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育文言文
1. 文言文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 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 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传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 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 子必诚其意。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
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 僴兮,赫兮喧兮。
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 “如琢如磨”者,自修也。
“瑟兮僴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 仪也。
“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 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
《帝典》曰: “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诗》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于缉 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 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
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 此谓知本”。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
X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富润屋,德润身。
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 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 闻,食而不知其味。
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 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
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 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此谓身不 修不可以齐其家。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
故君子不出家而成 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康诰》 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
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一家仁, 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
此谓一言偾事, 一人定国。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
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 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
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 乎身不怒,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故治国在齐其家。《诗》云:“桃之夭夭, 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
《诗》云: “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
《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 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
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 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 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 道。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 谓民之父母。《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
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 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矣。
《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鉴于 殷,峻命不易。”
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
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 *** 散,财散 *** 聚。
是 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康诰》曰:“惟命不于常。”
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 《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
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 仁亲以为宝。” 《秦誓》曰:“若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
人 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实能容。
2. 谁知道(大学)文言文翻译原文 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
知止(4)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5)。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6);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9)。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 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0),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1)。
其本乱而未治者 否矣(12)。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13),未之有也(14)! 注释 (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
“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 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古人八岁人小学,学习 “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人大学,学 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所以,后一种含义 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道“的本义是 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 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 意思。
(2)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 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 品德。
(3)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新”,即革新、弃旧 图新。亲民,也就是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4)知止:知道目标所在。 (5)得:收获。
(6)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 庭或家族和和美美,蒸蒸日上,兴旺发达。 (7)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8)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 (9) 格物: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10)庶人:指平民百姓。
(11)壹是:都是。本:根本。
(12)末:相对于本 而言,指枝末、枝节。 (13)厚者薄:该重视的不重视。
薄者厚:不该重视 的却加以重视。 (14)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
没有这样的道理(事情、做 法等)。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 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 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 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 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 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 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 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 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 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 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 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 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 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 能的!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 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 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 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 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 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 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 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 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 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 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 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这就叫做抓住了根本,这就叫知识达到顶点了。
(答案就来自百度知道)。
3. 大学语文文言文哪些需要背诵的大学语文(要求要背诵的古文)2006-12-19 20:09《先秦诸子语录》《论语*雍也》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去譬,可谓仁之方也。《论语*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论语*尧曰》五美: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五恶: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与之人,出纳之谓之有司。
《孟子*离娄上》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也,失其心也。《孟子*离娄上》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孟子*尽天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王制》“选贤良,举笃敬,兴孝悌,收孤寡,补贫穷”“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老子》(四十七章)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老子》(七十七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墨子*非命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百姓人民之利。
《管子*牧民》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吕氏春秋*开春论*爱类》上世之王者众矣,其当世之急,忧民之利、除民之害同。
移居二首(其一) 陶渊明 (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
世称靖节先生。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怀此颇有年,今日从之役。
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燕歌行 乐府旧题 高适(702-765)字达夫。
盛唐边塞诗代表诗人“高岑”。谴责将领的贪功冒进骄奢,对边塞士兵的同情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走马川行 岑参(715-770)将西北的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土人情,用慷慨豪迈的语调和奇特的艺术手法生动表现,具有奇伟壮丽之美。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将军金甲也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登高 杜甫(712-770)字子美 七言律诗之冠。
悲:漂泊憔悴、人生苦短、深秋萧瑟、羁旅他乡、暮年登高、体弱多病、孤苦伶仃。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长恨歌 白居易 (772-846)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锦瑟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
怅恨感,迷茫、悲清、哀怨、可望不可及。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蓝田”引自戴叔伦: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
八声甘州 柳永(987-1053)原名三变,世称柳七。浪子。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水龙吟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居士。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南吕]一枝花*不伏老 关汉卿(1230-1310)号已斋。 散曲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锤不匾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
谏逐客书 李斯选自《史记》论点鲜明,开门见山;论据充足历史事实现实事例;论证有利理论佐证;语言生动流畅,富有感染力。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
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 ,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三皇五帝之所以无敌也。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了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籍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 记:一种文体,主要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见解。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xia然,洼然,若垤,若穴。
尺寸千里,攒蹙累计,莫得顿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4. 包犠氏之王天下的文言文我要的是大学《古代汉语》中的第一篇课文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於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史官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夬.「夬,扬於王庭」,言文者,宣教明化於王者朝庭,「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明)忌」也.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著於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封於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事,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及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至孔子书六经,左丘明述春秋传,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说也.其后诸侯力政,不统於王.恶礼乐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大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也.是时,秦灭书籍,涤除旧典.大发吏卒,兴戍役.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而绝矣.自尔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汉兴有草书.尉律:学僮十七以上始试.讽籀书九千字,乃得为史.又以八体试之.郡移太史并课.最者以为尚书史.书或不正,辄举劾之.今虽有尉律,不课,小学不修,莫达其说久矣.孝宣皇帝时,召通仓颉读者,张敞从受之.凉州刺史杜业,沛人爰礼,讲学大夫秦近,亦能言之.孝平皇帝时,徵礼等百余人,令说文字未央廷中,以礼为小学元士.黄门侍郎扬雄,采以作训纂篇.凡仓颉以下十四篇,凡五千三百四十字,群书所载,略存之矣.及亡新居摄,使大司空甄丰等校文书之部.自以为应制作,颇改定古文.时有六书:一曰古文,孔子壁中书也.二曰奇字,即秦隶书.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五曰缪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鸟虫书,所以书幡信也.壁中书者,鲁共王坏孔子宅,而得礼记、尚书、春秋、论语、孝经.又北平侯张苍献春秋左氏传.郡国亦往往於山川得鼎彝,其铭即前代之古文,皆自相似.虽叵复见远流,其详可得略说也.而世人大共非訾,以为好奇者也,故诡更正文,乡壁虚造不可知之书,变乱常行,以耀於世.诸生竞逐说字,解经谊,称秦之隶书为仓颉时书,云:「父子相传,何得改易!」乃猥曰:「马头人为长,人持十为斗,虫者,屈中也.」廷尉说律至以字断法:「苛人受钱,苛之字止句也.」若此者甚众,皆不合孔氏古文,谬於史籀.鄙夫俗儒,翫其所习,蔽所希闻.不见通学,未尝睹字例之条.怪旧埶而善野言,以其所知为秘妙,究洞圣人之微恉.又见仓颉篇中「幼子承诏」,因曰:「古帝之所作也,其辞有神仙之术焉.」其迷误不谕,岂不悖哉!书曰:「予欲观古人之象.」言必遵修旧文而 *** 凿.孔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今亡矣夫.」盖非其不知而不问.人用己私,是非无正,巧说邪辞,使天下学者疑.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赜而不可乱也.今叙篆文,合以古籀.博采通人,至於小大.信而有证,稽撰其说.将以理群类,解谬误,晓学者,达神恉.分别部居,不相杂厕也.万物咸睹,靡不兼载.厥谊不昭,爰明以喻.其称易孟氏、书孔氏、诗毛氏、礼周官、春秋左氏、论语、孝经,皆古文也.其於所不知,盖阙如也.全文翻译往古的时侯,伏牺氏治理天下,(他)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观察鸟兽的形象和大地的脉理,近的取法自身,远的取于它物,在这个基础上,才创作了《易》和八卦,用卦象示人吉凶.到了神农氏的时代,使用结绳记事的办法治理社会,管理当时的事务,社会上的行业和杂事日益繁多,掩饰作伪的事儿也发生了.(到了黄帝的时代,)黄帝的史官仓颉看到鸟兽的足迹,悟出纹理有别而鸟兽可辨,因而开始创造文字.(文字用于社会之后,)百业有定,万类具明.仓颉造字的本意,大概取意于《夬卦》,《夬卦》说,臣子应当辅佐君王,使王政畅行.这就是说,仓颉创造文字是为了宣扬教令、倡导风范,有助于君王的施政.君王运用文字工具,更便于向臣民施予恩泽,而臣民应以立德为本,切不可自恃具有文字之工去捞取爵禄.仓颉初造文字,是按照物类画出形体,所以叫做「文」,随后又造出合体的会意字、形声字,以扩充文字的数量,这些文字就叫做「字」.叫它为「字」,是说它来自「文」的孳生,使文字的数量增多.把文字写在竹简、丝帛上,叫做「书」.「书」意味着写事像其事.(文字)经历了「五帝」、「三王」的漫长岁月,有的改动了笔画:有的造了异体。
1. 与教育相关的古诗词
与教育相关的古诗词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
《礼记?大学》儒家主张的治国,齐家,是有密切关系的两件事,一个人的家教不好,而又能教人的,没有这回事。
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
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妇女怀胎三月,出居别的地方,眼不看邪恶的东西,耳不听胡乱的东西,说话、饮食用礼义来节制。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专利:集中,散逸:分散。这是颜之推强调早期教育的重要。
教妇初来,教儿婴孩。
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要教导媳妇最好在初入门,要教好儿子最好在孩提时。
天下之本在家。
汉?荀悦《申鉴?政体》天下的根基在于家庭。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唐?韩愈《师说》如果爱护自己的孩子,那就要选择老师来教育他。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
清?梁启超《论幼学》人生百年,建树立足在于幼年所受的教育。
父善教子者,教于孩提。
宋?林逋《省心录》孩提:幼儿。善于教育儿女的人,必须从小做起。
强国之基在养蒙,儿童智慧须开爽,方能凌驾于人上。
清?林纾《闽中新乐府》养蒙:教育、启蒙。
少成若天性,习惯之为常。
《大戴礼记?保傅》年轻时养成的习性如天然生成的一样,一旦成为习惯就不易改变了。这里指出抓年轻时的教育对于后来的成长极为重要。
人材之成,自儿童起。
清?陈宏谋《序》起:开始
居身务其俭朴,教子要有义方.
清?朱柏庐《治家格言》居身:对自身生活行为的操守。义方:道义和思想行为的一定标准。
2. 关于教育的古文名句..急用1、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三字经》)
2、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孔子)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王安石《伤仲永》)
3、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三字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宋濂)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3. 与教育相关的诗句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长歌行》) 百学须先立志。(朱熹)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杜甫)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劝人珍惜光阴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一寸光阴一寸金,存金难买存光阴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告戒人要诚信 1.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翟,战国思想家 2.内外相应,言行相称。 --韩非,战国哲学家、教育家 3.善不由外来兮,名不可以虚作。
--屈原,战国诗人 4.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庄周,战国哲学家 5.人背信则名不达。
--刘向,汉朝经学家 6.伪欺不可长,空虚不可久,朽木不可雕,情亡不可久。 --韩婴,汉朝诗论家 7.以信接人,天下信之;不以信接人,妻子疑之。
--畅泉,晋朝隐士 8.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 --程颐,宋朝哲学家 9.多虚不如少实。
--陈甫,宋朝哲学家 10.以实待人,非唯益人,益己尤大。 --杨简,宋朝学者 12.言忠信,行笃敬。
--论语 关于修身 君子之修身,内正其心,外正其容。-(宋)欧阳修 名言警句 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晋)陶渊明 名言警句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名言警句。
4. 和“教育”有关的诗词有哪些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唐.杜荀鹤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宋.陆游 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宋.苏轼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朱熹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民歌 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晋.傅玄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晋.陶渊明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唐.孟郊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宋.岳飞 逢事独为贵,历代非无才。------唐.陈子昂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 学非探其花,要自拨其根。------唐.杜牧 十年磨一剑。
------唐.贾岛 不是虚心岂得贤。------宋.王安石 南山栋梁益稀少,爱材养育谁复议。
------唐.柳宗元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况 学问是苦根上长出来的甜果。——李嘉图 要知天下事,须读古人书。
——冯梦龙 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董仲舒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况。
5. 有什么与教育有关的古诗词与教育有关的古诗词:
1.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
2. 学非探其花,要自拨其根------唐.杜牧《留诲曹师等诗》
3. 十年磨一剑------唐.贾岛《剑客》
4. 不是虚心岂得贤------宋.王安石《诸葛武侯》
5.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唐.杜荀鹤
6.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7. 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宋.苏轼《送安惊落第诗》
8.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朱熹《观书有感》
9.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民歌《长歌行》
10. 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晋.傅玄《杂诗》
教育,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进行教化培育,以现有的经验、学识推敲于人,为其解释各种现象、问题或行为,以增长能力经验,其根本是以人的一种相对成熟或理性的思维来认知对待,让事物得以接近其最根本的存在,人在其中,慢慢的对一种事物由感官触摸而到以认知理解的状态,并形成一种相对完善或理性的自我意识思维。但同时,人有着自我意识上的思维,又有着其自我的感官维度,所以,任何教育性的意识思维都未必能够绝对正确,而应该感性式的理解其思维的方向,只要他不偏差事物的内在;教育又是一种思维的传授,而人因为其自身的意识形态,又有着另样的思维走势,所以,教育当以最客观、最7a686964616fe59b9ee7ad9431333363396339公正的意识思维教化于人,如此,人的思维才不至于过于偏差,并因思维的丰富而逐渐成熟、理性,并由此,走向最理性的自我和拥有最正确的思维认知,这就是教育的根本所在。
教育也是一种教书育人的过程,可将一种最客观的理解教予他人,而后在自己的生活经验中得以自己所认为的价值观。教育,是一种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实践活动。
6. 跟教育有关得诗句1.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2.学非探其花,要自拨其根------唐.杜牧>
3.十年磨一剑------唐.贾岛>
4.不是虚心岂得贤------宋.王安石>
5.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唐.杜荀鹤
6.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宋.陆游>
7.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宋.苏轼>
8.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朱熹>
9.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民歌>
10.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晋.傅玄>
11.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晋.陶渊明>
12.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唐.孟郊>
13.世上岂无千里马,人中难得九方皋------宋.黄庭坚>
14.逢事独为贵,历代非无才------唐.陈子昂>
15.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求人不求备,妾原老君家------宋.戴复古>
16.南山栋梁益稀少,爱材养育谁复议------唐.柳宗元>
17.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唐.白居易>
7. 与教师有关的诗句与教师有关的诗句,为你整理了诗句,可供参考: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 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北虏坏亭障,闻屯千里师。 —— 杜牧《雪中书怀》
天子号仁圣,任贤如事师。 —— 杜牧《雪中书怀》
偶应非熊兆,尊为帝者师。 —— 刘基《题太公钓渭图》
绿野堂开占物华,路人指道令公家。 —— 白居易《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 韩愈《听颖师弹琴》
灵师不挂怀,冒涉道转延。 —— 韩愈《送灵师》
王师未报收东郡,城阙秋生画角哀。 —— 杜甫《野老》
王子停凤管,师襄掩瑶琴。 —— 李白《金陵听韩侍御吹笛》
闻道溪阴山水好,师行一一遍经过。 —— 张籍《送僧往金州》
军装乘晓发,师律候春归。 —— 苏颋《奉和圣制幸望春宫送朔方大。》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 杜甫《春夜喜雨》
师住稽亭高处寺,斜廊曲阁倚云开。 —— 张籍《送稽亭山寺僧》
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 —— 佚名《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