陈寅恪先生则认为华佗的麻沸散就是天竺胡药。

陈寅恪先生所认为的第二个铁证是在古代印度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药神传说。顾名思义,药神传说就是指在古代的印度有一个非常擅长制作药方以及治病救人的神医,这样一个印度药神的故事与我们中国所流传的华佗故事也是深为相似。

同时在古代印度语中,药神也被称作罗汉,而药罗汉这三个字的连应在古代天竺语中与华佗这个字的读音非常的接近。从字音角度上来说,两国语言翻译之间的模糊性就有可能造成人们理解的偏差,陈寅恪先生大胆地提出了一个猜想,那就是在古代印度所流传的药神传说,也就是我们中国所流传的华佗的神医传说。同时在印度的药神传说以及中国的华佗传说之中也有着非常接近的相似点。根据这些因素,陈寅恪先生认为,中国的妙手神医华佗其实就是印度的药神。

在做出第3个铁证的时候,陈寅恪先生直接举出了一个是历史事实予以论证说明,他举出的事例来自于《三国志》之中的一段简短的记载,那就是华佗在给广陵太守陈登治疗疾病的时候,神医华佗让陈登服用了自己所亲自配制的神药,在喝下了华佗所配制的药物之后,陈登竟然从口中吐出了非常多的小虫子。

这样的记载在如今看来似乎不甚科学,但是这样的记载竟然与印度药神传说中的记载一模一样。在古代印度的药神传说里同样出现了药神给病人治病时患者吐出大量的虫子,这样的故事不仅事件的情节发生一致,而且事件记载的年代也十分雷同。

正是由于这三个论证说明,陈寅恪先生就摆出了自己鲜明独特的观点,认为华佗其实是印度人,而不是中国人,这样的观点,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可以说反对声一片。甚至有人认为陈寅恪先生这样来否定自己的古代先贤是对古人的大不敬。但是也有的人认为陈寅恪先生博学多才,见多识广,他所提出的疑问,肯定有一定道理。

无论真相如何,华佗对我国的历史贡献不可磨灭,正是这些先行者的不懈努力,我们才能享受今天的便利生活。同时清华教授陈寅恪先生的求真精神也值得我们学习。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