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成都理工大学校训含义

一语惊醒梦中人8个月前 (05-06)阅读数 5#大学排名
文章标签校训

成都理工大学校训含义是指在事理物理处穷尽钻研,在实践实干中获得成就。

成都理工大学的校训为“穷究于理,成就于工”。其中,“穷究”表示深入探究,追本溯源;“于”表示对于或自身;“理”包含事理、物理、道德伦理、科学真理等内容;“成就”指完成、成功或造就;“工”表示实践、实干以及巧妙运用。

因此,这个校训可以简述为在不断钻研事物的理念和理论的过程中,在实践中获得成功的人才。同时,该校训也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理念,具有独特性、新颖性、普适性,并能够深化和升华“理工”的含义。

该校训的寓意鼓励着成都理工大学的全体师生发扬求知精神,勤奋实践,努力在自身的领域做出卓越贡献,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

学校简介:

成都理工大学位于中国四川省,是一所具有较高综合实力和良好学术声誉的全国重点大学。学校目前开设专业涵盖工、理、管、文、法、艺等多个学科领域,覆盖了横向专业、纵向学科之间的“十字交叉式”的学科体系。

在人才培养方面,学校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提升,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并开展学生创业教育和实习实训,构建了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学校在完善校园文化建设、促进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就。学校的校园环境也十分优美,建筑风格多样,绿树成阴,景色宜人。

各位大学的校训都有什么深刻的意义?

校训体现的大学精神

大学以精神为最上。有精神,则自成气象,自有人才。大学校训反映出的大学精神继承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精髓,更是近代以来中国一个多世纪风云变迁的生动写照。

1.“德”“学”“行”“实”“新”“济世”“强”“真善美”“诚朴勤仁”9个关键词最常被提及

大学校训是大学精神的高度凝练,从多个维度展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内涵。统计发现,“德”“学”“行”“实”“新”“济世”“强”“真善美”“诚朴勤仁”9个关键词在中国“211工程”高校校训中最常被提及。在这些关键词中,“学”的出现频次最高,为56次;其次为“德”,出现35次;再次为“实”“诚朴勤仁”“行”“新”。“学”是大学的根本使命和立校之本,高校以“学”为“业”,不仅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恪尽职守、服务社会的“敬业”精神,更生发出大学在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一最高层次价值中的责任担当。“德”是“以德为先”育人理念的集中体现,既在个体层面融汇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诚信”“友善”元素,又在社会层面贯穿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美好社会的不懈追求。此外,“真善美”“诚朴勤仁”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为人准则交相呼应,“济世”“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的时代要求不谋而合。这不仅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尊重与遵循,也显示出大学校训与时代主旋律之间的互通共融。

2.“学”“德”是“211工程”高校校训体现的最鲜明特征

从统计的数据中发现,“211工程”高校校训体现的精神以“学”“德”为最鲜明特征:“学”是通向“德”的基础,“德”是“学”的内在体现,二者辩证统一,共同构成中国大学培育大学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方面。

“学”是中国大学的首要任务,也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渠道。“学”体现了大学作为教育机构“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功能,不仅是大学广泛弘扬、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重要方式,还包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与学习,即学的风尚、学的态度、学的方法。

“厚学”是统计中出现频率很高的关键词,体现了国家、社会、学校、师生对教育的重视。倡导学习风气是社会的责任,提供学习环境是学校的使命,求学治学是师生的本分,三位一体,相辅相成。“勤学”“笃学”“励学”等关键词反映了大学对师生学习态度的要求,典型的如南京师范大学的“正德厚生,笃学敏行”,南京大学的“诚朴雄伟,励学敦行”。“博学”“精学”是大学对师生学习方法的要求,众多“211工程”高校将“博学”和“精学”作为校训: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辽宁大学校训“明德精学、笃行致强”。“博学”与“精学”相结合,体现了当代知识经济浪潮中,中国大学育人理念的题中之义。

“德”是中国大学精神的灵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德”从育人的角度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崇德”“明德”“立德”。

“崇德”是“明德”“立德”的前提,社会尚“德”,学校崇“德”,师生才能在求“德”上达成共识。东华大学的“崇德博学,励志尚实”,北京化工大学的“宏德博学,化育天工”即是此意。“明德”意即明晓美德的内容,只有认识了“德”的内涵,才有“立德”的方向,如福州大学的“明德至诚,博学远志”。“立德”是“崇德”“明德”的最终目标,“德”作为一种信念,融入每个人的言行中,成为人们的精神底蕴,才能说完成了“立德”的要求,如中国传媒大学的“立德、敬业、博学、竞先”。

研究发现,“211工程”高校校训凝聚的精神与价值多样统一,除为“学”修“德”以外,还包含“真善美”“诚朴勤仁”“济世”“强”等价值取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较高的契合度。

内容的三大特色

运用内容分析、文献分析、比较分析方法,对“211工程”高校的校训进行定性研究,发现这些校训具有明显的特色,承载着历史与时代的气息,表现出趋同的共性与特质的个性。

区域特色

中国疆土广阔,不同的地域水陆位置、气候风土有显著差异,一方水土不仅养育了一方人民,也造就了一方的教育理念。

“学”“德”“行”构成我国七大地理区域大学校训共同的主线。华北地区、华东地区、西南地区、华中地区、东北地区、西北地区的“211工程”高校校训涉及到“学”的高校占本地区的比例分别为45.2%、50%、40%、54.5%、54.5%、53.8%;涉及到“德”的高校占本地区比例分别为29%、30%、20%、45.5%、36.4%、38.5%。华北地区、西南地区、东北地区、西北地区的“211工程”高校校训涉及到“行”的高校占本地区的比例分别为19.4%、30%、27.3%、30.8%。华南地区“211工程”高校6所中,涉及到“学”“行”的高校分别有4所。

在其他关键词中,不同区域各有侧重。华北地区有32.3%的大学校训中包括了“实”;华东地区有23.3%的大学校训涉及到“新”,华南地区的6所高校大学校训中有2所涉及到“新”;西南地区大学校训涉及“诚朴勤仁”的高校占比为40%,西北地区则为30.8%;华中地区的大学校训涉及到“济世”的占比为36.4%;东北地区的大学校训涉及到“强”的高校占比为27.3%。

从区域特色来看,华北地区重“实”,东南部地区(华东地区和华南地区)重“新”,西部地区(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重“诚朴勤仁”,华中地区重“济世”,东北地区重“强”。

历史特色

按照校龄来划分,112所“211工程”高校的建校时长主要集中在51至100年(共有77所,占比68.8%),其次是100年以上(共有23所,占比20.5%),50年以下最少(共有12所,占比10.7%)。华北地区的“211工程”高校历史都在50年以上。百年以上的“211工程”高校主要分布在华东地区,共有10所,其次华北有5所,西北3所,西南4所,华南、东北各1所。按照新中国成立这一历史节点来划分,前后成立的“211工程”高校数量基本相当,后来成立的有58所,占比51.8%,以前成立的有54所,占比48.2%。

“学”是不同校龄的“211工程”高校的校训的共同特点,在23所百年老校中,有8所大学校训涉及到“学”,在77所校龄在50至100年之间的“211工程”高校中,校训涉及“学”的占比为53.2%,校龄在50年以下的“211工程”高校校训涉及到“学”的有7所。

有的历史名校的校训,是历史人物制定的,如有89年历史的中山大学,校训是孙中山所撰,为“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不同大学所经历的时代不同、所沉淀的历史底蕴不同,校训所呈现价值取向也不尽相同。校龄在百年以上的大学,即在清末成立的大学,校训有30.4%涉及到“诚朴勤仁”。对校龄在50至100年之间的大学按照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个时间节点进行进一步划分,发现此前成立的大学有31所,“新”字出现频率仅次于“学”,为35.4%,“德”排在第五位,占比25.8%;此后成立的大学有46所,“德”字出现频率仅次于“学”,占比37.0%,“新”排在第五位,占比17.4%。校龄在50年以下的“211工程”高校的校训中“新”字出现的频率为25%,改革开放后成立的高校对“新”的重视程度又有提升。

自身特色

研究发现,大学自身的学科倾向、师资配备与该高校校训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从院校类别看,专门类的大学在校训中注重体现学科特色,如北京林业大学的“养青松之正气,法竹梅之风骨”,大连海事大学的“学汇百川,德济四海”,上海财经大学的“厚德博学,经济匡时”等。

从生师比看,在可以统计到准确数据的87所“211工程”高校中,生师比最集中的区间是11至20,共有66所大学,其校训以“学”为主,占48.5%,其次为“实”“新”,占比皆为25.8%;次集中的区间是21至30,共有13所,其校训以“德”为主,占比61.5%,其次为“学”,占比为46.2%,再次为“行”,占比22.7%,涉及到“新”的学校只有一所。

践行与传承

2002年,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袁贵仁在《加强大学文化研究推进大学文化建设》一文中对大学校训作了这样的概括:“所谓校训,不过是一个大学对其文化传统、文化精神的理性抽象和认同。”校训的订立遵循本校的风格特色与历史传统,是大学文化精神、制度精神和理想主义精神的抽象表达。例如北京大学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蕴含着北大作为新文化运动中心、五四运动策源地的精神气质,反映出北京大学从建校之初就担负着民族复兴的愿景,与国家、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传统。

大学校训教育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育人效果。校训中蕴含的大学文化基因通过入学教育、持续育人、终生影响的链条一以贯之地渗入学生的内在世界,塑造其思维方式和实践活动。

成都理工大学校训含义

学生早在入学之前就已经对校训所凝聚的大学精神产生共鸣。大学的精神气质在校风学风、历史传统、名师校友、基础设施等诸多外显标志中得以凸显,在社会上形成特定声望。学生对既定大学的选择蕴含着对其精神的接受与认同,校训在学生与学校达成共识、产生共鸣的良好开端中发挥着显著作用。

学生入学后,首先通过入学教育感受校训所凝聚的大学精神,先于专业教育建立起对整个大学的亲切感和价值认同。以北京大学为例,学校史知校情是入学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通过参观校史馆,学生感知到北大校情与中国命运同兴同衰的水乳交融,进而对“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所包蕴的北大精神产生更全面的认识、更深刻的认同。

学生在校期间,校训以其内在的精神气质和外显的物化标志实现持续育人目标。校训包蕴的内在精神具有导向作用,精神价值转化为强烈的实践动机,推动更多学生在以校训为核心的大学精神的召引下奋发有为。外显的标志物化了以校训为核心的大学精神,内化为师生的观念形态和心理状态,使学生在大学就读期间受到持续感召。

校园文化在青年学生身上烙下了终生的影响,成为其大学时代的见证与一生眷恋的情感源泉。学生毕业后融入社会,将校训所凝聚的大学精神辐射到生活和工作的各个场合,使与校训相契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范围内传播,转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强国的不竭精神动力。

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两句话出自《易经》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以此来勉励清华学子努力学习,为社会为国家作出贡献,要自强不息。

北京大学的校训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北京大学历史悠久,前身是京师大学堂。所以在晚清及民国时期,他作为最重要的大学存在。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是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精神主体,以此来勉励学子做新时代的新青年,要有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精神。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