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和展昭与狄仁杰和李元芳有什么不同?
包拯,不行,他太廉洁了,太奉公守法了,这一点在做官办案上是很好的,但是如果包拯来审狄仁杰的案子,估计就是李唐宗室全灭的那种情况!由于太廉洁奉公,导致包拯不会做出那些不符合常理的事!
1.两个人的后台不一样
武则天是真心信任狄仁杰,称其为国老,而且狄仁杰是当朝一品大员
包拯就不行了,仅仅是一个龙图阁大学士,知开封府事,什么意思呢,包拯的实职是大学士,可不像明代的大学士,宋代的大学士权力可并不高,宋代政府里丞相、参知政事呢,大学士充其量是个顾问,所以包拯又有一个兼职,那就是开封府知府,知府不等于开封府府尹,府尹另有其人,有的小说偏偏将两者弄混!
所以说包拯的官职有水分
2、另外看看两个人的人缘圈
狄仁杰能和张氏兄弟转来转去
包拯却是和庞太师明争暗斗
3.再看看两个人的传人
狄仁杰之后的张柬之就是狄仁杰举荐的,此人使得李唐恢复神器,是功臣一名
但是包拯呢,下岗了就下岗了
4.李元芳和展昭都是杜撰出来的人物,
李元芳在狄仁杰那里呆了一段时间,可以自己办案去了(元芳,你怎么看?)
展昭在包拯那里呆了一段时间,出来还是展昭,还是一个侠客!
狄仁杰贡献更大。
狄仁杰和包拯是两类大臣。狄属于柱国之臣,力挽狂澜,谋全局,影响后世。
包拯属于台谏之臣,属一时之臣,一个方面的能人。
狄仁杰的贡献更大!因为狄仁杰保全了李唐的社稷!
武则天曾经想传位给武三思,但是内心非常纠结,于是求教于狄仁杰,狄仁杰讲:‘陛下与太子亲为母子,而武三思只是陛下的侄子,儿子登基母亲永享祭祀,但是从没听说过侄子登基,却祭祀姑母的。”’
就是这句话,让武则天下定了决心,自己总是要死的,皇位总得给后人,既然给武三思啥都捞不着,不如传给自己的孩子!
狄仁杰和包拯,均为我国 历史 上的名臣,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故事,仅从个人角度而言,我觉得狄仁杰的贡献更大。在此先谈谈两人的基础信息,狄仁杰,字怀英,并州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唐朝时期最高任职宰相,是当时杰出的政治家。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曾任枢密副使。对于他俩的贡献,我们可以先从几个方面进行比较。
从官位上看,狄仁杰身为宰相,包拯曾任枢密副使,狄仁杰的业务管理范围是大于包拯的,同时狄仁杰身为武周时期的红人,深受其器重,而枢密院,虽从五代至元,均是最高军事机构,但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观念已深入人心,所以从这点上看,狄仁杰略胜一筹。
从探案上看,狄仁杰和包拯,均是家喻户晓的人物,狄仁杰身职大理寺丞时期,断案清明,一年之内处理积压多年的案件,并无一上诉,这些都是有相关史书记载的,而包拯被人熟知的则是其刚正不阿,黑脸形象深入人心,和明代海瑞一样,是清官典范。而包公断案,基本上是小说里的事情,从记述上看只有寥寥几笔。狄仁杰经手的案子几乎都是关系国家命脉的案件,过程是十分惊险的。包拯所经手的案子相对难度小些,他俩的探案事迹大多都是虚构的,就真实 历史 而言,狄仁杰会胜过包拯。
从性格上看,两人都为了大局利益,敢于在朝廷上犯颜直谏,置自己的生死于度外。但狄仁杰更具有智慧,懂得知时势,善权变,而包拯,往好了说是刚正不阿,往坏处讲则是不管不顾,只会一往直前,不懂权变。这样是很容易得罪人的,虽然为官清廉,有着包青天的美名,到了后期,众叛亲离啥的,能得罪的都得罪了,这明显是不明智的。
从时代背景上看,宋朝虽然人口数目比唐朝多了将近一倍,但是宋朝方面重文轻武,同时因为冗兵冗官等时代特点,使得人们对宋代的印象不大好,所以,在大环境下看,狄仁杰的作为会大于包拯。
所以,综上所述,狄仁杰的贡献会大于包拯。
狄仁杰对国家、对人民的贡献比包拯大得多,一个是管理国家的宰相,一个是管理一州的知府,怎么能比较呢!
没有狄仁杰,李唐王朝就不可能复兴,是他在李唐王朝有危难的时候,力挽狂澜,力劝武则天复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培植和举荐忠于唐朝的大臣,成为大唐社稷光复的重要支柱。狄仁杰是天下绝无仅有的人才,是黑暗里的一颗明珠。
整肃纲纪
高宗年间,左司郎中王本立倚恃皇帝宠信,骄横跋扈。狄仁杰弹劾王本立,请求将其交付法司审理。但唐高宗却下诏宽宥。狄仁杰谏道:“国家虽然缺乏人才,但却不缺少王本立这种人。陛下为何要爱惜此人,而亏损王法呢?如果陛下一定要宽赦王本立,就请把臣放逐到无人之地,作为以后的忠贞之臣的警戒!”王本立因此被治罪。
狄仁杰弹劾司农卿韦机,称其所督建的宿羽、高山、上阳等宫室太过壮丽,唐高宗遂将韦机免职。
劝谏皇帝
狄仁杰担任宰相时,有太学生要求谒见皇帝,得到武则天的批准。狄仁杰劝谏道:“君主只有生杀权柄不能假手于人,其他的都应当交付给相关部门处理。太学生告见,这是国子监丞、主簿负责的职责。如果天子连这种事都允许,那些贵胄弟子多达数千人,得下多少诏令呢?陛下只要将明文规定告诉他们就行了。”武则天听取了他的意见。
武则天晚年时,欲铸造一座浮屠佛像,需要花费钱财数百万,因府库不足,便让天下的僧人每日施舍一钱相助。狄仁杰进谏道:“做工不可能役使鬼神,必定要役使人力;庄稼不会从天上掉下来,终究是由地里长出来的。这么做损害的一定是百姓。如今边境尚未安宁,您应放宽徭役,免去不需急办的事务。即使雇请工匠劳作,以此接济穷人,但耽误农时,也是放弃国家根本。铸造佛像,既费官府库财,又耗人力,如果一方发生灾难,到时又用什么去救济呢?”武则天遂作罢。
不信妖言
唐高宗前往汾阳宫时,途径妒女祠。当时,民间认为穿着华丽的衣服经过妒女祠,会招致风雷之灾。并州长史李冲玄打算征发数万民夫,另外开辟一条御道。狄仁杰道:“皇帝出行,有千乘万骑扈从,风伯为之清尘,雨师前来洒道,还怕什么妒女之害?”李冲玄遂停止征发徭役。唐高宗得知后,叹道:“狄仁杰真是个大丈夫啊!”
囚徒哭碑
越王李贞之乱后,武则天为惩治乱党,定罪六七百家,籍没五千余口。司刑使催逼狄仁杰行刑。但狄仁杰认为判决有误,请求延缓行刑。他密奏武则天,认为一旦按此定罪,将牵连甚广,何况这些人中有许多是被迫作乱,并非本心所为,可以赦免,武则天便下诏赦免他们的死罪,改为发配丰州。囚犯们途经宁州时,宁州父老在郊外迎接,道:“是我们的狄使君救了你们的命吧?”囚犯们遂相互搀扶着前往百姓为狄仁杰立的石碑前,痛哭流涕,而后又斋戒三日,方才离开宁州。他们到达丰州后,又为狄仁杰立碑,以颂恩德。
直责宰相
宰相张光辅讨平越王之乱后,纵容部下将士恃功勒索,但却被狄仁杰所拒绝。他怒道:“你这州官怎敢怠慢元帅?”狄仁杰正色而言道:“您率三十万大军平定叛乱,但却不能约束士卒,反而纵容他们对百姓施暴。越王李贞祸乱河南,现在死了一个李贞,却又生出了一万个李贞。那些被胁迫造反的人主动放弃城池,归顺朝廷,您为何要纵容贪功的将士,去追杀这些人呢?您就不怕冤声沸腾,直冲九霄云天吗!我如能请来尚方斩马剑,必要斩杀你这罪人。到时我就算是死,也心甘情愿。”
怒斥酷吏
狄仁杰被诬陷下狱时,御史台酷吏王德寿对他道:“您曾与杨执柔同在礼部为官,我想请您攀连杨执柔入狱,作为我升迁的台阶,可以吗?”狄仁杰怒道:“皇天后土在上,你竟然让我狄仁杰做如此不义之事。”他以头撞柱,血流满面。王德寿吓得赶紧溜掉。
举荐人才
武则天曾问狄仁杰:“朕希望能找到一位杰出的人才委以宰相重任,您看谁比较合适?”狄仁杰答道:“如果您所要的是文采风流的人才,那么宰臣李峤、苏味道便是最合适的人选。但您若一定要找出类拔萃的奇才,那就只有荆州长史张柬之了。张柬之年纪虽老,但却有宰相之才。”武则天遂提拔张柬之为洛州司马。后来,武则天又让狄仁杰举荐人才。狄仁杰道:“我此前推荐的张柬之,您还没有任用呢。”武则天道:“我已经给他升了官了。”狄仁杰道:“我所推荐的张柬之是可以作宰相的人才,不是用来作一个司马的。”武则天于是任命张柬之为秋官侍郎,不久又拜其为宰相。
谈谈狄仁杰吧。
第一次读 历史 ,我止不住的怀疑这个人物的真实性。直到现在,都难以想象一个人能有如此传奇的一生。
两度为相,六度为刺史,西退契丹,北平突厥。令高宗钦佩,令女帝信服。曾任的官职一页也写不完。
为官曾一年内判决大量积压案件,涉及一万七千人,却无一人冤诉;从政曾拜宰相兼青光禄大夫兼御史大夫,统军曾为河北道行军大元帅并予以便宜行事之权。
有些人说,是狄仁杰让寿元将尽的李唐江山死灰复燃,并延误了两百多年的辉煌。是否言过于实,如今只留给后人遐想。
回顾狄阁老的一生:
生前两朝为相,几度被贬,文能断案如神,武能披甲挂帅。探查曲折案件无数,犯颜直谏无数,严办当朝权贵无数,受贪官污吏怀恨污蔑无数,受各族人民爱戴敬仰无数。稳固了大唐江山,保证了后世社稷。
死后皇帝废朝,举国茹素。当朝追赠右相,后朝追赠司空、国公,配享太庙,后世追封太师。
此般正直与忠心,此般胸怀与魄力,此般博学与智慧,此般行事与格局,
后世包拯宋慈何德何能,能与狄梁公相提并论?
狄仁杰大唐宰辅、国之重臣,位高权重、辅佐一代女皇武则天治理天下、有安邦定国之功,包拯大宋一代名臣清官,为官清廉、执法公正、办案铁面无私,执法不畏强权,伸张正义、为国为民。两位都是 历史 上功勋卓著、留芳千古、名传后世的忠臣栋梁。但论贡献还是大唐宰辅狄仁杰更大,为官一世深受朝臣百姓敬重、还被女皇武则天尊为国老,他死后,一代女皇武则天居然一位名臣的死亡悲痛伤心还罢朝三天。所以大唐名臣狄仁杰贡献更大。
狄仁杰
当然是狄仁杰贡献更大,他能够匡扶社稷,以阳谋而非阴谋打动了武则天,劝告武则天立儿子为比立侄子为太子关系更加亲密,自己死后能够得到子孙后代千秋万代祭祀,同时狄仁杰任人唯贤,大力提拔人才,辅佐武则天治理天下,让武则天的治世有贞观遗风,而且后来发动政变迫使武则天归还太子权力的大臣就是狄仁杰一手栽培奠定的基础。而包拯仅仅是进谏审案主持公平正义的名臣,谈不上军国战略大事上有重大贡献,只是因为清官形象在后世口碑不错。
包拯贡献大。
狄仁杰一生政绩显赫,刚正严明。狄仁杰早年明经及第,历任汴州判佐、并州都督府法曹、大理寺丞、侍御史、度支郎中、宁州刺史、冬官侍郎、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复州刺史、洛州司马等职。狄仁杰在任上心系民生,政绩卓著。天授二年(691年),狄仁杰升任宰相,但在相位任上仅四个月便被酷吏来俊臣诬陷,被夺职下狱,后平反贬为彭泽县令。营州之乱时又被启用,并于神功元年(697年)再次拜相。狄仁杰在任上为朝廷举荐了大批人才,如:张柬之、姚崇、窦怀贞等。时人谓之: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狄仁杰回到:举贤为国,非为私人也。狄仁杰还极力劝说武则天立李显为太子,为恢复李唐天下做出重要贡献。在他身居宰相之位后辅国安帮,对武则天痹政多做匡正。
在说说包拯,庐州人氏,北宋名臣。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进士第,历任监察御史、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御史中丞等。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
包拯在担任监察御史及知谏院时,为肃正纲纪,他弹劾了一大批贪官脏吏。他针砭时弊,对宋仁宗提出一些改革建议,敢于谏言。
狄仁杰和包拯都被后世赞为神探,他们都以清廉公正,铁面无私和英明决断闻名于世,因而也忽略了他们的政绩,他们都是当朝名臣,流芳千古。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