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新昌 过年 习俗

一语惊醒梦中人9个月前 (05-08)阅读数 5#祝福语
文章标签小年年画

新昌人群的年时习俗

祝福

腊月后半月,家家“掸尘”、办年货,舂年糕、裹粽子、炒馈货、煮福礼、做小吃,准备过年,天天忙到深夜。其间,选吉日“请天地菩萨”最为隆重,叫“谢年”,即祝福。是日清晨,用五牲福礼朝天祭祀,祭桌要横放,家人依次“三跪九叩首”,求神保佑,然后,祭桌改直摆,移至中堂神龛前祭祖。祭毕,饱餐粽、糕、白切鸡、白切肉、糊辣羹汤。祝福后,邻居间不准讨火种、借东西。

送灶接灶

腊月二十三送灶司上天,用香烛、茶叶、饴糖祭祀,户主祝祷“好言好语传上天,恶言恶语解过边”。从灶龛上揭下旧灶司像。至年三十夜又请灶司下来。烧“搁釜”,换上新灶司像,贴上对联“上天秦好事,下界保平安”。灶司菩萨,亦叫“东厨司命”,是玉帝派往凡间探听善恶之“神”,故有“灶头边不可多讲多话”的禁忌。据说灶神不洁、爱赌、出过妻;嫦娥离开丈夫偷奔月宫,二者均为凡间所非议,故又有“男不拜月,妇不祭灶”之谚。

除夕分岁

夏历年最后一晚为过年高潮,外出者都要赶回家团聚。县城西门外有磕山,俗称“望娘山”,新昌人乡情观念特重。除夕万一赶不回家,家人亦在席上置筷子和酒盏,以示团圆。年夜饭特别讲究,俗称“三十夜的吃”,佳肴之外常有芋艿、南瓜(俗称饭瓜)、八宝菜,寓意“有余”、“上万”、“招财进宝”。给下辈分压岁钱。农村还用福礼请“信基土地”、“井栏土地”、“牛老太公”、“猪老太公”。农具上也放些年糕粒,也叫“分岁”。是夜,往往守岁至天明,接灶神,贴春联,点斤通蜡烛,挂祖先遗像。每间屋都有灯光,取明亮兴旺之意。东区农村火塘里烧大柴株,昼夜不息,叫“煝年株”,取意“红火”。除夕夜要清帐,负债穷人只好躲债,故又叫“年关”。

春节

正月初一凌晨开六放爆竹,听畜禽叫声预测吉凶。人人穿戴一新,点香烛,设供品,祭天地祖宗,喝糖茶,吃解缚粽,去宗祠拜祖,给长辈拜年。然后尽兴娱乐:搓麻将、推牌九、掷骰子、游大佛寺等。晚上早睡,不点灯,叫“赶鸡睡”。一天内不动刀,不扫地,不泼水,不说不吉利的话。正月初二起,普遍走亲戚,小唱、大唱、狮子班上门表演。正月初八“迎春牛节”,知县牵“春牛”(象征性用纸糊)上街,一年农事开始。解放后,过年简化,迷信色彩淡化,增加慰问烈军属,开联欢倒,收看春节文艺联播电视,组织球类、棋类比赛等新内容。

湖南的春节习俗简介

小年祝福语古文如下:

1、旧年即将过去,新的一年即将来临。鞭炮声是欢声笑语,烟花在飞舞。祭拜祖先送灶神,迎来好运烦恼赶走。祝福短信不多,祝你迈出一小步!

2、小年到了,要笑,快乐的声音到老;小年到,好运到,财运滚滚少;小年到,幸福到,合家团圆到!祝你新年快乐!

3、腊月二十三,小年,灶王爷在面前讲和,鸡、鸭、鱼上桌,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喜笑颜开。剪窗花,贴对联,再过几天就是大年初一了,送个短信送个祝福,来年开个财路碰碰门。

4、小年到,祝福到,幸福围绕,幸福闪耀,财富来找,好运来找,祝福包裹,平安拥抱,如意把握;一切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事物都向你跑来,只为你说一声:岁岁快乐。

5、小年的到来不慌乱,紧张有序的购物忙碌。好吃的食物也不少,有鸡、鸭、鱼冰箱。各种水果和酒,客人收到送你品尝。漂亮的衣服是买来的,新的衣服是穿来过新年的。快乐小新年,快乐生活自由遨游!

6、新年的问候早到,短信祝福要问声好,好运到报到报到先,快乐生活跟你跑,事业大迈步,快乐日子处处精彩,快乐心情跟你笑,钱多多。

7、很高兴迎来大年初一的首次亮相。开心做年货,甜甜的,香香的。牺牲厨房杂项汤面,送平安吉祥。大扫除迎接新年,大扫除忙碌。送上祝福,快乐健康!

8、温暖一壶好酒,让幸福在肚子里悄悄泡;喝好茶,让心中的温暖继续陪伴左右;做一桌佳肴,让快乐长在身边,写一段祝福,让好运在小年里升起;小年到了,祝你万事如意!

9、雪花飘飘,寒意袭人,岁末年终;人笑,快乐,小年到;买年货,事业是好的,一步一个脚印;欢迎灶神,家庭和睦,乐陶陶;放鞭炮,成元宝,财神笑颜;小年即将来临,祝你快乐自由!

10、新年新气象,扫窗擦桌子,房子给新象;洗碗刷锅擦筷子,桌桌到现场;修剪头发和衣服。祝你新年快乐!把旧的按响,把新的按响。送国王上天时,要多说吉利的话。洗锅碗瓢盆,买鸡鸭味鲜美。祝你新年快乐!

1、除夕与团年饭

一年一次的团圆饭充分的表现出中华民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而没有白费,这是何等的幸福。

而年轻一辈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来表达感激之情。事实上随着时代的进步,这种古老的传统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众多迫于生活压力不得不选择过年不回家这也使年夜饭成为了空谈。

2、小年与祭灶神

湖南不少地方有过小年的习俗,只是具体时间和隆重程度不同而已。过小年是“过年”的“开幕式”,从这天开始,喜庆的气氛持续到元宵。株洲等大部分地区视农历腊月二十四日为“小年”,益阳等地以二十三日为“小年”,而邵阳、娄底等地却以正月十五日为“小年”。衡阳及湘北地区较看重过小年,而株洲等地不太注重过小年。

湖南大部分地区都有在腊月二十三日祭灶神的风俗。据说,灶王爷二十三日这天要上天言人善恶,因而祭灶这一天,家家要将灶台、几案、锅碗瓢盘打扫干干净净,在灶神像旁贴上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并在灶前供上糖果,全家大小要行礼许愿,希望灶神吃了以后,不说人们的坏话。这叫“送灶神”。

3、春节与贴春联

春节是我国最隆重传统节日。原在“腊日”(阴历十二月八日),南北朝改在岁末。春节时张贴对联由来已久。对联源于古代的桃符。据《淮南子》记载,桃符是用桃木制成的,即在桃木板书“神茶”、“郁垒”二神的名字或画此二神像挂于门首,五代时始在桃木板上书联语,据说我国第一副对联是五代里后蜀的孟昶所题:“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春联,又叫“春贴”、“门对”、“对联”,是中国民间春节习俗之一。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贴春联是华人们过春节的重要标志。当人们在自己的家门口贴上春联的时候,意味着过春节正式拉开序幕。

4、拜年与压岁钱

人们通常把春节期间的访亲问友叫“拜年”,相传古时隆冬季节有骚扰人们生活的“年”怪,“年”怪有三怕:一怕声响,二怕红色,三怕火光。这样每到“年”要出来的时候,家家户户就放鞭炮、贴红纸写春联,点起一堆篝火,等凶猛的野兽“年”跑了以后,大家互道“新年好”“恭贺新喜”,这些传说慢慢衍化,就成了今天的习俗。

邵阳等地,“初一村里走,初二外婆家,十五接回老妈。”娄底等地认为长辈到晚辈家拜年是好吃的表现。拜年时,放鞭炮以示喜庆,衡阳等地,主要放鞭炮接客,邵阳等地客人带鞭炮到主人家门前自放。

湘黔一带侗族同胞,春节期间盛行一种“打侗年”(又叫芦笙会)的群众活动。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只不过比“团拜”显得更加快乐、热烈。这种活动一般是由两个村庄共同商定举办的,两队在广场上正式举行芦笙舞比赛。这时两个村庄的观众,伴随着乐曲,翩翩起舞,尽情地欢乐。

5、贴年画

新昌 过年 习俗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画是中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它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

6、守岁

中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扩展资料

春节是中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及传承中,已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如扫尘、贴春联、祭祖、拜岁、点爆竹、拜年等等。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燃放爆竹。?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据《盘古王表》载:“天皇氏始制干支之名,以定岁之所在”,上古时期以此年头岁尾举行祭神祭祖活动。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春节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