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怎样区分律诗和绝句?

乐乐1年前 (2023-12-02)阅读数 9#综合百科
文章标签律诗绝句

问题一:律诗和绝句怎么区分?基础概念是? 律诗和绝句的关系:

1、共同点:律诗和绝句都是格律诗。所谓格律,就是在声韵上有固定的模式和一定的规范。

(1)讲平仄,在声韵声调上有音乐的节奏和美感。比如哪个地方要用平声字(可粗略视为现代汉语拼音的第一、二声调,用A表示。但是古汉语与现在略与不同),哪些地方该用仄声(可粗略视为现代汉语拼音第三、四声调,用B表示。但是古汉语与今也略有不同,还有古语中有入声,用C表示。今普通话则无)。

举个例子来说。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领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在声调上看:

BB/AAA/BB,CA/BBB/AA。AA/AB/AA/B,AB/AA/BB/A。可以两字或三字划出一个音块来,而且音块相互交替。

注:除了一二声用A表示,三四声用B表示,注有C的是古入声字,属于仄声,今则无。

如果换成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础平/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蜀相》

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BB/AAA/BA,BA/BBC/AA。AA/CB/BA/B,CC/AA/AB/A。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

AB/AAA/BB,BA/BBC/AA。CA/BC/AA/B,AB/AA/BB/A。

注:除了一二声用A表示,三四声用B表示,注有C的是古入声字,属于仄声,今则无。

这里讲得有点深了,不必在意,目的只是为了让大家知道,什么是格律。以上讲的只是一个模式的格律,格律按以上这种两字或三字的音块彼此交替,有的地方可以通融,有的地方必须遵循,不能随意变动,否则就不合规范。

2、两者的区别:

先认识一下绝句和律诗的基本结构: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领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一首有四行(四句)。逗句也算一句,与今之语法不同。

律诗:

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首联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颔联(要求对仗)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颈联(要求对仗)

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尾联

一首有八句。两句为一联。分别为首、颔、颈、尾(末)联。

(1)行数句数。上的区别:简单的看,

绝句是每首四句。每句有几字就是几言绝句,如每句五个字就叫五言绝句,简称五绝;有七个字就叫七言绝句,简称七绝。这两种出现的较多,当然也有每句六个字,八个字的,数量极少。

律诗是每首八句。同绝句一样,每句几字就是几言律诗,可以简称几律。

(2)格律上的区别。因为句数不一样,所以导致格律上也有稍微的区别。

(3)对仗要求的区别。绝句不一定要对仗对偶,也就是没有严格规定,可以有也可以没有。但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综合上边所说的:律诗和绝句的共同点是:都是格律诗。

最简单直观地区别是:律诗是每首有八句的格律诗。绝句是每首有四句的格律诗。...>>

问题二:绝句与律诗应该怎样区别? 律诗和绝句都是近体诗。那么,怎样区分律诗和绝句呢? 一、律诗一般每首八句,每句五个字的律诗叫五言律诗,简称五律(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每句七个字的律诗叫七言律诗,简称七律(如陆游的《游山西村》)。二、绝句每首四句,每句五个字的叫五言绝句,简称五绝(如李白的《静夜思》);每句七个字的叫七言绝句,简称七绝(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三、此外,每首诗偶句句末必须押韵,如陆游的《游山西村》押韵的字是“豚”、“村”、“存”、“门”,李白的《静夜思》押韵的字是“霜”、“乡”。七言律诗的三、四句和五、六句要对仗,《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和“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就是对偶句。 四、七言律诗定格形式: 1、平起式(一、二、四、六、八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简称首联)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简称颔联) [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简称颈联)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简称尾联) *这个句型如第五字用仄,第三字必须用平。“[ ]”内可仄可平。 2、仄起式(一、二、四、六、八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这个句型如第五字用仄,第三字必须用平。“[ ]”内可仄可平。 五、五言律诗定格形式: 仄起式(首句不压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六、七言绝句定格形式: 仄起式(首句入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问题三:怎样辨别律诗和绝句 很简单啊 绝句只有四句“*****,***** *****,*****。 律诗是八句,七言或者五言指的是每句的字数?

问题四:律诗和绝句的区别及各自的特点 律诗和绝句都是近体诗。那么,怎样区分律诗和绝句呢?

一、律诗一般每首八句,每句五个字的律诗叫五言律诗,简称五律(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每句七个字的律诗叫七言律诗,简称七律(如陆游的《游山西村》)。

二、绝句每首四句,每句五个字的叫五言绝句,简称五绝(如李白的《静夜思》);每句七个字的叫七言绝句,简称七绝(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

三、此外,每首诗偶句句末必须押韵,如陆游的《游山西村》押韵的字是“豚”、“村”、“存”、“门”,李白的《静夜思》押韵的字是“霜”、“乡”。七言律诗的三、四句和五、六句要对仗,《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和“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就是对偶句。

四、七言律诗定格形式:

1、平起式(一、二、四、六、八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简称首联)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简称颔联)

[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简称颈联)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简称尾联)

*这个句型如第五字用仄,第三字必须用平。“[ ]”内可仄可平。

2、仄起式(一、二、四、六、八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这个句型如第五字用仄,第三字必须用平。“[ ]”内可仄可平。

五、五言律诗定格形式:

仄起式(首句不压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六、七言绝句定格形式:

仄起式(首句入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问题五:怎么样分辨律诗和绝句? 律诗

古人写律诗,是严格地依照韵书来押韵的。韵书的历史,这里用不着详细叙述。清代一般人常常查阅的《诗韵集成》、《诗韵合璧》等韵书,不但可以说明清代律诗的押韵,而且可以说明唐宋律诗的用韵。一般人所谓“诗韵”,也就是指这个来说的①。诗韵共有 106个韵:平声30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韵17韵。律诗一般只用平声韵②,所以我们在这里只谈平声韵;至于仄声韵,留待下文讲古体诗时再行讨论。

在韵书里,平声分为上平声,下平声。平声字多,所以分为两卷,等于说平声上卷,平声下卷,没有别的意思。

上平声15韵:

一东 二冬 三江 四支 五微 六鱼 七虞 八齐 九佳 十灰 十一真 十二文 十三元 十四寒 十五删

下平声15韵:

一先 二萧 三肴 四豪 五歌 六麻 七阳 八庚 九青 十蒸 十一尤 十二侵 十三覃 十四盐 十五咸

东冬等字都只是韵的代表字,它们只表示韵母的种类。至于乐冬这两下韵(以及其他相似的韵)在读音上有什么分别,现在我们不需要追究它。我们只须知道:它们在最初的时候可能是有区别的,后来混而为一了,但是古代诗人们依照韵书,在写律诗时还不能把它们混用。起初是限于功令,在科举应试的时候不能不遵守它;后来成为风气,平常写律诗的时候也遵守它了。在《红楼梦》里,有这样一段故事:林黛玉叫香菱写一首咏月的律诗,指定用寒韵。香菱正在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的时候,探春隔窗笑说着:“菱姑娘,你闲闲吧。”香菱怔怔答道:“闲字是十五删的,错了错了。”这一段故事可以说明近体诗用韵的严格。

韵有宽有窄:字数多的叫宽韵,字数少的叫窄韵。宽韵如支韵、真韵、先韵、阳韵、庚韵、尤韵等,窄韵如江韵、佳韵、肴韵、覃韵、盐韵、咸韵等。窄韵的律诗是比较少见的。有些韵,如微韵、删韵、侵韵,字数虽不多,但是比较合用,诗人们也很喜欢用它们。

五律第一句,多数是不押韵的;七律第一句,多数是押韵的。由于第一句押韵与否是自由的,所以第一句的韵脚也可以不太严格,用邻近的韵也行。这种首句用邻韵的风气到晚唐才相当普遍,宋代更成为有意识的时尚

以上所述律诗用韵的严格性,只是为了说明古代的律诗。今天我们如果也写律诗,就不必拘泥古人的诗韵。不但首句用邻韵,就是其他的韵脚用邻韵,只要朗诵起来谐和,都是可以的。

绝句

绝句分为律绝和古绝。律绝是律诗兴起以后才有的,古绝远在律诗出现以前就有了。这里我们就把两种绝句分开来讨论。一律绝

律绝跟律诗一样,押韵限用平声韵脚,并且依照律句的平仄,讲究粘对。

绝句原则上可以不用对仗,如果用对仗,往往用在首联,但是,尾联用对仗,也不是少见的。首尾两联都用对仗,也就是全篇用对仗,也不是少见的。

有人说,“绝句”就是截取律诗的四句,这话如果用来解释“绝句”的名称的来源,那是不对的,但是以平仄对仗而论,绝句确是截取律诗的四句:或截取前后二联,不用对仗;或截取中二联,全用对仗;或截取前二联,首联不用对仗;或截取后二联,尾联不用对仗。

二古绝

古绝既然是和律绝对立的,它就是不受律诗格律束缚的。它是古体诗的一种。凡合于下面的两种情况之一的,应该认为古绝:

⑴用仄韵;

⑵不用律句的平仄,有时还不粘、不对。当然有些古绝是两种情况都具备的。

上文说过,律诗一般是用平声韵,因此,律绝也是用平声韵。如果用了仄声韵,那就可以认为古绝。

即使用了平声韵,如果不用律句,也只能算是古绝。五言古绝比较常见,七言古绝比较少见。不合律句。尾联与首联不粘,而且用了仄声韵。

当然,古绝和律绝的界限并不十分清楚......>>

问题六:怎样区分古体诗和近体诗,绝句和律诗 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方法

一、 以格律分类:

古体诗除了需要用韵之外,不受格律限制。近体诗除了需要用韵之外,受到格律的限制。

二、 以字数分类:

近体诗只有五言、七言二种形式。古体诗有四言、五言(称五古)、七言(称七古)、字数不整齐的称杂言古诗(杂言古诗因有七字句,所以也称七古),也有少数三言、六言。

三、 以句数分类:

古体诗从二句到百句都有。近体诗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排律八句以上。

四、 以用韵分类:

(一) 古体诗:

1. 全首诗可用一个平声韵或仄声韵,又可随意转为其它韵。

2. 一首诗中每句都可以用韵,用于韵的字可以重复。

3. 诗中用韵不限定在偶数句子上,奇数句也可以用韵。

4. 诗中可以用邻韵和上去声通押。

5. 允许散文化的句子。

(二) 近体诗:

1. 一首诗限用一个韵,除第一句可以用韵或不用韵之外,其余句子都是双数句用韵。

2. 用于韵脚的字不能重复。

3. 不用韵句子的末一字,平仄声不能与用韵句子的末一字相同。

4. 除起句外不能用邻韵。

5. 都用平声韵。

绝句是四句,律诗是八句

五言古诗和五言绝句、五言律诗之间的区别:

1.

五言绝句、五言律诗是五言古诗的分支。

2.

五言绝句是五字一句,共四句20字。

3.

五言律诗是五字一句,共八句40字。

4.

律诗的中间四句,即3,4和5,6要分别对仗,有点象对联,绝句不必对仗。无论绝句,律诗都要按诗的规矩,有平仄的要求,也就是每句的仄

要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5.

五言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全篇由五字句构成。

汉代以前,偶有五言的诗句,但没有完整的五言诗。五言诗是在两汉民谣和乐府民歌中首先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据《汉书.五行志》和《尹赏传》索引西汉成帝时歌谣,已为完整的五言形式;东汉时五言歌谣继续产生,并被采入乐府,其中如《陌上桑》、《江南可采莲》等,已是比较成熟的五言作品。

所谓近体诗(又称近体诗,那是古人的叫法),这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它们由齐、梁时代的"新体诗"开始由不大讲究规律的诗格,转入极度讲究的了。诗人沈约在这一方面,建立了一套音的理论,首先就奠定了律诗的基础。初时只限于五言,七言是由唐代人所创造的。

律诗和绝句是近体诗的两大部分。如果明了律诗的格律,绝句也可以了然;因为绝句是随着律诗而来的。

怎样区分律诗和绝句?

律诗的格律也分五言、七言,是一种每首八句的诗体。它们由一定的平仄和对偶,有和谐的音节,有整齐的章句。作者不能自由地逾越其范围和限制。以上供参考。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