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京师同文馆京师大学堂

乐乐10个月前 (05-08)阅读数 8#大学排名
文章标签京师

京师大学堂是北京大学的前身,也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大学。它开办于1898年7月3日,属于戊戌变法的“新政”之一。辛亥革命后,改称北京大学。

1862年,清政府在总理衙门设立了京师同文馆。此后,清政府又决定设立算学馆,学习天文算学。同文馆的设立是我国创办新式学校的开端。同文馆是我国成立最早的公立专科学校,后来它并入了京师大学堂,是京师大学堂最早的组成部分。

京师大学堂师范馆的历史地位

京师同文馆和京师大学堂没有区别,京师同文馆属于京师大学堂。

京师同文馆是清末第一所官办外语专门学校,由恭亲王奕欣和文祥于1861年1月(咸丰十年十二月)奏请开办,并于1862年8月24号正式开办,初以培养外语翻译、洋务人才为目的,以外国人为教习,专门培养外文译员,属总理事务衙门。

课程开始时只设英文,由英国传教士包尔腾任教习,后来增设法文、德文、俄文、日文。同治六年又添设算学馆,教授天文、算学。美国传教士丁韪良总管校务近三十年。

该馆附设印书处、翻译处,曾先后编译、出版自然科学及国际法、经济学书籍二十余种。此外还设有化学实验室、博物馆、天文台等。1902年1月(光绪二十七年十二月),并入京师大学堂,改名京师译学馆,并于次年开学,仍为外国语言文字专门学校。

扩展资料:

京师同文馆创建背景:

1862年8月24日清政府鉴于“与外国交涉事件,必先识其情性,……欲悉各国情形,必谙其语言文字,方不受人欺蒙”。遂于北京设立旨在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的“京师同文馆”。

京师同文馆是清末最早设立的″洋务学堂″,是清政府通过同文馆的翻译、印刷出版活动了解西方世界的窗口。其前身是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设立的旨在培养俄文译员的俄罗斯文馆。1900年因庚子事变被迫停办,1902年被并入京师大学堂。

该校的倡始者是洋务派领袖恭亲王奕?。第二次鸦片战争刚刚结束,奕?在时任英国驻华公使馆参赞威妥玛的帮助下,请圣公会英籍传教士包尔腾担任首任总教习。

该校隶属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初设英文馆(相当于系),后增设法文、俄文、德文、日文、天文、算学、格致(时对声光化电等自然科学的统称)、化学等馆。

学制分五年、八年两种。八年制又分前馆、后馆。后馆学有成效者升入前馆。学员兼学天文、算学、格物、化学、医学、机器制造、西洋史地和万国公法等科。联芳是同文馆开馆时最初的十名学生之一。

京师同文馆的学生翻译了很多西方书籍,主要译著有:联芳、庆常:《星轺指掌》(Guide Diplomatique)、《公法会通》(Blunts Chl’s Int·Law)等。

1868年的蒲安臣使团的成员中同文馆的学生有:联芳、庆常、廷俊、桂荣、塔克什纳等。1876年开始,我国第一批驻外使馆成立。

各馆成员中均有同文馆的毕业生。如驻英国公使馆:德明、凤仪;驻法国公使馆:联芳、联兴;驻德国公使馆:庆常、庚阴泰、荫昌。

该校设管理大臣,最后一任管理大臣是孙家鼐,设总教习、副教习等职。先后在馆任职的教习有数学家李善兰、物理学家徐寿等。外籍教习有包尔腾、傅兰雅金、欧礼斐、马士、丁韪良。

百度百科-京师同文馆

纵观世界教育发展史,师范作为专门培养教师的教育机构,最早起源于十七、十八世纪的法国和德国。在中国,师范教育产生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1897年盛宣怀在上海首创南洋公学,特设的“师范院”为中国师范教育之始。1902年,京师大学堂设立师范馆,为我国高等师范教育之始。因此,北京师大不仅是我国设立最早的高等师范学校,而且其建设的过程也真实地记载了我国高等师范教育发展的历程。

十九世纪末,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失败,被迫签订了屈辱的《马关条约》。之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中国的有识之士痛感时局之危急,急起救亡图存。许多爱国志士提出,救国之本在于开办新学、培养人才。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清政府制定《京师大学堂章程》,规定京师大学堂分普通学与专门学两类,同时,设师范斋和编译局等部门。以后,历经“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占北京等变故,京师大学堂以致停办。1901年清政府派张百熙为管学大臣,主持重建京师大学堂。因考虑“国家需材孔亟”,先设速成科,下分“仕学馆”和“师范馆”。师范馆首先招生,于1902年12月17日正式开学。京师大学堂的师范馆,不仅是北京师范大学的开端,也成为中国现代师范教育的源头。

1904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把师范教育单列系统,把师范学校分为初级(各省设立的师范学堂)和优级(京师大学堂的师范馆)两类,专门制定了师范学堂章程,详细规定了办学宗旨、学科分类、课程设置、入学要求、毕业效力义务等。1908年5月,京师大学堂优级师范科改名为京师优级师范学堂,这是我国高等师范学校独立设校的开始。京师优级师范学堂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编制课程,引进国外现代课程,编撰教材,初步奠定了我国师范教育的基础。从此,我国有了比较完善正规的师范教育体系。

中华民国成立之初,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但国内的有识之士仍不忘发展现代教育。1912年,京师优级师范学堂改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经当时的教育部批准,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改为国立北京师范大学。1925年,始建于1908年的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亦改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师范大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的重大事件,它预示着中国教育将步入一个崭新的时期。

一部北京师大的校史,就是一部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历史,也是一部浓缩了的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北师大师生不但致力于钻研学问,而且时刻关心祖国的命运。1919年5月,北洋政府代表准备在出卖主权的巴黎和约上签字的消息传到了国内,3日晚,北京高师工学会星夜与北大等学校联络,4日,北京高师的队伍最先到达天安门广场,与相继赶来的北大等学校学生一起,愤怒声讨北洋政府的卖国行径。在这一震惊中外的历史壮举中,高师学生为“五四”运动的发生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使北京高师成为“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之一。

1937年7月,卢沟桥事件发生,日本侵占了北平,北平师范大学被迫迁往西安,与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组成西安临时大学。1938年春,西安临时大学迁至汉中,并改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北平师大为西北联大教育学院,后改为师范学院。1940年,西北师院奉命迁往甘肃兰州,在黄河岸边的荒滩上再次平地起家。从而使其成为除陕西以外的大西北第一所国立高等学校,为西北地区的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均作出了卓越贡献。

1949年,一轮红日照亮了中国大地。沐浴着新中国的曙光,中国的教育事业从此获得了新生。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高等师范教育的发展非常重视。进北京不久,毛泽东主席就亲临北师大探望老师黎锦熙等教授,听取他们对建国、办学的意见。不久,毛主席又为北师大题写校名。毛主席还亲自召见师大校长,指示各行政机关应为办好师大提供方便,使师大在全国师范院校中起到“示范”的作用。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扶持下,“七五”、“八五”期间,学校被确定为国家首批重点建设的十所大学之一;“九五”期间,学校被首批列入国家“211工程”建设计划。 中国高等教育,包括中国高等师范教育,从诞生之日起,就同近代中国革命一样,经历了艰难而曲折的历程。自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建立至今,既是中国现代教育曲折发展的100年,也是中国现代史曲折发展的100年。

戊戌变法前夕,梁启超在其起草的《京师大学堂章程》中提出设立“师范斋”的设想,并疾呼:“欲革旧习,兴智学,必以立师范学堂为第一义。”戊戌变法失败后,围绕京师大学堂,清政府内部新旧势力斗争非常激烈。清廷任命的管学大臣孙家鼐提出的有关设立仕学院等8大事宜中,对于师范斋,讳莫如深,不赞一词。在这种情况下,梁启超等维新派所构想的高等师范教育,无从谈起。1902年,张百熙受命筹建京师大学堂后,他勇敢地继承和发展了梁启超的师范教育思想,强调“办理学堂首重师范”,创设了京师大学堂师范馆,从而推动中国高等师范教育最终迈出了历史性的第一步。

京师同文馆京师大学堂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在全国划定了6个高等师范区,北京为首区。1928年,国民政府一度把北平九所大学合并为北平大学,在师生们的极力反对下,1929年北平师大恢复独立,1931年与北平女师大合并,形成新的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新校形成后,北师大整合学科设置,正待重振雄风之时,1931年至1932年国内又出现了取消师范大学的激烈争论。其实,自1921年学制改革后,原来全国6所高师中,除北师大之外,或相继与普通大学合并,或停办,只有北师大仍独树一帜,坚持师范教育办学方向,积极探索高等师范教育的发展道路。这场争论虽未通过,但却使学校的建设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在我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历史上,再一次有关高师的争论,发生在1966年“文革”以前,当时在高等师范教育中出现了两个口号的争论:一种口号是高师教育要“面向中学”,另一种口号是要“向综合大学看齐”。有人甚至提出要取消师范院校。1961年,在全国师范教育会议上,大家就高等师范教育办学中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一致认为,高等师范不是办不办的问题,而是如何办好的问题。实际上这场争论并没有结束,这一问题到二十世纪在80年代又一次被提了出来。在这次争论中,实质上就是对师范教育本质的认识。许多专家提出师范教育应强调师范性与学术性的一致。在争论中,北京师大始终站在争论的最前哨,从理论和教师教育的价值上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同时,学校在教师教育的实践中不断探索,注意拓宽专业,加强科研,不断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为学校未来的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历史是最好的镜子。100年来,尽管人们关于师范教育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不时的有人主张取消高师院校的设置,但是我国相对独立的高师院校不仅没有被取消,相反中国高等师范教育自成体系,却获得了蓬勃发展。从京师大学堂师范馆设立,到京师优级师范学堂,到北京师范高等学校,再到北京师范大学,百年学府薪火相传、一脉相承。今天北京师大不仅成为我国高等师范教育的领头雁,而且成为国内外知名的高等学府。这说明,百年高师的发展符合我们穷国办大教育的中国的基本国情。我国是个教育大国,百年来,各级师范教育,不仅支撑着目前世界上规模最为庞大的基础教育巨厦,也对中国社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作出了巨大贡献。今天,站在新世纪新的起点上,回眸历史,我们如何评价师范教育的作用都不为过。

秉承百年历史积淀,历经百年风雨沧桑,建校百年来,北师大始终高举高等师范教育的旗帜,在“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鞭策下,逐步形成了“爱国进步,诚信质朴,求真创新,为人师表”的优良校风。师生们始终把热爱祖国、追求进步作为崇高理想,教学科研工作的动力;把诚信待人、质朴立身作为行为准则,教师的道德标准;把求真创新作为鞭策自己的科学精神;把为人师表作为一生的自我追求,为中国师范教育的发展谱写了辉煌的篇章。 我国的现代教育产生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叶,京师大学堂及其师范馆的建立,是我国第一所国立高等学府,也是我国完整意义上的教师专业化的起点,几乎与我国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和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引进同步。因此,从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建立至今的百年,是我国现代教育从萌芽到成长、发展、壮大的百年。北京师大是历史的见证,也是中国现代教育的缩影。

1903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光绪二十八年即壬寅年),是为“壬寅学制”,正式规定了师范教育分师范馆与师范学堂两级,已初步有了师范教育初、高级形成的明确观念与体制构想。这是中国第一个比较完备的新教育制度。当时“壬寅学制”虽然颁布,并未实行。1904年清政府重订学制,另颁《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师范教育分优、初两级,优级高于高等学堂,初级高于普通学堂。由此中国师范教育脱离了各学堂,开始形成了独立的组织系统。

京师大学堂师范馆作为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的起点,其意义是深远的。从教育理念看,京师大学堂是近代中国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国立大学,师范馆是其核心和基础。百年来,师范教育作为整个教育工作的母机,已成为国人的共识;从教育体制上看,师范馆的设立,以及脱离大学堂,而另立学堂,则标志着近代中国独立设置的高等师范院校系统的确立;从学校课程体系看,师范馆所设计的专业课程与教育课程混编的课程结构与教师养成范式,也从根本上奠定了百年来中国高师办学的基础与模式。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