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热门】小学数学教案三篇
作为一名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例2、例3及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地图上的方向。
2、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过程:
一、复习:
1、汇报课外认方向的`情况。
2、说说教室和校园的东西南北各有什么。
3、玩认方向的游戏。
二、新课:
(一)例2:
1、观察第3页的校园图,你能画出校园的示意图吗?怎样画,能让别人看懂方向?
2、学生同桌合作画。
3、交流汇报:把学生画的多种情况展示出来。
4、请大家观察这几种不同的示意图,你觉得怎么样?(没有统一的标准,太乱了。)
5、为了方便交流,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现在,你能按这个要求画出示意图吗?并注意标上北的方向。
6、学生独立绘制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示意图。
(二)例3:
1、观察例3图,你是怎么找到北边的?(图上标有)
2、两个小朋友在做什么?
3、少年宫怎么走?请你先用手指出路线图,同桌互相看看指对了吗?
4、同桌互相说:去体育馆怎么走?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设计说明
发现和应用乘法的计算规律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上突出了以下两点:
1.关注学生的发现。
在教学中,出示几组算式,先让学生观察每组中算式之间的联系,再进行计算;在计算之后,观察乘数和积的变化,从中总结出规律。通过这样的反复观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关注学生的应用。
学以致用是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在学生理解并掌握了一些计算规律之后,及时地安排学生按照规律写算式,根据规律进行计算,使学生学到的知识能得到及时的检验和巩固。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出示复习题,直接写得数。
200×6= 30×8= 400×5= 8×60=
13×4= 16×3=
指名口算,并说说算法。
2.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将学习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
设计意图: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一位数是学习本节内容的基础,在学习新知之前,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有利于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探究新知
1.算一算。
(1)课件出示教材30页第一个问题中的三组算式。
师:请大家先观察一下每组中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再想想该怎样计算出结果。
学生独立观察、思考该怎样计算出结果。
(2)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师:计算出结果了吗,是怎样计算的?请说一说。
预设
根据乘法的意义计算出结果,重点理解下面四个算式的算法。
50×10就是50个10,是500,即50×10=500。
30×20就是30乘2个10,30×2=60,所以30乘2个10等于60个10,即60×10=600,所以30×20=600。
12×40就是12乘4个10,12×4=48,所以12乘4个10等于48个10,即48×10=480,所以12×40=480。
120×40就是12个10乘40,12×40=480,所以12个10乘40等于480个10,即480×10=4800,所以120×40=4800。
根据学生的汇报,师用课件出示每组算式的结果。
2.看一看。
(1)提出问题。
师:观察上面每组算式中乘数和积的变化,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说说自己的发现。
(2)集体交流。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你们有什么发现?跟全班同学说一说吧。
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描述:
①两个数相乘,其中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乘10,积也乘10;
②两个数相乘,当一个乘数扩大到原来的10倍,另一个乘数不变时,积也扩大到原来的10倍;
③两个数相乘,如果每个乘数都扩大到原来的10倍,那么积就扩大到原来的100倍。
3.根据规律写算式。
(1)课件出示下列算式。
6×3= 15×4= 18×2=
提出要求:根据你的发现再写出几组算式。
学生仿照上面的算式自己想一想,写出几组算式。
(2)交流想法和体会。
组织学生说一说各自的想法和体会。
师:你们是怎样想出这些算式的?通过写这些算式你们体会到了什么?(生自由说一说)
4.根据规律计算。
(1)课件出示教材30页的'第四个问题,请学生仔细读题,理解题意。
师:还记得我们刚才发现的规律吗?你们能利用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这些算式的结果吗?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根据16×3=48,直接写出其他算式的结果。
(2)引导学生交流,用已经发现的规律来说明计算的过程。
师:这些算式你们分别是根据什么规律算出结果的?说一说。
学生交流汇报,师相机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上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计算规律,而学习计算规律的目的在于指导计算,本环节就是给学生提供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平台,检验学生学习的效果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有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4页例3。
【教学目标】
1掌握有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经历探索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计算方法的过程。
3在计算中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让学生体会四则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四则混合运算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有括号的两步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说—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124÷4+13600—30×172
播放课件:小红与妈妈一起到服装商场去买衣服。妈妈告诉售货员买一件成人衣服,售货员报价:78元。妈妈:再买3件同样的儿童服装。售货员:一共要213元。小红:儿童服装多少钱—件呢
教师:这个问题该怎样解答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四则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究
1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 怎样才能求出儿童服装的价钱呢
2 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方法,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3全班交流汇报,总结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213—78÷3213÷3-78(213-78)÷34引导学生分析对比,得出正确的算法。
教师:第一种方法和第二种方法,应该先算什么呢“78÷3”、“213÷3”分别表示什么
学生1:“78÷3”表示把成人衣服的价钱平均分成3份。
学生2:“214÷3”表示把买一件成人衣服和3件儿童衣服的总价平均分成3份。
教师:这样求出来的,是一件儿童服装的价钱吗
学生:不是。
教师:第三种方法应该怎么算呢先算什么“213—78”表示什么再除以3呢
学生1:先算“213—78”,表示 3件儿童服装一共要多少钱。
学生2:再除以3就是求一件儿童服装要多少钱。
教师:第三种方法与第一种方法比较,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1:第三种方法有括号,第一种方法没有。
学生2:第一种方法先算除法,第三种方法先算减法。
学生3:第三种方法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第一种方法没有括号,要先算除法。
教师:同学们说得真好。算式里有了小括号,就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小括号的作用就是改变原来的运算顺序。
4尝试练习。
教师:请看,你知道这两道题应该先算什么吗同桌互相说说。(125—87)×25455÷(102-97)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这两道题后,集体订正。
[点评:本段教学以学生熟悉的购物活动为素材,从生活情景中提出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对解 掌握有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
三、巩固运用
1算一算,并说说有什么不同。100—72÷4(100—72)÷4学生独立完成后,让学生说说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两种混合运算的方法及小括号的作用。
2第7页,练习一,第4题。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来读这两个算式,通过读让学生体会它们运算顺序的不同。
(1)100加10乘10的积,和是多少
(2)100加10的和,再乘10,积是多少可以让学生反复读两遍,体会运算顺序的不同,然后再计算。
3第8页,练习一,第5题。这是两种混合运算的综合练习,通过练习让学生能分清它们的运算顺序,并正确进行计算,以利更熟练地掌握两步四则混合运算的方法。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呢
(本案例由王蜀川提供)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第5~6页例4、例5及课堂活动,练习一第11题。
【教学目的】
1经历用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获得解决问题的实际体验。
2会解决涉及倍数关系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运算顺序。125×4+54340×2—120(90—25)×32
情境引入
教师:你知道哪些动物可以称得上是森林医生吗
学学生:啄木鸟、山雀。课件出示例4的情境图让学生观察,观察后提出问题(或让学生直接观察教科书上的插图)。
学生:啄木鸟每天吃多少只害虫
教师:我们学习了混合运算,今天我们就来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点评: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和对解决问题所需知识的复习,为学生解决问题做准备。]
二、自主探索
1教学例4。
教师:从这个情境中你知道哪些数量他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学生1:山雀每天吃害虫165只。学生2:啄木鸟每天吃的害虫比山雀的3倍少45只。
教师:啄木鸟每天吃害虫有山雀的'3倍那样多吗
学生:没有,比3倍少。
教师:你能用图(最好是线段图)表示出他们每天吃害虫的关65×3得到山雀吃害虫只数的3倍是多少,但是啄木鸟每天吃害虫的只数没有山雀的3倍那样多,而是比3倍少45只,所以,还要在此基础上减去45只才得到啄木鸟每天吃害虫的只数。
指导学生写出答语。
教师将例4中的少45只改成多45只,学生画线段图并独立解决,然后交流。
学生1:我的线段图这样画:学生2:我是这样列式的:165×3+45。
教师:你发现这两个问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学生:相同点是啄木鸟每天吃害虫的只数与山雀吃害虫的只数都有倍数关系。但一个是比山雀的3倍少45只,所以计算出3倍后要减去45只;一个比3倍多45只,所以要计算出3倍后要加上45只。
[点评:本环节一是注重学生对问题情境的理解,扫除解决问题的障碍;二是注重让学生独立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三是教师注意对学生探索的指导,特别是对画线段图的指导,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
2。教学例5。
教师:刚才我们解决了森林医生吃害虫的问题,下面我们来解决小朋友在集邮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课件出示例5(或让学生直接观察例题插图),并提出数学问题。学生独立解决,再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解决方法。全班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学生1:我这样思考:要求小青有多少张邮票,必须先知道小明有多少张邮票,因为题中告诉了小青的邮票张数是小明的3倍。而要求小明有多少张邮票,可以直接用80减去15,因为题中告诉了小明比小华少15张。由此可以这样列式:(80—15) ×3。
学生2:我这样思考,根据小明比小华少15张邮票,可以求出小明的邮票张数为:80—15=65张。根据小青的邮票是小明的3倍可以求出小青的邮票张数,即:65×3=195张。列成综合算式是:(80—15)×3。指导学生写答语。
[点评:学生有例4解决问题的实际体验,这里先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交流,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注意强化分析法和综合法这两种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三、活动思考
(完成第6页课堂活动)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先在组内交流思考方法,再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全班交流。
学生:相乘或与9相乘的积在80与100之间,由此我想到了90与99,由题中告知:按3颗或9颗的拿都要剩1颗,由此这些糖可能是91或100颗,但是题中又说到这些糖要比100颗少,所以应是91颗。
四、独立练习
学生完成练习一第10题,做后交流。
五、小结教师
通过今天的问题解决,你有什么收获
(本案例由付秋萍提供)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教案选用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