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有哪些身残志坚的典型人物的主要事迹
分类: 文化/艺术
问题描述:
是要主要事迹而不是所有
解析:
霍金
斯蒂芬·威廉·霍金,1942年1月8日出生,曾先后毕业于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并获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在大学学习后期,开始患“肌肉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运动神经元疾病),半身不遂。他克服身患残疾的种种困难,于1965年进入剑桥大学冈维尔和凯厄斯学院任研究员。这个时期,他在研究宇宙起源问题上,创立了宇宙之始是“无限密度的一点”的著名理论。1969年起任冈维尔和凯厄斯学院科学杰出成就研究员。1972-1975年先后在剑桥大学天文研究所、应用数学和理论物理学部进行研究工作,1975-1977年任重力物理学高级讲师,1977-1979年任教授,1979年起任卢卡斯讲座数学教授。其间,1974年当选为皇家学会最年轻的会员。1974-1975年为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费尔柴尔德讲座功勋学者。1978年获世界理论物理研究的最高奖爱因斯坦奖。霍金的成名始于对黑洞的研究成果。在爱因斯坦之后融合了20世纪另一个伟大理论——量子理论,他认为,宇宙是有限的,但无法找到边际,这如同地球表面有限但无法找到边际一样;时间也是有开始的,大约始于150亿到200亿年前。1988年获沃尔夫物理学奖。
史蒂芬·霍金,是本世纪享有国际盛誉的伟人之一现年50多岁,出生于伽利略逝世周年纪念日,剑桥大学应用数学及理论物理学系教授,当代最重要的广义相对论和宇宙论家。70年代他与彭罗斯一道证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为此他们共同获得了1988年的沃尔夫物理奖。他因此被誉为继爱因斯坦之后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学思想家和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他还证明了黑洞的面积定理。
霍金的生平是非常富有传奇性的,在科学成就上,他是有史以来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担任的职务是剑桥大学有史以来最为崇高地教授职务,那是牛顿和狄拉克担任过的卢卡逊数学教授。他拥有几个荣誉学位,是皇家学会会员。他因患卢伽雷氏症(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禁锢在一张轮椅上达20年之久,他却身残志不残,使之化为优势,克服了残废之患而成为国际物理界的超新星。他不能写,甚至口齿不清,但他超越了相对论、量子力学、大爆炸等理论而迈入创造宇宙的“几何之舞”。尽管他那么无助地坐在轮椅上,他的思想却出色地遨游到广袤的时空,解开了宇宙之谜。
霍金教授是现代科普小说家,他的代表作是1988年撰写的《时间简史》,这是一篇优秀的天文科普小说。作者想象丰富,构思奇妙,语言优美,字字珠玑,更让人咋惊,世界之外,未来之变,是这样的神奇和美妙。这本书至今累计发行量已达2500万册,被译成近 40种语言。1992年耗资350万英镑的同名**问世。霍金坚信关于宇宙的起源和生命的基本理念可以不用数学来表达,世人应当可以通过**——这一视听媒介来了解他那深奥莫测的学说。本书是关于探索时间本质和宇宙最前沿的通俗读物,是一本当代有关宇宙科学思想最重要的经典著作,它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观念。本书一出版即在全世界引起巨大反响。《时间简史》对我们这些喜用言语表达甚于方程表达的读者而言是一本里程碑式的佳书。她长于一个对人类思想有接触贡献者之手,这是一本对知识无限追求之作,是对时空本质之谜不懈探讨之作。
《时间简史续编》作为宇宙学无可争议的权威,霍金的研究成就和生平一直吸引着广大的读者,《时间简史续篇》是为想更多了解霍金教授生命及其学说的读者而编的。该书以坦白真挚的私人访谈形式,叙述了霍金教授的生平历程和研究工作,展现了在巨大的理论架构后面真实的“人”。该书不是一部寻常的口述历史,而是对二十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头脑之一的极为感人又迷人的画像和描述。对于非专业读者,本书无疑是他们享受人类文明成果的机会和滋生宝贵灵感的源泉。
《霍金讲演录——黑洞、婴儿宇宙及其他》,是由霍金1976-1992年间所写文章和演讲稿共13篇结集而成。讨论了虚时间、有黑洞引起的婴儿宇宙的诞生以及科学家寻求完全统一理论的努力,并对自由意志、生活价值和死亡作出了独到的见解。
《时空本性》80年前广义相对论就以完整的数学形式表达出来,量子理论的基本原理在70年前也已出现,然而这两种整个物理学中最精确、最成功的理论能被统一在单独的量子引力中吗?世界上最著名的两位物理学家就此问题展开一场辩论。本书是基于霍金和彭罗斯在剑桥大学的6次演讲和最后辩论而成。
《未来的魅力》本书以斯蒂芬·霍金预测宇宙今后十亿年前景开头,以唐·库比特最后的审判的领悟为结尾,介绍了预言的发展历程,及我们今天预测未来的方法。该书文字通俗易懂,作者在阐述自己观点的同时,还穿插解答了一些有趣的问题,读来饶有趣味。
霍金生平
1942年1月8日出生于英国的牛津。
1962年在牛津大学完成物理学学位课程,搬到剑桥大学攻读研究生,1963年霍金被诊断患有运动神经元疾病。
1965年被授予博士学位。他的研究表明:用来解释黑洞崩溃的数学方程式,也可以解释从一个点开始膨胀的宇宙。
1970年霍金研究黑洞的特性。他预言,来自黑洞(现在叫霍金辐射)的射线辐射及黑洞的表面积永远也不会减少。
1974年被选为皇家学会会员。他继续证明,黑洞有温度,黑洞发出热辐射,以及气化导致质量减少。
1980年任剑桥大学数学鲁卡斯教授(艾萨克·牛顿曾任此职)。
1988年出版《时间简史》,成为关于量子物理学与相对论最畅销的书。
1996年至今继续在剑桥大学工作。
相关知识
史蒂芬·霍金:当代最重要的广义相对论家和宇宙论家。1988年获沃尔夫物理奖。目前担任剑桥大学卢卡逊数学讲座的教授。其主要专著有:《黑洞、婴儿、宇宙及其他》《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时间简史续编》。
现年21岁的金星(化名),身残志坚,痴心学技,以强烈的进取心,良好的竞技状态,来到了江苏文达电脑学校。
她,睢宁人。从小聪明伶俐,活泼可爱,在她3岁那年,因患小儿麻痹症,再加上治疗时出了一点失误,导致她不能象别的同龄的女孩子那样活蹦乱跳,上学后,天真浪漫、生性好强的她,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上初中时因为离家较远,自己便学了骑自行车,在一次次的摔倒、一次次的爬起中终于学会骑自行车。她坚持一个信念,人生的意义就在于拼搏。她认真地评价自己,义无反顾,志坚似钢,勇取地寻找自己的位置,找准自己的坐标。
幸运之神总是照顾那些追求上进的人,2006年8月在同学的帮助下她带着行李,离开了生活20多年的家乡,第一次来到了南京,来到了我们江苏文达电脑学校,在咨询老师的正确引导下,清楚地了解了文达电脑学校、了解了文达的“1+3”培养模式、以及学校的教学、管理。她认为这样的一所学校就是她走向成功和光明的理想之所。
她成为了江苏文达电脑学校226班的一名正式学员,对这次学习机会她非常珍惜。谈话中,她把心中的想法向老师和班主任倾诉出来,大家对她身残志坚的品质、敢闯敢干的精神大加褒奖,鼓励她要努力学习计算机技能,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当然,她刚来到学校,对学校的一切都是那么陌生,让我们共同关心这位同学——关爱这位身残志坚的睢宁小姑娘!
80年代,一个光辉的名字--张海迪,在神州大地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张海迪的事迹到处传颂,海迪精神到处弘扬。这位三分之二躯体失去知觉而不向命运之神屈服的姑娘轮椅上唱出了高昂激越的生命之歌,被誉为“当代保尔”、“80年代的新雷锋”。张海迪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全国典型。
张海迪1955年出生在山东半岛文登县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里。5岁时因患脊血管瘤,胸部以下完全失去了知觉,生活不能自理。但是身残志坚的张海迪没有放弃生命更没有放弃生活,他一面以坚强的毅力与决心同病魔作斗争,一面用勤奋的学习和工作延续生命。 她不仅自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而且还自学了大学英语专业。后来又坚持学习日语、德语、和世界语,翻译了16万字的外文著作和资料。她刻苦学习潜心钻研了《人体解剖学》、《内科学》、《针灸学》等十几种医学书籍。她用学到医学知识和针灸技术,为周围群众治病达一万多人次。她还学过无线电技术、音乐、绘画和书法等多门类知识与学科,以此做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提到80年代没有一个名字比张海迪更深入人心,她影响了中国几代人。
1981年12月,《人民日报》首次报道了张海迪的事迹。1983年2月1日,《中国青年报》一版显著刊登张海迪照片和她的长篇自述《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发表社论《让理想的光芒照亮生活之路》。
1983年3月7日,团中央授予张海迪“优秀共青团员”的光荣称号,号召大家向。海迪学习、学习她身残志不残,艰苦奋斗的精神。 *** 同志挥毫题词:“学习张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共产主义新人!”陈云同志题词:“以张海迪为榜样,勤奋学习,热心助人,做八十年代的新雷锋。”
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小米勒旅行记》和《丽贝卡在新学校》,创作了《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一百多万字的作品。现为山东省作家协会文学创作室一级作家。
1993年张海迪通过考试和论文答辩,获吉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1994年参加远南运动会。1997年入选日本NHK“世界五大杰出残疾人”。1998年起担任中国肢残人协会主席。2000年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微笑的桑兰又来到美国
微笑的桑兰又来到美国(女,20岁,肢体残疾)
又见到了桑兰,许许多多美国人关爱和牵挂的桑兰,一个动人的故事。这次,她将随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访美,并用英语朗诵《我的梦》,深情地向人们倾诉她的,也是所有残疾人的渴望--平等与友爱。
桑兰,著名体操运动员,被誉为中国的“跳马王”。
但,这是在1998年7月21日之前那是在美国纽约,第四届友好运动会的体操赛场。只是一次赛前训练,只是一次偶然,桑兰的一个没有做完的手翻转体动作,结束了她的体操生涯,但她依然“著名”,甚至更为“著名”。让桑兰“著名”的,是她的精神,她的毅力,是她永远灿烂的微笑。
华罗庚是个什么样的人?
17~18整整两个世纪,创桥没有再能建立新的学院。但是剑桥校史上最重要的变化是自然科学获得了地位。早在16世纪的晚期,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自然科学的真正始祖培根,先是就读于三一学院,然后在剑桥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后来担任皇室大臣主张学校教育应传授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反对束缚思想的经院哲学,主张用理性的思考来整理经验材料,反对盲从附和。这是一个时代交替的世纪,培根的思想反映了英国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对科学和真理的追求。培根以后,数学、化学、天文学、解剖学、植物学、几何学、实验哲学和矿物学等教授职位都迅速建立起来;与之相应的阿拉伯语、道德哲学、音乐学、钦定的近代史学、神学和法学等教授职位也相继建立。特别是数学,由于牛顿的天才成就,使剑桥的数学进入最辉煌的时期。牛顿在1660年进三一学院学习,26岁时成为数学教授,牛顿等人及其追随者,使数学成为剑桥最重要的学科,并推动了整个大学自然科学的研究。1750年起,数学成了剑桥学生的必修课。牛顿和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各自独立发明的微积分学,是整个高等数学的基石;他在力学方面的贡献,包括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力学三定律,使他成为经典力学的伟大奠基人。
这一时代的杰出人物还有:英国大诗人斯宾塞,他1569年进入潘布鲁克学院,他对英国诗歌格律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1637年移民去美洲的清教徒约翰·哈佛,他是伊曼纽尔学院的文学士,1638年逝世时,将自己遗产的一半和图书捐赠给正在创建中的哈佛大学,他的名字成为哈佛永久性纪念的标志。诗人、政府家约翰·弥尔顿,1625年入基督学院,受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用拉丁语和英语写诗,共和时期,1649年,弥尔顿担任过克伦威尔政府的拉丁文秘书,他的诗篇有《为英国人民申辩》、《失乐园》、《复乐园》等。此外,剑桥还出了像丹尼尔·笛福这样的科学幻想作家,他的名著《鲁滨逊漂流记》比他本人更著名。
19世纪剑桥的名人有:诗人拜伦,他于1805年进入三一学院;历史学家麦考莱,他于1818年也进入三一学院;现代遗传学和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他于1825年进基督学院。1873年,卡文迪什实验室建立后,又出了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和近代物理学家,他们有麦克斯韦尔、瑞莱、汤姆生等,近代物理学的许多成就几乎都与这个实验室有关。进入20世纪以后,著名物理学家上瑟福担任实验室主任,该实验室在实验物理学,特别是原子核结构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突破,其中包括在量子力学方面取得成就的莫特,在生物的分子结构方面取得许多研究进展的布拉格父子,以及两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桑格等。迄今,卡文迪什实验室先后共有25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
1986年5月5日,《亚洲华尔街日报》选出的“在亚洲学者心目中全世界的10名顶尖大学”,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并列第二,仅次于美国的哈佛大学。实际上,长久以来,它一直是各国学者向往的世界一流的少数几所高等学府之一。
目前,剑桥大学共有31所学院,它们是彼得豪斯书院(Peter House),建于1284年,因在圣彼得教学旁边而得名;三一学院(Trinity College),原为1324年建立的迈克尔豪斯书院(Michael House),后于1546年改为现名,本科生人数居于各学院之首,1991年在校本科生约700人;卡莱尔学院(Clare College),建于1326年;彭布罗克学院(Pembroke College)建于1347年;冈维尔与凯斯学院(Gonville and Caius College),建于1348年;三一大厅学堂(Trinity Hall),建于1350年;考波斯·克里希蒂学院(Corpus Christi College),建于1352年;皇家学院(King’s College),建于1441年;王后学院(Queen’s College),建于1448年;圣凯瑟琳学院(St Catharine’s College),建于1473年;耶稣学院(Jesus College),建于1496年;基督学院(Christ’s College),建于1505年;圣约翰学院(St John’s College),建于1511年;麦格达伦学院(Magdalene College),建于1542年;伊曼纽尔学院(Emmanuel College),建于1584年;西德尼·苏塞克斯学院(Sidney Sussex College),建于1596年;唐宁学院(Downing College),建于1800年;哈默顿学院(Homerton College),建于1824年;格顿学院(Girton College),建于1869年,是第一个女生住院的学院;纽纳姆学院(Newnham College),建于1871年,是第二个女生住院的学院,现只住女本科生和研究生,但以本科生为主,是剑桥大学本科女生最多的学院,1991年在校女本科生有420人;塞尔文学院(Selwyn College),建于1882年;休斯大厅学堂(Hughes Hall),建于1954年,是剑桥史上第三所女生学院,目前仍只招女本科生和研究生;邱吉尔学院(Churchill College),建于1960年;露西·卡文迪什学院(Lucy Cavendish Collegiate society),建于1964年,是一所只招男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学院,这恐怕是剑桥大学最小的一所学院,1991年在院学生人数还不到80人;达尔文学院(Darwin College),也建于1964年,基本上只招研究生,男女同院,是剑桥大学研究生最多的学院,1991年,有研究生277人;沃尔森学院(Wolfson College),建于1965年;菲茨威廉学院(Fitzwilliam College),建于1966年;卡莱尔大厅学堂(Clare Hall),建院年代同前;鲁滨逊学院(Robinson College),建于1977年。以上学院除特别指明的外,均为男女本科生、研究生同院学习。
剑桥大学的学术活动,包括全校性的教学和研究,都由作为大学行政机构的几个学院(School)来组织,它们包括自然科学学院、生物科学学院、人文及社会科学院、临床医学院等。此外,还有一个与这些学院相似的跨越艺术和人文科学各系之上的系际委员会。学院之下,还有系一级的组织(Eaculty),再以下则是部(Department)。所覆盖的学科包括:盎格鲁枣撒克逊语、挪威语和凯尔特语,考古学和人类学,建筑、化工、教育学、古典文学、工程学、地理学、历史学、艺术史、土地经济学、法学、数学及计算机科学、医学、近代和古世纪语言、物理、植物、化学、遗传学、地质科学、材料科学、冶金学、近代和中世纪语言、物理、植物、化学、遗传学、地质科学、材料科学、冶金学、药学、动物学、东言研究、哲学、社会和政治科学、神学、兽医、电子和信息科学、生物化学、音乐等。属于理科性质的系、部共32个,属于文科性质的系和部共33个。通向荣誉学位的考试课程约420种,包括自然科学、工程、计算机、建筑、管理、医学、经济、考古、法律、哲学、教育、艺术等各个方面。
大学还有两名高级职员,称为学监,他们经常身着黑色长袍,仪态威严地巡查学校内外,专注学生违反校风校纪的情况。学监由高级院士中选出。这个制度已实行了几百年,至今还很令人敬畏。大学还有不少其它的官位和仪典规制,大都起源于中世纪,变化不多,这也是剑桥的一大特色。
更早一些时候的副校长是曾任职英国大学拨款委员会的官员、英国科学促进会主席的爱立克·阿什比,他是一位国际知名的高等教育专家和学者。他在《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一书中,提出了大学像生命有机体一样地向前进化的著名观点。认为,“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这很有助于我们了解大学的内在发育逻辑和它对社会的相互作用的关系。在展望大学的未来时,阿什比指出:“今天,各国大学都面临着一种共同的危险,就是能否成功的危险。在过去,每所大学都有独立的有机体,各按其内在规律去吸收营养和发育成长。如今的大学已成为经济发展和国家生存绝对不可缺少的事物。过去在封建王朝和教会主教的羽翼下,大学被培养成美丽的花朵,它并不比宫廷中的乐师具有更多的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今天,在政府的安排下,大学好似高产的农作物,国家竭力给它施加充分的肥料,以求获得丰产,从而促进国家的繁荣。……它在向前演化的进程中,正经历着遗传体系经常遇到的困境:一方面它们本身必须改变以适应社会的新形势,否则将受到社会的抛弃;另一方面,它们在适应社会的改变中,又不能破坏大学的完整性,不然就将无法完成它们所承担的社会职责。”
20世纪以来,剑桥仍旧是人才辈出,包括60多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三任英国首相。著名学者和名人中,有凯恩斯经济学派的创始人凯恩斯,有数学家和分析哲学的创始人罗素,传记家和评论家史特拉赛,短篇小说家福斯特,生物化学家和科学史家李约瑟、中国学者蔡翘、赵忠尧、王竹溪、华罗庚、戴文赛、王应睐、伍连德、丁文江、曹天钦等,中国作家肖乾、叶君健、徐志摩等。印度前任总理尼赫鲁、拉吉夫·甘地,马来西亚前总理赫曼,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等都是剑桥校友。剑桥的名人是难以枚举的。
华罗庚是个什么样的人
华罗庚是当代自学成才的科学巨匠,是萤声中外的数学家.他是中国解析数论、典型群、矩阵几何学、自守函数论与多复变函数论等很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与开拓者。
华罗庚是一个怎样的人? 15分
虽然他小时候贪玩,但他思维敏捷,爱动脑。还有知错就改,热爱数学,会苦心钻研,善于发现人才。
课文华罗庚是个什么样的人
1910年11月12日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一个小商人家庭,身高1.65米,父亲华瑞栋,开一间小杂货铺,母亲是一位贤惠的家庭妇女。华罗庚出生时,父亲已经40岁。40岁得子,夫妻俩把儿子看成掌上明珠,为了给儿子祝福,一生下来就用两个箩筐扣住了他。华罗庚因此得名。他12岁从县城仁劬小学毕业后,进入金坛县立初级中学学习便深深爱上了数学。一天,老师出了道“物不知其数”的算题。老师说,这是《孙子算经》中一道有名的算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23!”老师的话音刚落,华罗庚的答案就脱口而出。当时的华罗庚并未学过《孙子算经》,他是用如下妙法思考的:“三三数之剩二,七七数之剩二,余数都是二,此数可能是3×7+2=23,用5除之恰余3,所以23就是所求之数。”华罗庚不承认自己是天才。1925年初中毕业后,因家境贫寒,无力进入高中学习,只好到黄炎培在上海创办的中华职业学校学习会计,为的是能谋个会计之类的职业养家餬口。不到一年,由于生活费用昂贵,被迫中途辍学,回到金坛帮助父亲料理杂货铺。在单调的站柜台生活中,他开始自学数学。他回家乡一面帮助父亲在“干生泰”这个只有一间小门面的杂货店里干活、记账,一面继续钻研数学。回忆当时他刻苦自学的情景,他的姐姐华莲青说:“尽管是冬天,罗庚依然在账台上看他的数学书。鼻涕流下时,他用左手在鼻子上一抹,往旁边一甩,没有甩掉,就这样伸著,右手还在不停得写……” 那时罗庚站在柜台前,顾客来了就帮助父亲做生意,打算盘、记账,顾客一走就又埋头看书演算起数学题来。有时入了迷,竟忘了接待顾客,甚至把算题结果当作顾客应付的货款,使顾客吓一跳。因为经常发生类似的莫名其妙的事情,时间久了,街坊邻居都传为笑谈,大家给他起了个绰号,叫“罗呆子”。每逢遇到怠慢顾客的事情发生,父亲又气又急,说他念“天书”念呆了,要强行把书烧掉。争执发生时,华罗庚总是死死得抱著书不放。
华罗庚是哪个国家的人
华罗庚(1910.11.12—1985.6.12),世界著名数学家,是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安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1910年11月12日,出生于中国江苏金坛县。1985年6月12日,因心脏病突然发作,于日本东京病逝。国际上以华氏命名的数学科研成果就有“华氏定理”、“怀依—华不等式”、“华氏不等式”、“普劳威尔—加当华定理”、“华氏算子”、“华—王方法”等。
中文名: 华罗庚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江苏金坛
出生日期: 1910年11月12日
逝世日期: 1985年6月12日
职业: 数学家
毕业院校: 清华大学
信仰: 马列、 *** 思想、共产主义。
主要成就: 中国解析数论的创始人和开拓者
代表作品: 《堆垒素数论》《优选学》《高等数学引论》《从杨辉三角谈起》
政治面貌: 中国 *** 员
成就: 华氏定理 华-王方法
名言: 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像华罗庚这样的中外名人还有谁?
老舍,曹禺,华罗庚,钱学森 ,苏步青等这些都是从国外学成怀着一腔爱国热情回来的
华罗庚的个人贡献
华罗庚早年的研究领域是解析数论,他在解析数论方面的成就尤其广为人知,国际间颇具盛名的“中国解析数论学派”即华罗庚开创的学派,该学派对于质数分布问题与哥德巴赫猜想做出了许多重大贡献。华罗庚也是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 华罗庚在多复变函数论,典型群方面的研究领先西方数学界10多年,是国际上有名的“典型群中国学派”。开创中国数学学派,并带领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培养出众多优秀青年,如王元、陈景润、万哲先、陆启铿、龚升等。 在国际上以华氏命名的数学科研成果就有“华氏定理”、“怀依—华不等式”、“华氏不等式”、“普劳威尔—加当华定理”、“华氏算子”、“华—王方法”等。 20世纪40年代,解决了高斯完整三角和的估计这一历史难题,得到了最佳误差阶估计;对G.H.哈代与J.E.李特尔伍德关于华林问题及E.赖特关于塔里问题的结果作了重大的改进,三角和研究成果被国际数学界称为“华氏定理”。 在代数方面,证明了历史长久遗留的一维射影几何的基本定理;给出了体的正规子体一定包含在它的中心之中这个结果的一个简单而直接的证明,被称为嘉当-布饶尔-华定理。 与王元教授合作在近代数论方法应用研究方面获重要成果,被称为“华-王方法”。 华罗庚一生留下了十部钜著:《堆垒素数论》、《指数和的估价及其在数论中的应用》、《多复变函数论中的典型域的调和分析》、《数论导引》、《典型群》(与万哲先合著)、《从单位圆谈起》、《数论在近似分析中的应用》(与王元合著)、《二阶两个自变数两个未知函数的常系数线性偏微分方程组》(与他人合著)、《优选学》及《计划经济范围最优化的数学理论》,其中八部为国外翻译出版,已列入20世纪数学的经典著作之列。此外,还有学术论文150余篇,科普作品《优选法评话及其补充》、《统筹法评话及补充》等,辑为《华罗庚科普著作选集》。 出版日期书名作者出版社备注1953年堆垒素数论华罗庚著中国科学院学术类 1957年多复变函数论典型域上的调和分析华罗庚著北京科学出版社 1957年数论导引华罗庚著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58年高等数学引论(第一卷)华罗庚著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62年从单位圆谈起华罗庚著北京科学出版社1963年指数和的估计及其在数论中的应用华罗庚著北京科学出版社1963年典型群华罗庚、万哲先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4年统筹方法平话及其补充华罗庚著中国工业出版社1964年从杨辉三角谈起华罗庚著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6年统筹方法平话及补华罗庚著中国工业出版社1967年优选法华罗庚著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71年优选法评话及其补充华罗庚著北京国防工业出版1985年华罗庚科普著作选集华罗庚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从孙子的神奇妙算谈起华罗庚著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科普类 2006年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著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华罗庚的人物经历
1910年11月12日出生于江苏常州金坛区, 他幼时爱动脑筋,因思考问题过于专心常被同伴们戏称为“罗呆子”。 1922年,12岁从县城仁劬小学毕业后,进入金坛县立初中,王维克老师发现其数学才能,并尽力予以培养。 1925年,初中毕业后,就读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因拿不出学费而中途退学,退学回家帮助父亲料理杂货铺,故一生只有初中毕业文凭。此后,他用5年时间自学完了高中和大学低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 1927年秋,和吴筱元结婚。1929年冬,他不幸染上伤寒病,落下左腿终身残疾,走路要借助手杖。 1929年,华罗庚受雇为金坛中学庶务员,并开始在上海《科学》等杂志上发表论文。1930年春,华罗庚在上海《科学》杂志上发表《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轰动数学界。同年,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了解到华罗庚的自学经历和数学才华后,打破常规,让华罗庚进入清华大学图书馆担任馆员。 1931年,在清华大学数学系担任助理。他自学了英、法、德文、日文,在国外杂志上发表了3篇论文。1933年,被破格提升为助教。1934年9月,被提升为讲师。 1935年,数学家诺伯特·维纳(Norbert Wiener)访问中国,他注意到华罗庚的潜质,向当时英国著名数学家哈代极力推荐。1936年,华罗庚前往英国剑桥大学,度过了关键性的两年。这时他已经在华林问题(Waring's problem)上有了很多结果,而且在英国的哈代—李特伍德学派的影响下受益。他至少有15篇文章是在剑桥的时期发表的。其中一篇关于高斯的论文给他在世界上赢得了声誉。 1937年,他回到清华大学担任正教授,后来迁至昆明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直至1945年。1939年到1941年,在昆明的一个吊脚楼上,写了20多篇论文,完成了第一部数学专著《堆垒素数论》。 1946年2月至5月,他应邀赴苏联访问。同年9月,在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访问。1947年,《堆垒素数论》在苏联出版俄文版,又先后在各国被翻译出版了德、英、日、匈牙利和中文版。1948年,被美国伊利诺依大学聘为正教授至1950年。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华罗庚毅然决定放弃在美国的优厚待遇,奔向祖国的怀抱。1950年春,携夫人、孩子从美国经香港抵达北京,回到了清华园,担任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1952年7月,受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的邀请,成立了数学研究所,并担任所长。9月加入民盟。 1953年,他参加中国科学家代表团赴苏联访问。并出席了在匈牙利召开的二战后首次世界数学家代表大会,以及亚太和平会议、世界和平理事会。 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56年,他着手筹建中科院计算数学研究所,他的论文《典型域上的多元复变函数论》于1956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并先后出版了中、俄、英文版专著。1958年,他担任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兼数学系主任,同年申请加入中国 *** 。同年,他和郭沫若一起率中国代表团出席在新德里召开的“在科学、技术和工程问题上协调”的会议。 文革开始后,正在外地推广“双法”的华罗庚被造反派急电召回北京写检查,接受批判。华罗庚凭个人的声誉,到各地借调了得力的人员组建“推广优选法、统筹法小分队”,亲自带领小分队到全国各地去推广“双法”,所到之处,都掀起了科学实验与实践的群众性活动,取得了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969年,推出《优选学》一书,并将手稿作为国庆20周年的献礼送给了国务院。 1970年4月,国务院根据周总理的指示,邀请了七个工业部的负责人听华罗庚讲优选法、统筹法。1974年,被“中央文革领导小组”副组长江青在法家......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