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回炉”读职校值得点赞吗?
近年来,大学生到职校“回炉”现象逐年增多。据报道,在安徽、山东等省份,大学生“回炉”读职业学校已不是新鲜事。不少职业学院甚至专门开设“大学生班”。
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各种类型、各个层次的多样化人才。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迫切需要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另一方面,当前高等教育改革滞后于市场化的就业环境,高校“同质化”严重,人才培养方式与实际需求脱节,大学生规模较大、结构复杂、供需失衡,“专业就业率低”“没有技术,好工作难找”“本身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等问题频现。
大学生到职校“回炉”并非中国特色。在一些发达国家,不仅学士需要学习职业技能,甚至硕士、博士就业前都必须拿到符合相应岗位要求的职业资格证书。
实现中国由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历史性跨越,关键在于人才。正所谓,中国需要“千千万万拥有较强动手和服务能力的人才”,使“中国制造”更多走向“优质制造”、“精品制造”。实际上,大学作为一种通识教育,并非教育的终点。
人一生中需要不断学习,大学生到职校“回炉”,看似没“面子”,却是满足发展需要的“里子”。实践证明,大学生“回炉”后,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更有创造力,也更容易取得成就。当然,“回炉”也不一定适合每一个人,不是学了门技术就一定能在行业中“拔尖”,关键还在于是否“人职匹配”。
每个人都不尽相同,既不能盲目从众,更不能故步自封,而是应根据自身情况做出理性选择,依靠自己的努力赢来属于自己的幸福。但“回炉”的勇气值得我们点赞。
大学生“回炉”读技校
“回炉”大学生主要集中在三个群体:一是大专生,由于有些学生在学校时学习不够努力,或者毕业后找工作难度大,便萌发了“委身”读技校掌握一种具体技能的想法,这种人一般不是短期培训,而是跟班学习;第二种是已走上工作岗位,为了考职业资格证书的大学生,这类人短期培训比较多;第三种是公司委托培训的大学生。
解密:就业市场显“魔力”
对于这种“回炉”现象,某技工学校招生办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现在这种情况的确很多。就大专生而言,很多学生在校时没有注意到实际操作技术的重要性或者学习不努力,一旦参加了工作,发现很难适应工作的要求,只得回到技校重新学习,这里边有很多是脱产跟班学习的。但本科生‘回炉’目前还极少,大多数属于短期的培训,如汽车驾驶培训、计算机培训等。”
一家技工学校的校长认为大学生读技校是受市场力量的驱使,是必然的趋势。这位负责人说,首先,用人单位特别是现代企业要求人才不但要有较强的理论功底,更要有熟练的实际操作技能,而技校本身的培养目标很明确,就是动手能力;其次,这个目标决定了技校在师资、设备、办学模式上必须创造学生实际操作的空间;再其次,技校有职业技能鉴定权,这个很关键,因为劳动系统的培训机构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这就决定了很多已完成大学学业的学生可能会到技校学习。
武汉铁路桥梁学校就业办主任张元照介绍,近几年该校学生毕业后,一个月拿六七千元的很常见,最高收入上万,最低也在三千元以上,待遇比不少本科生甚至硕士生还要好。大学生“回炉”读中专,在近几年就业环境不太好的形势下,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如今全国的建设行业发展进入“快车道”,需要相关的技术型人才,“回炉”大学生不仅手握专业技术,还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在就业市场上更受用人单位的青睐。
点评:大学生“回炉”上技校,一方面说明大学生就业观更加务实,认识到技能型人才的价值,从而主动改变自己以适应社会需要。从这个意义上看,“回炉”是一件好事。然而从另一方面看,“苦学十余载拿到高等学历,竟无法推开就业大门”,正是一部分高校专业设置不适应市场需要、专业知识陈旧、教学方式单一,导致了大学生的“回炉”现象。 这一现象教育部门应深思、警醒。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