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方向有哪些?
1、面对就业要考虑自己的兴趣与专业
首先找工作要考虑的事自己的兴趣和自己的专业,其中兴趣是关键,毕竟要是有兴趣的话工作起来也是干劲十足,反之则是度日如年了,想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就必须要问明白自己的兴趣是什么,了解了自己所感兴趣的方面才能针对这方面去找工作。
2、面对就业要考虑专业对口
其次则是专业的对口了,再没找到自己所感兴趣的工作时,找到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也是很不错的,因为是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所以工作起来也不是特别吃力,相对起来要容易上手的多。
3、面对就业要考虑有前途的工作
其实要是没找到自己感兴趣或者专业对口的工作也没什么,因为,现在的大学生很多都没能如愿以偿的找到感兴趣或者专业对口的工作。所以自己可以找一个自己觉得待遇不错或者是有前途的工作先做着,这样可以解决刚出大学校门没有工作的尴尬境况。
4、面对就业要可以选择创业
要是没有自己感兴趣的工作或者是专业不对口,且又对自己有信心的同学,可以试着去自己创业,自主创业是近年来很流行的做法,也是很可行的做法。
自主创业不是资金想弄就能弄成功的,在创业之前就要想好自己所涉及的行业的前景及可行性,创业不能盲目的跟风有自己的创意还要能被大众所接受的创业点子才是好点子。
5、公务员和事业单位
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可以说在我国是比较稳定的职业了。大多数情况下只要能够取得工作,很少会有变动。毕竟公务员属于编制内人员,事业单位是由政府所领导的社会服务组织,这二者都是不错的“铁饭碗”。
择业的大学生择业观
学生在择业时,依次主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工资福利(21.02%)、自我价值的实现(19.21%)、专业及个人兴趣(19.45%)、工作环境(14.63%)、背景变量(7.93%)、社会需要(7.20%)、工作稳定性(6.25%)、社会地位(4.31%)等。 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 1.大学生的择业价值观体现为两大取向。其中,工资福利、社会需要、工作稳定性、工作的社会性质等因素属于社会取向;工作环境、社会地位、自我价值实现、专业及兴趣等因素属于个人取向。 2.男生在择业的过程中倾向于个人价值的追求,而女生则倾向于社会价值的追求。在我们国家,社会对男性的期望是出人头地,实现自身的价值,加之客观上男性被给予了更多的职业选择的机会,在某种程度上,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能力进行选择,因此更倾向于个人价值的追求;女生对社会价值的追求可能与社会期待的顺从与以家庭为中心以及求职过程中的性别偏见有关。由于偏见,女大学生不可能完全按照自己的需要、能力和兴趣来选择职业,单纯地追求个人价值会引起更强的性别歧视,因此她们在职业选择的过程中更注重社会的现实需要、工作的稳定性等因素。 3.来自城市的学生比较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来自农村的学生更注重社会价值的实现。来自农村的男生和女生都是在沉重家庭经济负担条件下完成学业,他们希望尽早为家庭作出贡献,因而在择业的过程中能比较理智地评估自己、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较强;相反,来自城市的学生,由于他们从小生活条件比较优越,更关注精神方面的满足,关注自我的满足,注重个人价值的追求,更愿意选择符合他们需要、兴趣和能力的职业。 另外,我们还通过择业情境的模拟实验对一些大四学生的择业价值观及其择业行为进一步加以了解。 我们对某项职业进行了三种不同的表述情景:第一种情景是:用人单位可以满足对于大学生而言最重要的因素,但是获得这个职业的概率很低;第二种情景是:用人单位可以满足对于大学生而言中等重要的因素,而获得这个职业的概率中等;第三种情景是:用人单位可以满足对于大学生而言最不重要的因素,但是获得此职业的概率却很高。结果发现,三种情景下,大学生选择此职业的人数明显不同。在第一种情景下,大学生选择这个职业的人数最多,约为70%;第二种情景下约为60%;而第三种情景下则为40%。 这个结果表明,现在的大学生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更注重用人单位是否满足了自己的要求,而不是考虑自己获得这个职业的可能性有多大,即大学生自我中心主义和完美主义等非理性思想比较严重。 从理想回归现实 第一,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纠正大学生择业决策中存在的理想化倾向。在就业观念方面,当代大学生重待遇、重工资福利、重个人价值的实现,存在着理想化的色彩和较高的就业期望。因此,必须纠正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使得他们能够认识就业与择业之间的关系,克服专业驱动的就业观,努力培养自己的知识技能,开拓视野,培养创业意识。正确引导大学生树立自主择业、独立择业的意识,培养为社会服务的意识。 第二,开展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建立健全大学生职业心理测评和培养体系,为大学生的专业选择、职业选择提供指导。从大学生生涯发展的角度出发,积极开展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大学生认识自己适合从事什么样的职业,了解职业世界,学习掌握生涯规划的方法和手段,为未来的职业自我实现打下良好基础。就高等教育而言,其一,要开设大学生生涯辅导课,增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意识和生涯规划技巧;其二,要建立大学生职业心理测评体系,在了解大学生择业倾向性的基础上,进而确定其专业方向,以达到更大化挖掘其潜力的目的;其三,要及时了解和介绍职业结构和社会需要的调整,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提供指导和方向。 第三,通过人力资源配置的调查研究,了解社会转型期职业结构调整及人才需求状况,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方向。首先,需要加强人力资源特别是高校大学生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的调查研究,了解社会转型期职业结构调整和人才需求状况;其次,高校人才培养的体制必须以人力资源的市场化配置为导向,消除人才需求和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达到人才供求的平衡;其三,可以通过高校的就业指导服务或者社会中介为高等教育和职业人才需求架设桥梁,为大学生就业提供通道。 总之,不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要努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价值观,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就业政策,积极有效地将学生的个性特点与相应的职业结合起来,更好地进行职业选择。惟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王沛 杨金花 康廷虎)希望对你有帮助
在校大学生的择业观正处于形成和完善阶段,通过本章的学习,能够帮助大学生认识到理性择业观的内涵和培养途径,把握自身择业观的形成规律,从而形成理性的择业目标,科学地认识社会各种职业;在建立合理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基础上,积极参与社会竞争,在任何职业领域里爱岗敬业,勤奋刻苦,踏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大学生择业观的含义及特征 所谓择业,就是择业者根据自己的职业理想和能力,从社会上各种职业中选择其中的一种作为自己从事的职业过程。任何已具备劳动能力的人,都要进入社会职业领域选择特定的职业。在职业选择过程中,择业者不仅要考虑到个人的需要、兴趣、能力等因素,还要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
择业观是择业主体对选择某种社会职业的认识、评价、态度、方法和心理倾向等,它既是择业者职业理想的直接体现,也是择业者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最直接表达。择业观属于择业过程的心理层面,社会的需要程度,职位的地位、经济收入、地理环境、单位性质、工作条件等都是择业者选择职业时要考虑的因素。恩格斯说,“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全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考或凭激情进行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①这就是说,人们的社会行为都是受思想观念直接支配、引导的。择业者的择业行为主要是受择业观支配的。面临职业选择的人都有其特定的择业观。正如世界上没有叶片形状、色彩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社会中也不存在择业观完全相同的人。总之,择业观是人们在择业过程中最根本的观点;择业观受世界观的制约,是人们的内心世界在择业过程中的折射与反映;择业观受人生价值观的支配;择业观具有时代性、主体性、选择性、区域性与层次性等特征。 大学生在完成学业以后,必须以普通劳动者的身份进入社会,选择今后所从事的职业,以获取稳定的收入,同时为国家和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这就是大学生的择业。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对选择某种社会职业的认识、评价、态度、方法和心理倾向等就是大学生的择业观。
关于大学生的择业观,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大学生择业观是毕业生对于择业目的和意义比较稳定的根本看法和态度的体现,它与毕业生自身利益和日常生活最为密切,是毕业生价值观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①以及“大学生择业观是大学生关于择业理想、择业动机、择业标准、择业意义的比较稳定的根本看法和态度的体现,是大学生在思想上对社会职业岗位的初步定位。”②大学生择业观是在校大学生,在读书学习和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如何选择职业这一实践活动的较稳定的认识、态度和基本的指导思想。
对大学生择业观这一概念的表述,包含以下内容:第一,大学生择业观的主体是在校大学生,其对象是全日制在校本专科学生,不包括成人、自考等社会大学生,也不包括硕士学位以上研究生。在校大学生,不仅指毕业班的学生,还包括所有非毕业班的大学生。第二,大学生择业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是大学生在读书学习、社会实践、接受教育等活动中逐渐形成并逐渐成熟起来的。第三,大学生择业观的内涵包括择业理想、择业动机、择业标准、择业意义等稳定的根本看法和态度。第四,大学生择业观要对大学生择业起到“指导思想”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