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大学生毕业找工作的时候,需要注意哪些招聘陷阱?

一语惊醒梦中人8个月前 (05-09)阅读数 5#大学排名
文章标签找工作

近年来就业形势严峻,高校毕业生不敢挑挑拣拣,有工作就干,这在无形中给不法分子带来了“套路”求职人员的机会。在此梳理了求职中容易陷入的“坑”,以警示刚迈入社会的职场新人们:

警惕“非法”网站通常,非法网站上的招聘信息都是吸引求职者的幌子,名不符实。在校大学毕业生应尽可能在高校就业网上寻找自己的职位,因为学校会对招聘单位的资质与招聘信息的合法性、真实性和有效性进行严格审查。警惕“培训”陷阱一些毕业生为了尽快找到工作,或者为了尽快有收入来源,容易被一些不法机构打着培训的名义骗扣钱物。不要轻易参加打着“兼职赚钱”幌子的培训班,如不慎踏入“培训贷”陷阱,要收集并留存有关证据,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

警惕“中介”陷阱通过中介机构找工作要查实机构是否具有相关服务资质。规范的中介机构会有文字性的备案和协议,所以求职者在选定职业办理手续时,要注意是否有文字性的备案和求职者与机构签定的协议条款,机构宣传、承诺的职业内容是否明确在协议中,并加盖公章。警惕“试用”陷阱试用期原本是在劳动合同的期限内,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相互了解的考察期,然而却成了有的用人单位降低人工成本,使用廉价劳动力的一个借口。有的用人单位会单方面延长试用期、只签试用期、试用期“永远”不合格、试用期间不缴纳社保等,这都是不行的。

有些大学生在找工作的时候,将目标放得太高,自身能力与自己的要求不匹配,心仪的工作够不着,够得着的工作心气高不愿意做。不仅仅当代大学生有这样的求职观,已经就业的职场人也是。“跳槽”对老职场人并不陌生,有的人通过“跳槽”实现了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但是有的人并没有从“跳槽”中获利。

大学生常见的就业陷阱有哪些?如何防范

针对大学生,出现了以下几种不良校园贷的诈骗套路:

1、培训贷:

(1)求职时遇到薪酬优厚的公司,签订就业协议时,还需交一笔高额的培训费用;

(2)学生无力缴纳,公司人员表示可先在公司或第三方贷款;

(3)学生办理贷款后,公司承诺的高薪没拿到,还因办理“培训贷”欠下贷款。

2、回租贷:

(1)学生把手机租赁给贷款平台,绑定指定的苹果ID;

(2)平台评估手机价款,期间平台要求学生填写身份证、银行卡、紧急联系人等信息;

(3)发放“砍头款”,学生获得的贷款中已扣除相应“服务费”、评估费;

(4)因手机仍由本人使用,平台以手机“回租”方式,与学生约定使用期限(借款期限)和到期回购价格(还款金额),如没按时还款,就通过 读取手机通讯录、手机定位等威胁借款人。

3、裸条贷:

(1)借款人(多为女大学生)通过网络借款平台并设定高额利息;

(2)以借款人手持身份证的裸体照作为担保;

(3)当借款人不能如期还款时,贷款人以公开其裸照和与其父母联系的手段逼迫还款。

4、美容贷:

(1)主要瞄准爱美却缺钱的学生群体;

(2)当学生无力支付手术费时,咨询师推荐信用贷款以及分期付款的方式,以“不收任何手续费和利息”怂恿学生贷款;

(3)由于美容机构和金融平台存在合作关系,且贷款发放过程比较随意,其间暗藏金融风险。

5、刷单贷:

(1)不法分子称网贷平台职工“刷单冲业绩”,支付小额佣金作为报酬;

(2)诱导学生用身份信息申请网络贷款,将放款转账至指定账号;

(3)骗子偿还前几期月供取得信任后,继续诱导学生贷款;

(4)最后,骗子拿放款的钱跑路,未还款项需学生自己偿还。

6、传销贷:

不法分子借助校园贷款平台招募大学生作为校园代理,要求学生上交会费、发展下线以及进行逐级提成,具备传销的特点。来源:人民日报、教育部官网等。

一、大学生就业创业陷阱几种表现形式

1、就业渠道陷阱。当前就业渠道陷阱主要是通过招聘网站、QQ信息、微信、微博等网络渠道发布招聘信息,通过这类渠道发布招聘信息的单位或个人由于监控不严,信息的真实性难以核实,信息发布者往往利用这一点,发布具有很大诱惑力的职位信息,吸引求职大学生的注意。

2、薪资待遇陷阱。用人单位往往对求职的大学生承诺以高薪,但是不签订任何书面合同,等到应聘者领工资时,不是打折就是推脱,有的甚至以公司倒闭为由不发一分钱。

3、单位资质陷阱。有些用人单位或个人,在招聘时对自己的单位描述不切实际,把不属于自己的资质、荣誉、业绩等都附加得到自己的身上,给自己的单位人为地披上一件光鲜的外衣,让涉世不深的求职大学生觉得这个单位不错,有实力,将来一定能够有所发展,而实际上确实一家不起眼的小公司或小单位,甚至是一个“皮包公司”。

大学生毕业找工作的时候,需要注意哪些招聘陷阱?

4、介绍人陷阱。在大学生求职的路上总有一些人很主动热情的给他们去介绍好工作,而这些热情的背后都可能会隐藏着无法预知的危机。例如我们常说的传销。近几年经工商部门查出、遣散的传销人员,主要集中在18至25岁,其中刚毕业的学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有的甚至是在校的大中专学生和初、高中毕业生。这类介绍人总是在求职大学生面前展示一种成功者的姿态,向求职大学生吹嘘自己工资高、工作轻,生活自由、发展空间很大,往往使缺乏生活经验的大学生上当受骗。

二、大学生如何防范就业创业陷阱

一是大学毕业生要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端正就业心态。要相信“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不要随便相信高工资、高待遇、福利好、挣钱快的招聘消息,坚信不有会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同时了解国家最新的就业政策,培养多次就业意识和创业精神,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提升自身的创业思想和创业能力。

二是提高对就业创业陷阱的辨识能力。大学生要从国家、政府、学校或正规的人才交流市场获取就业信息,不要相信小广告和流动招聘者。对于公司资质的描述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还可以通过工商部门电话、网站等进行核实,不要轻易相信“老同学”“老朋友”,不要贪图一时的虚荣和小利。

三是不断提高法律意识。大学生要切实了解《劳动法》、《合同法》等法律的相关内容,加强法律观念和维权意识,遇到权利受到侵害时能够敢于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利益,不给违法分子以可乘之机。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