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考志愿应该避开哪些坑?
从院校选择和专业选择两个方面来简单谈一谈如何精准避坑志愿填报误区。
(老师本人对浙江高考比较了解,所以全篇是以浙江省的志愿填报规则和分数线来举例做说明的,其他省份可能略有不同,但新高考改革的大体方向总是一致的,所以其他地区也可参考)
院校1、采用传统方法,按学校的往年录取线填报。截自2019年浙江省高考招生“高校录取分数线”——
早年参加高考的同志看到这张表是不是油然而生一股亲切感?相信10年代往前的考生都看过类似的学校分数线表格,毕竟我们当年都是按照这种学校录取线来报志愿的,达到学校分数线就算录取上了,专业线没达到还可以调剂。
但是现在马上要面临志愿填报的后浪们看过来了~如果你们见到这样的表,请一定不要再浪费时间去研究,因为它对于你们真的没!有!参考价值。
新高考改革以后,志愿填报以院校+专业组成志愿单位来进行投档,院校的录取分只能代表学校投档的最低分,如果只看分数线的这张表,你根本不能了解这些录取分都落在了哪些专业上,如果是生化环材天坑系列,你去不去?学费贵出十倍的中外合作专业,你去不去?发配到偏远荒郊分校区的专业,你去不去?就算你真的愿意去,你的选考科目也未必符合要求,不符合的话那很遗憾你还是报不了。
我们再回头看看这张分数线表,很明显浙大和南大之间出现了大跨度的分数断层,怎么说浙大也算是五所top3大学之一,对应这个分数线你有没有觉察出什么猫腻?没错,不要忘记了还有提前批和各种招生计划的存在啊。如果你没有参加提前批,只靠裸分想上浙大,最少670以上的分数你得有吧?2000往前的名次才比较稳吧?如果只看学校录取线那肯定要白白浪费志愿机会了。
所以说,我们以前一直奉行的这种学校分数线模式,在现在根本不值得参考。
我们现在已经是新高考时代了,现在实行的平行志愿投档方式跟过去,哪怕只是五六年前相比,差异都非常明显,网上那些陈旧的信息、老人们的“经验”,很有可能对你造成误导,我们现在在填报志愿的时候,务必打破过去按照学校、达线报考的这种思维定式。
2、外省不报、就近择校,导致省内院校分数线虚高、考分浪费。就拿浙江省来说吧,相信绝大多数考生在选择学校的时候还是会把“省内院校优先”作为重要的填报准则。其实浙江省高等教育水平算是走在前列的,除了211以上高层次院校只有浙大一所这一点不足外,其他各层次院校分布都很广,各分数段的同学都有可以填报的学校。可是,大多数学生都有这样的想法,大家都不愿意离省,这下就导致省内院校的分数线水涨船高了。作为一名规划师,我遇见过不少放弃省外双一流名校,非要留在省内读一所普通本科学校的考生,虽然我们尊重学生的选择,但偶尔也会为他们感到惋惜吧。要说惋惜,我还曾遇到过拿着二段中游的分数却宁可读专科也一定要留在杭州市内的考生,其实如果地域上放宽一些,这名学生要想在浙江其他城市读个公办本科也很有机会,本科的出路相较于专科还是会好不少的。那我的建议呢是如果你已经对以后就业早早做好了打算,就想留在本地,或者家里本身有产业等着你继承,那么你就近选择院校也无可厚非了。但是,对于绝大多数考生来说,如果可以考虑稍微远一些的地区,那在同样的分数线上可选择的学校层次相对来说就可以更高了,性价比也会比较高。
3、被学校名称误导,不清楚学校层次和所在城市有那么些学校,由于校名太具迷惑性而导致每年高校招生时都要被拉出来“群嘲”一番。比如东大福建破三本?人家可是正儿八经的985名校,坐落在国内高等教育第三城南京,但是说到东南大学,绝大多数考生和家长都没啥印象吧?同样因为校名而地位尴尬的985高校还有位于湖南长沙的中南大学,如果不去特地了解,这些学校有可能就因为大家的错误认知而被忽略了。此外还有像东华大学、中北大学、集美大学等等院校,因为校名的“属性不明”一直受到很大误解,如果你的分数线上下正好有这样的好学校,而你因为自己错误的主观理解而错过了报考机会的话,那肯定是非常遗憾的。
还有些高校,虽然校名中带有省份或城市名,但它真正的所在地可能并不像大家直觉上认识的那样,比如河北工业大学并不在河北而在天津,四川外国语大学不在四川而在隔壁重庆等等,是不是很惊奇地发现“居然还能有这种操作?”除此以外,还有的学校以省份直接命名,但是并不想大家想象的那样位于省会城市,比如河南大学不在郑州而在历史名城开封,江苏大学不在南京而在隔壁小城镇江,这些都是大家意想不到的吧?尤其江苏大学,虽然顶着响当当的名头,但其实只是一所普通的一本院校,并不是985、211名校,虽然它有自己突出的优势专业,办学实力也非常强劲,但院校层次上还是会和大家的认知有所差距。所以考生们在选择志愿方案时一定要特别了解下院校的所在地和院校类型,不要等收到录取通知书了甚至开学报道了才后知后觉地发现原来这学校根本不在理想的城市、不是想象中的名校。
专业1、根据专业名称片面认识专业现在我国高校所开设的专业一共可以划分成13个专业大类、110个一级学科,总的来说,专业的分类非常之庞杂。而我们现在所填报的志愿单位必须由院校+专业构成,考生们不得不和这么多的专业名录打个照面。有些专业的名称一样很具有迷惑性,它本身的研究内容和课程培养方法也许和我们想象中的有很大差距,如果不提前了解一下就想当然地填报了,万一成功录取后发现和自己料想的完全不一样,那可就吃了大亏了。
比如说,有的学生想学医,理想是成为一名济世救人的白衣天使,那么适不适合选基础医学专业呢?基础医学虽然也属于医学类专业,但学生主要学习医学理论,以后从事研究工作比较多,它不是临床专业,毕业生不能考医师证,也就意味着以后不能到医院从事医疗诊治相关工作。又比如,园艺专业,看名称很容易让人以为是“园林艺术”,搞设计的专业,但实际上它是一个农学专业,主要研究作物的生产、选育、病虫害防治等等,学生毕业后不会成为园林设计大师,而更有可能做一位名副其实的园丁。
我们高中刚毕业的学生,由于过去没有接触过大学专业,在填报志愿时首先就是通过自己的主观认知来了解专业,这样就不可避免会带来某些误解,而志愿填报对于我们每一位考生来说又都是需要慎之又慎的大事,所以建议大家在精力允许的情况下将所选的每一条志愿都认真搜索一下,了解院校信息和专业培养方式,避免错报的情况发生。
2、踩雷本科院校的专科专业为什么有的考生位次排到了十几万名,却还能报上省重点甚至双一流院校?
先上图,眼见为凭:
先别急着惊讶,事出反常必有妖啊。
如果能有这等好事,怎么就轮到我了呢?其实整张图里所有专业,它们都是专科专业,即使你读的学校是本科,以后毕业拿的还是专科学历!本科和专科学历之间,真的是有壁的,这点我们高考生应该都有数吧。虽说我们现在倡导高校、高职两条平行线共同发展,不分高低,但是等你真正走上工作岗位,用人单位的招聘启事一贴,“要求本科以上学历”,专科生连竞争机会都没有了。所以想告诉大家,如果不是有明确的规划以后想走技术性职业道路,那么建议还是尽可能读本科,以浙江的高考情况来看,130000名以内的考生,完全没有必要读专科,本科层次还是有很多学校专业可以选择的,尤其像图里面高考分在550以上的考生,90%以上的可能就是误报了志愿,如果遇到这种情况那真是追悔莫及了,还能怎么办呢?退学重考还是先读两年等专升本的机会?一旦志愿填错,以后再怎么弥补都不免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怎么避免误报专科志愿?给大家个小提醒,我们可以看专业代码,一般本科专业的代码都是0开头的,专科专业代码是以5开头的,如果你明确不想报专科志愿,那么把所有5开头的代码都先剔除就可以了。
3、受到专业录取限制造成退档说到“退档”,很多人都忍不住隐隐发憷,对于考生们,退档无疑是填报志愿最不想看到的结果,退档的严重后果也是大家所难以承受的,不少考生因为一次志愿填报失误而造成的退档只能选择回炉重造,复读一年重新赴考。可让人遗憾的是每年都还是会有考生,明明已经做好“冲稳保”梯度志愿了呀,明明勾选服从调剂了呀,结果居然还是掉档了。其实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大家需要考虑的,那就是专业录取的限制条件。这些条件包括但不限于,性别、身体条件、外语能力、特殊才能、单科成绩等等,如果考生们事先没有了解清楚对应专业的报考要求,但在提档后却被发现并不符合相应的限制条件,那么此时就有遭遇退档的风险了。
4、误报中外合作专业我们全篇已经跟大家介绍了很多种误报的情况,最后还有一种不得不提的,也是每年都有数百数千名考生踩雷的误报类型,那就是误填中外合作专业。通常情况下,中外合作专业录取线会比其他专业更低一些,许多学生有明确出国意向的、或者为了冲一冲好学校,都可以考虑报考这类专业。但是分数线低自然也就意味着它有些弱势,一般来说,中外合作专业的学费会比普通专业贵出几倍甚至十几倍,如果学生以后有机会顺利出国交流或者留学,那么在国外的日常开销还会更大,普通家庭负担起来肯定会有些吃力。但每年都有不少同学,经济条件本身其实并不太优越,但报考时看到专业后面“中外合作”的小尾巴,却选择性地忽视了,对于高昂的学费也没有特地关注,总之一股脑地完成了填报,结果放榜后,意外发现自己居然真的“中奖”了,可现在突然注意到了超出负担能力的学费,那么这个时候你要怎么办呢?想避免这样的后患,在志愿填报时就要多留意这些特殊的招生专业。
希望回答对你有帮助。
高考即将来临,学生在“三知”(知分、知线、知位)的情况下选择学校和专业,大大提高了填志愿的准确性,但是如何选好大学和专业仍然是令许多学生和家长头疼的问题,俗话说:好大学不如好专业。那么如何选择专业才是好的呢?下面我根据十几年的高中教学经验谈谈我的看法,期望能对处在迷茫中的考生和家长提供些借鉴和参考。 第一、专业冷与热问题。学生在填报志愿时,各专业的就业率无疑是考生和家长最为关注的问题。全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不高,毕业等于失业,更是让考生和家长心惊胆战。于是大家争相挑选“热门”专业,以为这样便能为四年后的就业买下一份保险。 以就业率作为高考志愿填报的风向标,很简单,很实用:冷门专业意味着社会需求少、就业率低,热门专业则表明就业率高。它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但不能将它无限放大。第一,我们不能由就业这一个要素来决定自己在四年里应该学什么;第二,此时的“热门”并不代表今后会一直热门。 志愿指南 社会环境、市场行情对就业有影响,对专业的选择有干预,然而,最终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专业掩埋之下的真正能力。就业竞争的关键是个人综合实力的竞争,而不是“冷”学科和“热”专业的比拼。 一个“热到发烫”的专业里,也有同学找不到工作;很冷门的专业里,却有“牛人”可以任意挑选自己想从事的工作。所以,对不同的人而言,专业与就业(以及收入)的关联程度是不同的。有没有好工作取决于在大学四年做了什么,而不是取决于考进了什么专业。 温馨提示:很多企业在录取大学生时,看重的不只有专业成绩,还有学生扎实的基本知识、良好的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快速的学习能力和良好的适应能力。 比如,国际知名的四大会计师事务所、著名跨国公司管理培训生招聘都是不限专业的,他们看重的是大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软”技能,而不关心你是否是会计、经济管理科班出身,专业成绩是否都为A。因此,专业对就业的影响都没有我们想象那么重要。其次,我们的专业设置和市场是脱节的,前些年拼命招生的计算机、英语、国际贸易和法学等专业在当时可谓是“热”极一时,现在再看看他们的平均就业率,你就会发现它们已经很“冷”了。第二、性格、兴趣最给力。不管学习什么专业,我们都要遵循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在此基础上,再考虑更实际的就业优势、留学优势等问题。我们要做的是:了解自己的性格,发掘自己的兴趣。 性格是指人在态度和行为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是人与人之间最核心的差异。心理学家海伦·帕玛把人的性格分为九种:完美型、助人型、成就型、艺术型、理智型、疑惑型、活跃型、领袖型、和平型。根据长期调查研究表明:不同性格的人与各类专业、职业有不同的匹配关系。 职场中,很多企业在招聘新人时,也将性格测试放在重要地位。他们认为,一个人能力不足,可通过培训提高;但一个人的性格与专业、职业不匹配,要改变起来,就困难多了。 志愿指南挑选专业时,首先就要清楚自己的性格和兴趣,若能与专业相匹配,学习中会更快乐,工作后也更能得心应手。反之则会不适应、困难重重,给个人的发展造成影响。 职业咨询师在做职业规划时,经常会告诉大学生们:人生应该择己所爱。 很多中学生埋头于书本,应付没完没了的测验和考试,这让他们没有时间再继续中小学期间的兴趣爱好,甚至让他们忘记了:我擅长什么,我喜欢什么。 被誉为“职业辅导之父”的帕森斯认为,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涉及三个主要因素:对工作性质和环境的了解,对自我爱好和能力的认识,以及两者之间的协调和匹配。这个理论同样可以用到专业选择上来。 由于国内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中小学的缺失,导致同学们对自己的兴趣、对专业和职业一无所知或一知半解。那么我们在高考前后能做的切实可行的事情,就是了解自己,包括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经济条件、身体状况等诸多因素。同学们可以自我探索,可以通过朋友、同学和家人来告诉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自我探索包括了一些简单易行的自我提问。在安静的、无压力的环境下,不妨问问自己:有哪些活动和事情想起来就让我觉得有劲?这些事情和活动又体现了自己怎样的能力和特长?我理想的学习环境或工作环境是什么样的?我希望有怎样的休闲生活?我的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分别是什么?如果对这些问题都有清晰的答案,那么专业的选择也就没那么困难了。 温馨提示:据调查发现,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和父母一起商量决定的人最多,占到调查人数的56.7%;其次是与老师商量决定,占调查人数的20%;15.9%的人自己决定;而依据职业测试、心理测试专家建议的有7.4%。可见在报考志愿时,很多学生是与父母或老师商量决定的,甚至有家长代替孩子作决定,家长望子成龙成凤心切,没有顾及“90后”孩子自己的性格和兴趣,加之如果对信息收集不足,很可能会做出错误的选择。 李开复在《做最好的自己》一书中提及:大学生中不喜欢自己专业的占64%,数据高得吓人。不是说这都是家长的错误所致,而是希望告诉准大学生们,在志愿选择上要更加积极主动。 第三、专业与学校冲突 将错就错是艺术 同学们可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好大学的心仪专业分数线很高,想读这所大学,意味着要放弃心仪专业;而如果以专业优先,可能就要放弃这所大学。对此,该如何抉择呢? 我的建议是,如果所学专业不让自己难以接受,应当优先考虑学校。正如前文所述,专业对人的影响很重要,但好学校的环境、氛围等对人潜移默化的塑造影响更加深远。 志愿指南 如果出现专业与学校冲突的情况,甚至专业选择失误,千万不要破罐子破摔;要相信,大学教育完全可以弥补你的损失。 首先,许多学校都在尝试按大类招生或对学生开展通识教育,这些都可以弥补专业教育的缺陷,加强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其次,很多学校为大学生提供了转专业的机会,让学生进大学后可以重新选择。再次,在转专业不成功的情况下,学校还提供有第二专业、第二学位和跨校辅修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有机会接触自己真正喜欢的专业。 温馨提示:大学对人的教育和培养是全方位多层次的,除了专业的学习,学生应当利用校内外一切资源锻炼自己的能力,使自己具备进入社会所需要的各种能力和素质,从而有助于选择一份适合的工作。 填报志愿时的几点思考: 第一,志愿调剂是“服从”还是“不服从”。如果大家把前面内容看懂了,这个问题的答案也就有了。如果更看重学校一些,那么自然是服从调剂;如果对某专业深爱有加,并且做好最坏的打算,准备来年再战,那可以考虑不服从调剂。当然,现实抉择没这么简单,这个问题应该和父母、老师进行充分沟通,有时怕是当局者迷。笔者个人倾向于服从调剂。 其次,如何看待家庭影响。生活中,家庭职业对学生的影响呈现两个极端。比如,在父母都为医生的家庭中,可能孩子受到环境的影响非常想做医生或坚决不做医生。对于这种情况,要理性看待,不能因为对父母的崇拜而盲目选择,也不能因为片面了解而盲目拒绝。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指导时,也不能完全依据自己的喜好,要尊重孩子的性格和兴趣。家长扮演的是一个帮助者和建议者的角色,真正的决策者应当是孩子本人。 第三,所选专业与今后就业相关度不大怎么办。比如电子商务、汉语言文学等专业,跟今后的就业相关度较低,不像医学专业毕业生多半把就业目标瞄准医院。如果你选择或被调剂到类似的专业,该怎么办?首先要清楚,大学教育更多的是对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只要好好学习,今后的就业面会相当宽广;其次,要在大学的学习和实践中,有意识地将所学知识与喜欢的职业进行结合,为今后找工作打下基础。 最后,享受优惠需要付出“代价” 吗?某些类别的学校或者某些性质的专业,会在录取时给予降分优惠或就读后的物质补助。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