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之有也的解释未之有也的解释是什么
诗词名称:《大学之道》。本名:朱熹。别称:朱子、文公、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字号: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所处时代:宋代。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出生时间:1130年10月18日。去世时间:1200年4月23日。主要作品:《九曲棹歌》《春日》《题榴花》《观书有感》《泛舟》等。主要成就:儒学集大成者,宋代理学家。
我们为您从以下几个方面提供“未之有也”的详细介绍:
一、《大学之道》的全文点此查看《大学之道》的详细内容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
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
事有终始。知所先后,
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
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
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
未之有也!
二、朱熹其他诗词
《泛舟》、《劝学诗》、《春日》、《观书有感》、《兰涧》。相同朝代的诗歌
《曹将军》、《下瞿塘》、《滕王阁》、《儿馁嗔郎罢妻寒怨藁砧唐眉山诗也戏为笺之》、《题艾溪》、《废贡院为米廪过之值盘_》、《送客至灵谷》、《叹_词》、《题陈朝玉爱竹轩》、《酬春湖史履庸惠四皓图》。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大学之道的详细信息
大学原文: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知、止、定、静、安、虑、得解读如下:
1、知:
是指“明德”、“亲民”到“止于至善”之由。所谓知、止、定、静、安、虑、得,这七个层次的学问修养次序,完全是衔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注脚。
它不但是曾子提出的儒家求证德道的心法修养功夫,同时也代表儒道未分家前,中国道德传统文化,教学修证道德的方法与步骤。
2、止:
由“止”到“定”,是两个层次。“止”是“定”的前奏,“定”是“止”的成效。“止”,是在明理之后,心中礼德光明,不越礼逾规,不做违背天理良心之事。止住自己的私心贪欲,遏制思识中的恶心妄念,使之归伏于善德,使自己的心身达到至善境界。
3、定:
是修为的心志定向,人生之旅的目标定向确立与终极归宿。将人心的私心妄念的错误世界观,改造成为正确的人生观,把握自己所当止的去处,向着人生光明的道德境界去登攀,有了奋斗目标,就能勇往直前,不会在人生旅途中迟疑徘徊,故曰“知止而后有定。”
4、静:
是心地清静,无私无欲,物我两忘,心不随外境所牵,意不随物欲所动,无论是顺境中的灯红酒绿,不迷不惑,不贪不占,心如止水;还是逆境中的腥风恶雨,坎坷跌宕,坦然面对,德一之心气贯长虹。这就是修养者的“定而后能静”。
5、安:
即安心、安静、安宁之义。人的心中有了德性,自能看透世俗人生的一切,面对名利的甚嚣尘上,物欲横流的纷繁世界,常能止欲生悔,克己自省,不为物尘所染,心稳如昆仑,巍然不动,心地自安,性天光明,心身内天地必然是一片祥和的太平盛世。静而后能安,心安身安,内外皆安然。
6、虑:
“安”是一种静心状态。“虑”是处世谋事的一种思量、考虑、筹谋、规划、设想。虑是一种思维,它具有两个层面,一是后天主观正识之“虑”,一是先天的无虑而无不虑的慧性自然之“虑”。
7、得:
“虑”字,《说文解字》曰:“虑,谋思也。从思。”“得”,是得其所止。“虑而后能得”这个理念,也就是“得道”的同义语。后世各家通用,唐、宋以后,佛家的禅宗以“明心见性”而得道,道家以“修心炼性”而得道,儒家以“存心养性”而得道。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