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欧进萍教授有哪些研究领域?

乐乐8个月前 (05-10)阅读数 3#大学排名
文章标签研究领域

欧进萍: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44岁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欧进萍,1959年生,现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学习与工作经历:

1976-1978:湘潭大学零陵分校水电系大学毕业;

1979-1983:武汉工业大学(现武汉理工大学)结构工程专业毕业获硕士学位(导师:陈敬生教授);

1985-1987:哈尔滨建筑大学结构力学专业毕业获博士学位(导师:王光远院士);

1987-1990:哈尔滨建筑大学力学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出站提升教授并留校任教;

1993: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审通过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资格;

1993-2000:哈尔滨建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0-现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5-1996: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美国国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访问教授;

1998-2000:原哈尔滨建筑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

1999-2000:哈尔滨建筑大学副校长;

现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

2003.11:工程院院士。

学术任职: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成员;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评审委员会委员和工程学科组副组长;

国家高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简称863计划)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主题专家组专家(曾任副组长);

国际结构控制学会中国分会主席;

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中国力学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理事;

国内其它多个二级学会副主任委员和委员;

《国际结构控制与健康监测学报》等多个学术刊物编委和副主任编委。

研究方向:

1.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领域:针对建筑结构、桥梁结构和海洋平台结构及其地震、台风、波浪、冰力和爆炸冲击等具有空间分布、随机特性和动力效应的灾害作用,开展多学科交*和高新技术融合的防灾减灾工程和防护工程研究。

2.工程力学领域:结构动力作用、振动与控制;结构损伤、可靠性与监测;智能材料与结构系统。

主要论著及科研成果:

[1] 欧进萍,王光远,《结构随机振动》,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 欧进萍,《结构振动控制--被动耗能减振》,科学出版社,2003

[3] 欧进萍,《结构振动控制--主动、半主动与智能控制》,科学出版社,2003

[4] 欧进萍,段忠东,肖仪清,《海洋平台结构安全评定--理论、方法与应用》,科学出版社,2003

[5] 王光远,欧进萍,《模糊随机振动理论》,国家教育委员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992

[6] 欧进萍,吴波,邱法维,李洪泉,牛荻涛等,《钢筋混凝土结构地震损伤理论与应用》,建设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998

[7] 欧进萍,张兴才,员彩芬,肖仪清《海洋平台结构检测维修、安全评定与实时监测系统》,中国高校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01

[8] 欧进萍,牛世广,段忠东,肖仪清等,《固定式海洋平台结构的体系可靠度分析与安全评定系统》,黑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01

[9] 李敏霞,欧进萍,王刚等,《变刚度结构控制系统》,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2001

[10] Wu Bin,欧进萍,《The Pseudo-viscous Frictional Energy Dissipator:A New Device for Mitigating Seismic Effects》,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Structural Dynamics,2003

通讯地址:哈尔滨海河路202号 (邮政编码:150090)

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电 话: 0451-6282094, 6282209

传 真: 451-6282094

E-mail : oujinping@hit.edu.cn

欧进萍教授1959年4月生于湖南省宁远县。1978年于湘潭大学毕业;1983年于武汉理工大学获工学硕士学位;1987年于原哈尔滨建筑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1993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审通过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资格。现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副校长,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成员,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学部院士。44岁的欧进萍是此次当选院士中年龄最小的两人之一。

okok.org

欧进萍教授在结构动力可靠性与地震损伤方面,建立了结构模糊随机振动基本理论,发展了结构抗风和抗震的动力可靠性分析方法,提出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地震损伤分析和设计方法。在结构振动控制方面,研制出4种结构耗能减振装置和3种智能控制系统,建立了结构耗能减振与智能控制的分析和设计方法。在重大工程结构健康监测方面,研制出5种结构局部性态长期监测智能传感器,建立了结构健康监测的试验与示范系统。okok.org

okok.org

近年来,欧进萍教授主持或执笔国家“十五”有关专项科研规划和863主题论证;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等24项,发表学术论文160篇、出版著作4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两次分别获得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研究基金和研究一等奖;获得实用新型专利4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项;获得“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和“国家级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培养毕业的博士21人、硕士32人,指导出站的博士后11人。

欧进萍院士的学术和教育成就

1.学术创新成果

欧进萍院士的学术创新成果主要分为四个方面:①结构地震损伤与动力可靠性;②结构振动控制;③重大工程结构健康监测;④海洋平台结构安全保障技术。

1.1 结构地震损伤与动力可靠性

从1980起欧进萍院士开始从事该领域的研究工作,为我国防灾减灾工程的基础理论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在钢筋混凝土结构地震损伤理论与应用方面,他提出了结构的主余地震动随机模型、地震损伤定量分析与性能设计方法,率先使结构地震损伤性能设计进入工程应用。在结构体系的动力可靠性分析方法方面,他建立了整体极限状态下的结构抗风、抗震等效静力可靠性分析方法,解决了多自由度结构体系的动力可靠性难题。在结构模糊随机振动的基本理论方面,他建立了与确定性振动和随机振动平行的模糊振动和模糊随机振动理论。上述三方面的研究成果分别于1992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奖者:王光远、欧进萍);1998年获建设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1998年出版著作"结构随机振动"(高等教育出版社,欧进萍、王光远),该书成为我国土木工程相关研究方向的研究生教材。

1.2 结构振动控制

自上世纪80年代末期,面向学科前沿和工程需要,他系统地发展了结构耗能减振技术,取得了结构振动智能控制的多项成果,为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应用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作出了重要贡献。在结构被动耗能减振技术与设计方法方面,他研制开发出四种新型耗能减振阻尼器,建立了耗能减振结构抗风和抗震设计方法以及地震损伤性态设计方法。在结构振动的智能控制方面,他研制开发磁流变和压电-摩擦智能阻尼控制系统以及主动质量磁驱动控制系统,创建了结构振动控制系统优化设计的统一理论和方法。他所领导的课题组是国内全面掌握磁流变液制备、测试装置、智能阻尼器和控制器设计制造,并实现产品定型化的单位。上述研究成果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二);获得实用新型专利2项、申请国际发明专利1项、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部分成果已被新修订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规范》采纳,并正在主持编写《建筑结构消能减振设计与加固规程》;2003年出版著作"结构振动控制--主动、半主动与智能控制"(科学出版社,欧进萍),该书得到国际结构控制学会主席、秘书长和著名教授好评,并应邀翻译成英文。

欧进萍院士在结构振动控制的基础隔震、被动耗能减振、智能控制三个领域中的后两个领域被公认为在我国发挥着带头和牵动作用,鉴于他在该领域的突出贡献,被选为国际结构控制学会中国分会主席和《Journal of tructural Control and Intelligent Health Monitoring》(《国际结构控制和智能健康监测学报》)中国大陆唯一编委。

1.3 重大工程结构健康监测

自90年代中期他开始研究重大工程结构的健康监测,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结构智能监测实验室;2003年与美国、日本和韩国等五所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共同发起成立"智能结构技术亚太协作研究中心"(APNiSST,6成员之一,中国大陆唯一成员);应邀参加"国际结构健康监测工作组"(IWGSHM,中国大陆唯一成员),牵头申办、并获准在中国主办"第二届国际结构健康监测与智能结构会议" (SHMII-2,2005)。

在结构监测的智能传感元件方面,他研制开发出光纤光栅系列封装传感器、压电薄膜裂纹监测传感器、机敏混凝土和碳纤维筋应变传感器,上述部分传感器已经定型化,并正在产业化。

在结构健康监测智能系统方面,他建立了智能传感监测集成系统、无线传感网络系统和结构实时安全评定方法。

上述研究成果获实用新型专利2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该项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的资助。欧进萍院士在重大工程结构智能健康监测领域被公认为在国际和国内发挥着带头和牵动作用,在许多国际学术组织和学术活动中担任重要职务。

1.4 海洋平台结构安全保障技术

9 0年代以来,紧密结合海洋油气资源开发工程的迫切需要,他系统地发展了海洋平台结构安全保障技术。在海洋环境随机荷载及其组合方面,他提出海洋环境疲劳荷载(风速、波高和冰厚等)谱的统一模型,海冰动力作用随机过程模型和我国局部海域风和海浪联合概率分布;在海洋平台结构的安全评定方面,他提出了平台结构损伤的量化处理与演化分析方法,平台结构安全评定与可靠度评定理论与方法以及平台结构实时安全监测技术;在海洋平台结构的冰致振动机理与控制方面,他建立了在平台结构海冰自激振动判据,平台结构自激振动和强迫振动的耦合效应及其动冰力作用的统一模型,平台结构阻尼隔震体系和主动质量磁驱动控制系统。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于200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2001年获中国高校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2001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九五"资助重大项目的24个专题年度考核中连续三年评为第一;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专著《海洋平台结构安全评定--理论、方法和应用》(科学出版社,欧进萍、段忠东、肖仪青)是我国唯一一部关于海洋平台结构安全研究的专著。

2.工程应用成果

欧进萍院士不仅在基础研究中取得创新性学术成果,还十分重视工程实践,上述四个领域的学术创新成果均在重大工程中得到应用。目前,完成和正在进行的工程应用项目19项,其中工程总造价超过1亿元的项目有10项。

在结构地震损伤与动力可靠性方面的研究成果已经应用于北京饭店和沈阳市政府大楼等7座建筑结构的抗震加固和山东滨州黄河公路大桥斜拉索振动智能控制中,山东滨州黄河公路大桥斜拉索振动智能控制是国产磁流变液阻尼器在我国实际工程中的首次应用,也是我国第一个采用半主动控制系统与方法的工程应用实例,对推动结构振动控制在我国工程中的应用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

在重大工程结构智能健康监测和海洋平台结构安全保障技术方面的研究成果已经应用于深圳地王大厦(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南京三桥和山东滨州黄河公路大桥以及哈尔滨松花江斜拉桥等7座桥梁工程,渤海8号和渤海JZ20-2MUQ等3座海洋平台结构中,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采用欧进萍院士的安全评定方法的研究成果,渤海8号平台延长服役三年,新增石油产量9万余吨,新增产值和利税1.68亿元。上述成果极大地促进了重大工程结构智能健康监测系统与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提升了我国重大工程结构防灾安全水平,对我国跻身该领域世界先进行列作出了重要贡献。

3.组织和参与国家科技规划和论证

欧进萍院士积极组织和参与土木工程领域的国家重大科技规划和论证,对我国土木工程领域的发展方向起着引导和推动作用。其组织和参与的国家重大科技规划和论证主要有:

在专家充分研讨的基础上,执笔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十五"优先资助领域-"重大工程灾害与防治"的论证报告

l 在专家充分研讨的基础上,执笔完成了"中国和美国新世纪地震工程与减轻地震灾害合作研究计划";

l 主持论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十五"重大研究方向--"重大工程的灾变行为与健康监测";

作为项目负责人,牵头申报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大国际合作项目-"重大工程结构智能健康监测系统"并获批准

l 牵头组织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十五"重大研究项目--"重大工程灾变行为与智能监测";

l 作为主题专家组副组长,协助组织和参与完成了"十五"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主题和重大专项战略目标论证报告和研究立项与指南"(总计划经费3.6亿元)';

作为专家,完成了国家863计划资源与环境技术领域的"海洋油气资源开发智能安全防护技术"研究基地建设的立项指南

4.组织与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欧进萍院士因其很深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研究成果,在国际结构控制和结构智能监测领域赢得了极高的学术地位和声誉,起着牵头和推动作用,也使我国该领域在国际学术界占有重要的地位。

l 2003年,他与美国、日本、韩国和中国香港等五所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共同发起成立"智能结构技术亚太协作研究中心"(APNiSST,6成员之一,中国大陆唯一成员);

l 2003年,他作为中国大陆唯一代表应邀参加美国科学基金会和欧洲科学基金会组织的ESF-NSF WORKSHOP on Advancing Technological Frontiers for Feasibility of Smart Structures,并任观察员;

l 2003年,他作为中国大陆唯一代表应邀参加"国际结构健康监测工作"(IWGSHM);

l 2003年,他牵头申办、并获准在中国主办"第二届国际结构健康监测与智能结构会议" (SHMII-2, 2005);

l 2003年,他牵头申办、并获准在中国主办"国际结构振动学术会议";

l 2003年,在"第一届国际结构健康监测与智能结构会议(日本东京)"上,他代表中国大陆作"中国大陆结构健康监测研究与应用发展"学术报告,并代表中国大陆学者在开幕式上发言;

l 2003年,他牵头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重大工程结构智能健康监测系统",并获批准;

l 2002年,他参与组织"第一届中日国际结构健康监测与振动控制学术会议"(2002,上海)和"第二届中日美国际结构健康监测与振动控制学术会议"(2004,大连);

l 2001年,他执笔完成了'中国和美国新世纪地震工程与减轻地震灾害合作研究计划'。

l 2003年在国内高校首次推出聘请国际一流大学知名教授兼职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生导师,第一批签约35名国际知名教授,并已经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招收博士研究生。

他培养毕业了博士23人、硕士32人,指导出站的博士后13人。其中,培养毕业的博士已有三人提升为教授,并担任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

哈工大报讯 ( 记者 丹梅) 44岁的欧进萍,是2003年当选的58位院士中最年轻的一位。当时一些媒体争相报道这一消息,人们钦佩他的同时,更想了解这位年轻的科学家。

1959年,欧进萍出生于湖南。1987年获原哈尔滨建筑大学工学博士学位,1990年从博士后流动站出站任教。他虽年轻,但却在结构动力可靠性与地震损伤、结构振动控制、重大工程结构健康监测和海洋平台结构安全保障技术4个重要领域系统地开展了研究,取得了重大的创造性的成就。

年轻的欧进萍是个迷,这要从他所从事的研究领域说起:

——他在钢筋混凝土结构地震损伤理论与应用、结构体系的动力可靠性分析方法、结构模糊随机振动的基本理论方面取得了重大的、创造性的成就,成为我国这一学科的带头人。

——他系统地发展了结构耗能减振技术,取得了结构振动智能控制的多项成果,为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应用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所领导的课题组是国内全面掌握磁流变液制备、测试装置、智能阻尼器和控制器设计制造,并实现产品定型化的单位。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他开始研究重大工程结构的健康监测,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结构智能监测实验室。他与美国、日本和韩国等5所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共同发起成立了“智能结构技术亚太协作研究中心”,他应邀参加“国际结构健康监测工作组,在国际和国内这个领域被公认为发挥着带头和牵动作用。

——他系统地发展了海洋平台结构安全保障技术,建立了海洋平台结构安全评定与维修决策理论和大型应用软件系统,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获多项国家奖励。他出版的专著《海洋平台结构安全评定——理论、方法和应用》是我国唯一一部关于海洋平台结构安全研究的专著。

1、 1996.09-1999.07:新疆大学生命学院/新疆畜牧科学院 在读硕士

2、 1999.09-2002.07:中国农业大学/中科院动物所 在读博士

3、 2002.09 - 2003.06:日本熊本大学医学院 博士后

4、 2003.07 - 2005.03:美国密苏里大学兽医学院 博士后

5、 2005.04-:哈尔滨医科大学组胚教研室 教研室主任 1、 《生物学专业英语》,主审,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06

2、 《人类先天性畸形图谱》,参译,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05 1、 Effects of different nuclear recipients on developmental potential of mouse somatic nuclear transfe,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03,48(5),第一

2、 不同活化方法对小鼠卵母细胞孤雌发育的影响 ,实验生物学报,2002,35(3),第一

3、 不同类型的核受体对小鼠体细胞重构胚胎发育能力的影响 ,科学通报,2003,48(2),第一

4、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donor cells and passages on development of reconstructed embryos,遗传学报 (英文版), 2003,30(3),第一

5、 细胞因子对绵羊体外受精胚胎发育的影响, 畜牧兽医学报,2002,33(4),第一

6、 小鼠雌性生殖系统电穿孔与微泡增强超声波转EGFP基因的研究 ,分子细胞生物学报, 2006,39(4),第一

7、 不同浓度的EGF对昆明小鼠孤雌发育的影响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05,39(6),通讯作者

8、 Taurine提高昆明小鼠胚胎发育潜能的研究,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05,39(6),通讯作者

9、 卵母细胞成熟、受精及核移植胚胎中细胞骨架的分布和作用,解剖科学进展,2006,12,通讯作者

10、 老化对卵母细胞孤雌发育和减数分裂期间微管动态变化的影响,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07,41(1),通讯作者

11、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小鼠早期胚胎中蛋白激酶Cα的表达,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2007,41(3),通讯作者

12、 蛋白激酶Cα在小鼠孤雌及四倍体胚胎早期发育过程的分布和可能作用,生理学报,2008,60(1),通讯作者

13、 体外受精和孤雌活化过程中小鼠胚胎细胞骨架的动态变化,生理学报,2008,60(1),通讯作者

14、 应用FRAP技术分析小鼠嵌合体和正常胚胎发育中细胞间隙连接介导通讯,激光生物学报,2008, 18(1),通讯作者

15、 蛋白激酶C在卵母细胞成熟、受精和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的作用 ,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2008,25(3),通讯作者

16、 PDGF-B 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实验研究,黑龙江医药科学,2006,28(6),通讯作者

17、 体细胞核重编程中表观遗传学的研究进展,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进展,2008,35(5),通讯作者

18、 应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研究卵母细胞和早期胚胎的细胞骨架,细胞生物学杂志,2008,30(3),通讯作者

19、 体细胞程序重排为多潜能干细胞的研究进展,生命科学 ,2008(2),通讯作者

20、 NuMA和γ-tubulin在核移植克隆胚胎中的动态变化和作用,解剖科学进展,2008, 14 (2),通讯作者

欧进萍教授有哪些研究领域?

21、 Developmental potential studies of hexaploid embryos produced by blastomeres fusion of diploid and t,Cell Biology International ,2008,32,第一 1、 留学归国科研启动金,组织源干细胞克隆小鼠研究 ,哈尔滨医科大学,30万元,

2、 1151hz031 ,体细胞核移植胚胎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定向诱导分化的研究,黑龙江省教育厅,5万元

200912

4、 LC07C17,体细胞核移植胚胎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定向诱导分化的研究 ,黑龙江省科技厅,6万元 雷蕾,女,西北工业大学副教授,博士。1971年11月出生。

主要研究方向:工业标识

主要研究内容:机械、激光、蚀刻、喷墨、XRF标识及其自动识读 1) Lei Lei, Weiping He and Wei Zhang. Distortion Correction of Data Matrix Symbol Directly Marked on Cylinder Surface,Th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vol.2, 2010:225-229.

2) Lei Lei, Weiping He and Wei Zhang. Loss information recovery of direct unique identification on reflective surface,The 3rd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vol.8,2010:361-364.

3) Lei Lei, Weiping He and Wei Zhang. Encoding Information Identification on Direct Tool Marking.IEEE the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and Service Science, 2009:1-4 .

4) Lei Lei, Weiping He, Wei Zhang. Encoding and Decoding Method of Cutting Tool Information Based on Data Matrix Symbol. IEEE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ntellig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vol.2,2009:157-160.

5) 雷蕾,何卫平.助推产品质量生产管理的直接标识技术.全国先进制造技术高层论坛暨第九届制造业自动化与信息化技术研讨会,2010.

6) 雷蕾,何卫平.国防企业生产中的自动标识技术及应用.数字军工,2009,24(6): 40-44.

7) 雷蕾,何卫平,张维.刀具自动标识中数据矩阵码的编码技术研究.计算机应用研究,2008, 25(5):1453-1454,1457.

8) 雷蕾,何卫平,张维.机械制造业在制品及其制造资源的自动识别技术研究综述.制造业自动化,2007,29(5):1-4. 1) 制造企业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2007年陕西省科学技术三等奖。

2) 航空企业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2006年陕西省信息产业厅科技成果一等奖。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