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科技大学机械学院打造创新人才培养试验田
武汉科技大学机械学院7楼的“创新工场”,从早到晚热闹非凡。走进其中,经常能看到三五成群的学生,或围着办公桌讨论,或在车床、铣床、数控机床前加工,或用3D打印机打印零部件做拼装。
“这里不仅有各种设备,还有老师和学长的耐心指导。”学生夏华梁说。他平时就喜欢摆弄机械零件,没课时几乎都“泡”在“创新工场”里。
这只是武汉科技大学机械学院创新人才培养“试验田”的一个缩影。
2013年初,机械学院作为武汉科大的教改特区,率先提出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大学四年的课程教学中。
为了给学生设立“创新工场”,机械学院专门腾出了办公场所,两年投入150多万元购买机械设备和材料,3年投入60多万元资助、奖励学生申请专利、参加竞赛。
用院长曾良才的话说,“培养创新人才,必须要有从事创新活动的平台”,“还要舍得花本钱”。
“低头族”的头抬起来了
“一栋大楼失火了,消防人员无法靠近,我们设计的机器人灵活地爬上一级级楼梯进入火场,通过车载摄像机传回现场图像。”2012级机械工程卓越工程师班学生杜丽站在讲台上,一边播放视频,一边讲解爬楼机器人的结构和功能。
杜丽讲完,同学们接二连三地发问,有的还直接走上讲台,在黑板上画图和她争论。
为了让学生活学活用专业知识,“机械原理”课教师侯宇让学生们自由分组,运用理论知识,设计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并用任何方式展示,“比比谁的最有创意”。
课下,学生们都不甘示弱,查资料、搞设计、做课件,忙得不亦乐乎;课上,台上在演讲,台下忙“挑刺儿”,气氛特别活跃。
“学生们的创意让我惊叹,参与的热情也出乎我的意料。”侯宇说,“课堂没有了‘低头族’。”
研讨课堂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许多“金点子”应运而生。在老师的点拨下,杜丽学会了用专业理论精确计算无动力小车车身和轮子的质量比例,设计制作的小车获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大赛二等奖。
研讨课堂也带给老师们不小的挑战。“学生通过课下学习,了解了大量前沿信息,课上会提出各种问题,老师们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备课才能应对。”侯宇说。
在明确要求主干课程必须开展小班研讨的同时,机械学院将研讨课的课时费提高20%,还专门筹集36万元资金,建设9个以学生为中心的专用教室,打造有利于研讨的课堂环境。
如今,像这样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研讨课堂,在机械学院比比皆是。
本科生享受研究生“待遇”
今年3月,机械学院大四学生高旭峰去北京参加中科院研究生复试。当面试教师问及参加过什么竞赛,做过哪些科研时,他拿出了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三等奖、湖北省物理创新实验大赛一等奖、申请专利10项、发表论文3篇的资料侃侃而谈,获得考官们频频点头。
谈及自己的成长,高旭峰说:“导师的指导,让我的创意变成了一个个成果。”
在机械学院,各班班主任均由专业老师担任;“卓越班”“产业班”“精益班”等试点班实行导师制,5名学生配一名导师;所有的办公室、实验室全天开放,学生只要有想法,就可以找导师交流。
大二时,高旭峰萌生了申请专利的想法,但担心“这么高大上的东西,自己搞不定”。班主任李公法得知后,一再鼓励他把创意清楚表达出来。
申请第一项专利时,李公法帮着高旭峰反复修改,并联系了专利代理机构。专利的成功获批令高旭峰灵感不断喷发,他先后开发出“空调过滤网清洗装置”“水果套袋自动撑袋装置”“自动洗鞋机”等8项专利。
在和队友备赛“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时,高旭峰团队的机器人频频出现故障,急得大家团团转。他们求助于学院教师曾镛,并在曾镛的建议下,将轮子和电机之间的6根控制线改为两根,不仅解决了故障,还大大提高了精确度。
面对学生的请教,教师们虽然有求必应,但并不直接告诉答案。
高旭峰和队友们设计的“对打机器人”在室内运行良好,搬到室外却纹丝不动,反复琢磨也查不出原因。一旁观看的教师拿过一块纸板挡在传感器上,机器人转动起来。大家恍然大悟,为机器人更换了光纤传感器,彻底解决了问题。
在机械学院的办公室、实验室里,经常能看见老师给学生“开小灶”。“我们的本科生享受的是研究生待遇。”高旭峰说。
“双创”时代的幸运儿
创新能力培养的效果显而易见。近3年,机械学院学生获得省部级以上竞赛奖励273项,申请专利73项,5人成功进驻学校大学生创业基地。
夏华梁与同伴在“创新工场”里捣鼓出了“便携式多功能机械原理机构演示仪”,并带着仪器参加了第六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与包含众多知名高校参赛队的200多支队伍同台竞技,最终获得一等奖。
与夏华梁同年级的丁齐全,利用学院购买的3D打印机自学基本原理和结构,并从网上买来千余元的零部件自己组装了两台,大大降低了购机成本。大四时,丁齐全成立了武汉纬度空间文化有限公司,用3D打印机帮客户将创意变成实物。运营4个月,公司月均营业额已达1.5万元。
杜丽所在的班级,因理论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强,8人保送或考上研究生,其余22人于今年4月初之前全部就业。
而在毕业季的匆忙中,高旭峰连续收到了3个喜讯:应聘的3家单位先后投来了“橄榄枝”;以专业复试第一的成绩被中科院录取;申请的第七、八项专利收到了“通过”的回复。面对喜讯,高旭峰并不意外。“在我们学院,像我这样的学生多着呢。”高旭峰说,“学院实施的创新人才培养,让我们成了‘双创’时代的幸运儿。”(通讯员程毓记者柯进)
武汉工程大学怎么样?有什么好的专业推荐吗?
2020年机器人工程专业大学排名中,排名第一的是东南大学,排名第二的是东北大学,排名第三的是中国矿业大学,机器人工程专业大学排名具体榜单如下,仅供参考。
2020机器人工程专业大学排名
1机器人工程专业排名2020
排名
高校名称
水平
开此专业学校数
1 东南大学 5★+ 166
2 东北大学 5★+ 166
3 中国矿业大学 5★ 166
4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5★ 166
5 北京工业大学 5★ 166
6 河海大学 5★ 166
7 广西科技大学 5★ 166
8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5★ 166
9 合肥工业大学 5★- 166
10 安徽工程大学 5★- 166
11 石家庄学院 5★- 166
12 河南工学院 5★- 166
13 国防科技大学 5★- 166
14 北京大学 5★- 166
15 广州大学 5★- 166
16 浙江师范大学 5★- 166
17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5★- 166
18 北京化工大学 4★ 166
19 华南理工大学 4★ 166
20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4★ 166
2机器人工程专业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能够在机器人的设计研究单位、生产制造企业以及集成应用公司,从事机器人工作站设计、装调与改造,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的设计、应用及运行管理等技术或管理岗位工作。
武汉工程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覆盖工、理、管、经、文、法、艺术、医学、教育学等九大学科门类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学校创建于1972年6月,原名湖北化工石油学院,隶属湖北省。1980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武汉化工学院,改由原化工部主管。1998年7月,随着高校管理体制的调整,学校划转到湖北省管理,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湖北省管理为主。同年,学校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价,并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2月,经教育部同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正式更名为武汉工程大学。学校是湖北省重点建设高校,是“一所特色鲜明的高校”。
对于一般的本科院校,武汉工程大学是一所非常不错的大学。
特色专业有
武汉工程大学的五个特色专业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