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为什么中国大学生逃课现象这么严重呢

梵高4个月前 (05-08)阅读数 2#大学排名
文章标签中国大学生

教育制度的不完善

高中教育过于追求分数,主要以分数来衡量学生的能力,大部分时间精力花费在应对考试上,因而其他方面薄弱,比如动手能力、思考能力、社会经验等等。

高中完善的管理制度,导致学生习惯了一套规章制度,按照规定的时间要求去进行,没有形成自己的学习、生活的方法和习惯 ,而大学的制度相对自由,需要自我管理,许多人没有这种意识便信马由缰,听之任之。

2.学生自我意识不强。

进入大学已是初步不如社会,需要自我管理和约束。学生们没有这种自我反省的认知和意识,很容易随大流,而度过那么紧张的高中生活,便一下子放松,懒散如散沙。

3.学校或者班级学习氛围不浓厚。

学习是个长期的过程,每个人难免会有松散的时候,需要一个很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不断的相互影响和熏陶。假如学校氛围很好,那么也不会有很多人逃课。

4.老师讲课方式单一,太过理论。

大学课程基本都涉及专业知识,理论程度都很强。老师照本宣科,学生听不懂,便失去了兴趣,逃课便自然而然。

总之,逃课的关键在于学生,学习意识不强,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客观因素次之。

谢谢~

可以从三方面分析:

1、 学生自身方面

(1)学习态度不端正。这类逃课的学生一般是进入大学后,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进了大学就是为了“混文凭”,学习没有动力,逃课后有的沉缅于花前月下,有的则打牌、上网玩游戏,以消磨时间。

(2)对所学知识不感兴趣。有些学生高考时因发挥不好而未能考上理想中的专业,自己的兴 趣爱好与所学专业相差较远,因此不愿意去上课,即使人在课堂,学习效果也不好。

(3)不适应大学生活。大学的学习方式与高中有很大的差别,不仅课程讲得快,而且缺少了 高中时“保姆式”教师的约束。这就需要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改变学习方式,提高自学能力,增强自控力。但是,有些学生因不能尽快适应大学学习方式,前面的知识尚未完全消化,致使后面的内容也听不懂了,索性逃课。

为什么中国大学生逃课现象这么严重呢

(4)为考研躲避上课。这类逃课的学生往往成绩较好,为了准备考研,平时逃课以尽量多地 获得时间复习考研课程,专业课课程则采取临时突击复习的办法应付考试。

(5)为就业忙于考证。有些学生为了就业找工作时能多些硬件,整天忙于参加培训考取各种 证书,如计算机等级证书、施工监理证书,甚至考驾驶执照,却认为所学专业课程对自己将来工作没有多大作用。

(6)因社团活动多而影响上课。有的学生喜欢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锻炼自己的能力,当活动 与上课时间冲突时,学生宁愿逃课;有的学生是学生会成员,为组织各项课外活动,占用上课时间,以“冠冕堂皇”的理由向任课教师请假。

2、师授课方面

(1) 教师水平不高。部分教师特别是刚参加工作的教师,教学水平不高,教学经验少,讲 课枯燥乏味而且信息量少;讲课照本宣科,或思路不清,表达欠佳,致使学生丧失上课的积极性。

(2) 有的教师讲课方式落后。多年来,许多教师仍然习惯于一支粉笔、一本讲稿、一块黑 板的讲课方式。特别是在大教室上合堂课时,后面的学生看不清黑板上写的内容,于是干脆不去听课。

(3) 考试方法不当。这是造成学生逃课的一个重要因素。现在大学里的考试,尽管学校提 倡教师对考试方式进行改革,但是,大部分课程的考试方式仍然采用闭卷,考试内容一般限定在教师在课堂讲授时学生所记笔记或书本上的内容,没有去听课的学生在考试前猛抄或复印同学的笔记,“临时抱佛脚”也能过关,体现不出上课与不上课的区别。

3、教学管理方面

(1) 检查力度不够。通常对教学的检查只是检查教师的到位倩况、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 的学习态度,很少去检查学生听课人数。而单靠班干部去考勤或教师偶尔点名抽查这种方式去监督学生,其力度是远远不够的。特别在一些大班课上,由于学生多达百人,任课教师不可能每节课都点名抽查,学生逃课就有了可乘之机。

(2) 规章制度落实得不够好。《学生手册》把旷课作为违规违纪的一种行为,并对此行为 做如下处理规定:一个学期旷课累积达 10--20学时给予警告处分;21--30学时给予严重警告处分;31-40学时给予记过处分;41-50学时给予留校察看处分;超过50学时,给予勒令退学或开除学籍处分。可见,学校对旷课学生的处理是较为严厉的。但这些规章制度却没有真正落实。

(3) 对教师的考核存在问题。目前对教师的考核,包括上岗和晋升等,都过分强调科研而 轻视教学。虽然也强调教学工作重要,但实际上只要完成规定工作量的教学任务,教学效果还说得过去,该教师就算合格。虽然每学期都对任课教师课堂教学进行考核,但是,评价结果一是没能很好地反映出教学质量的高低,二是没有与职称晋升相结合。结果使部分教师上课缺少热情,授课方式单一,知识老化。甚至一些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也存在对专业新知识了解不够,对本学科前沿动态跟踪不灵敏,对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知之甚少的情况。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