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元代和明朝社学的区别与联系

百变鹏仔1年前 (2023-12-02)阅读数 10#综合百科
文章标签蒙古元朝

元代和明朝社学的区别与联系

中国的元明两代作为共同的研究对象,着眼点放在这个时代的“挣扎”。这种“ 挣扎”主要是出于三个方面:政治传统的断绝;小冰河期气候的影响;欧洲人的到来与新的世界局势。

卜正民是哈佛大学的文学硕士、哲学博士,早在1974年就来到中国留学,跟中国结缘已经超过40年了,而且跟过不止一位外国汉学研究的顶级大佬,比如他曾经师从孔飞力,就是汉学名著《叫魂》的作者,还曾经跟李约瑟一起,参与编写了那套著名的《中国科学文明史》。他自己关于中国历史的著作同样有名,光是在国内畅销的就有《秩序的沦陷》《杀千刀》《维梅尔的帽子》,都是叫好又叫座。这套《哈佛中国史》,也是由卜正民主编的,可以说,他是整套书的灵魂人物。

可能有的朋友还有印象,我们在讲第一卷的时候说到过,他曾经跟大历史学家朱维铮先生探讨过,外国人研究中国历史有什么意义,这段话非常精彩,重温一下:朱先生说:中国的历史就像一间屋子,中国的历史学家坐在屋子里头,能看清屋里的每个细节,但他的视野就只限于屋子内部,没法从更高的维度,来看清这间屋子所处的位置——而这个问题,只能由站在屋外往里看的人,也就是外国的研究者来提供答案。

元代和明朝社学的区别与联系

这个说法,对卜正民来说简直再合适不过了,因为他的著作最大的特点,就是能从我们中国同类作品很难关注到的小地方入手,见微知著,带给我们不一样的眼光和视野。比如说这本书的主题:元和明。元朝跟明朝,在一般的中国通史类的书里,这绝对是要分成两本书来写的,或者至少是两个完全彼此独立的章节,因为这两个朝代不一样的地方太多了。但是卜正民就能敏锐洞察到这两个朝代的联系和共同点,并且非常精准地概括出来,那就是这本书的书名:挣扎的帝国。为什么而挣扎?有政治制度方面的、经济方面的、文化生活方面的,还有别的书上很少注意到的,生态环境方面的,以及全球化视野下的。所以说,这是一本完全不一样的元代和明代历史书,下面我们就赶紧一起来看一下吧。

说这本书独特,一开篇就来了,它的破题用的是一个你绝对想不到的点:龙。

整个第一章,讲了元朝和明朝时期的“龙见”,就是中国各地“有龙出现”的记载,比如第一次,公元1292年,元朝的至元二十九年,这一年太湖附近出现龙,当时的情景据说是,蛟龙腾空,龙嘴里洪水倾泻而下,把周边地区都淹没成泽国一片。第二年,龙再次出现在太湖附近,这回来得比较是时候,龙带来的降雨,正好帮当地缓解了旱灾。不过这也算是个特例,因为绝大多数的龙出现,都伴随着各种灾难。而且不光是洪涝之类的自然灾难,还包括政治上的一些重大变故,比如前面说的第一起目击龙的事件,发生在1292年,两年之后,当时中国的皇帝,元世祖忽必烈就去世了。还有后来元朝灭亡前夕,“龙”也不断出现。

到了明朝,明成祖朱棣从他侄子朱允炆手里夺来皇位,他登基第二年就出现了“龙”;后来被普遍认为是明朝皇帝当中最荒唐最没正事的一位,明武宗正德皇帝,他在位的时候龙频繁出现,接下来嘉靖、万历年间,每当政治上出现大的异动,往往也有“龙”跟着搀合,到了最后一任皇帝崇祯的时候,天下大乱,不用说,龙也出现得越来越频繁了。

今天我们都知道,龙是不存在的,从这些“龙见”的描述来看,也基本能确定,其实就是龙卷风。什么带来暴雨啊,房倒屋塌啊,把人卷上天啊,都是典型的龙卷风过境的表现。卜正民说,古人的气象学知识虽然不如我们今天,但肯定也能分辨清楚龙这么一种生物,跟龙卷风这么一种气象现象的区别,那为什么还这么郑重其事地把这些认定为“龙”,并且在正史当中记录在案呢?他认为,这反映的就是这个时代的人的一种困惑和焦虑。这种焦虑和困惑,全面体现在元明两代从政治经济文化,到生态环境,再到国际局势的方方面面。我们还是照例,先从政治层面说起。

在元明两代,中国人在政治上,可以说面对的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局面,这不光是说元朝蒙古人入主中原,建立了第一个统一全中国的少数民族王朝这么简单。还因为,元朝的建立,无论对蒙古人还是汉人来说,都意味着他们之前熟悉的那套政治理念和文化,都彻底被改变了,而且对汉人来说,这种改变还持续到了明朝,甚至是更远。

说元朝之前,得先明确两个概念:蒙古帝国和元朝。很多人容易弄混,但这完全是两回事。从时间上,蒙古帝国是成吉思汗建立的,元朝是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建立的,比蒙古帝国晚50多年;从空间上,蒙古帝国比元朝大,除了中国北部和蒙古,还包括中亚、西亚、俄罗斯南部这些地方;从法统上,可以说元朝是从蒙古帝国里脱胎出来的一个新政权。

那忽必烈为什么要建立这么一个新的政权呢?是因为原来的蒙古帝国,地盘虽然大,但是他们那套政治文化传统,对他来说,已经不够用了。最主要是在继承权方面,蒙古不像汉人政权,有宗法制的传统,权力交接的时候按照长幼,传承有序,他们是要看实力的,包括你的能力、功劳,还有,能不能让其他的手里握有军队的宗室贵族认可你。在当时的蒙古政治传统里,还有这种所谓原始民主的痕迹,蒙古大汗上位要经过一个形式上的推举。忽必烈能上位,是因为他的哥哥蒙哥大汗,在攻打南宋的时候突然死在四川钓鱼城了,蒙哥没有指定继承人,这样忽必烈才有了机会。

在当时,蒙古帝国名义上是一个国家,但事实上已经分属于几个不同的汗国了,就相当于蒙古是个大公司,这几个汗国是子公司,但都有相当大的自主权。这几个汗国的可汗跟忽必烈基本都是叔伯兄弟,名义上他们都听命于最高的大汗,但事实上谁都想在自己的地盘上,自己做主,谁都不希望出现一个有才能的、强势的大汗,所以他们不同意忽必烈继位,忽必烈费了很大一番周折,打败他自己的亲弟弟,这才当上大汗,但当时蒙古四大汗国里,有三个不承认他,所以这时候蒙古帝国事实上已经处于分裂了。

忽必烈宣称他自己是蒙古大汗,但没人真听他的,而且他武力夺位,这毕竟是违背蒙古的传统了,所以,从政治上说,他需要有一个新的法统,来给他自己正名,这个法统,就是中国的皇帝。另外从经济上,当时蒙古的经济非常落后,特别是在户籍税收方面,所以他也需要吞并南宋,因为南宋有钱啊。

然后,到1279年,崖山之战,南宋大臣背着小皇帝跳海自杀,南宋灭亡,元朝统一全中国。忽必烈不但是蒙古的大汗,同时也成了中国的皇帝。忽必烈采用一些汉人的传统办法统治中国,他本人汉化程度也很高,但是出于警惕,他始终坚持把权力放在蒙古人手里。这本书里作者引用另一位历史学家的话说,忽必烈把种族区别对待搞成制度化,这导致他的帝国在根基上就出现了裂缝。我们也可以说,这是元朝政治问题的总的根源所在。他的汉化是处在一种“夹生”状态,半生不熟,残留着很多蒙古那种随意性很强的特点,所以我们看元朝的政府设置,很多部门就是单纯的皇帝的服务机构,而元朝皇帝的皇位传承,代际关系也是非常混乱,不仔细看看不明白,皇室内部的内斗也特别激烈。

而且元朝的这种政治混乱,还有一个很严重的后果,那就是它打破了中国帝制运转一千多年形成的一种权力结构的平衡。这话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皇帝,虽然权力很大,但皇权也受到一些制约。这种制约,在汉代,先是宗室亲王,然后是外戚,再后来又有地方豪强大家族;在魏晋南北朝以及唐朝前期,是大家族的升级版:“门阀”“士族”,在唐后期是内有掌握禁军的宦官,外有地方军阀“节度使”,在宋朝,是士大夫,这些我们前面几本书里都很详细地讲过。

这些阶层跟皇权,是一种互惠关系,也就是说,互相负有义务,虽然不对等,但总的来说能维持在一个平衡状态。而且除了这些有形的,还有无形但是往往更有效的,就是所谓“礼制”,也就是以儒家思想为主的那套行为准则和价值观。这些东西的存在,就让皇帝也不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但是元朝,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建立,又汉化不彻底的政权,把这些传统都打破了,把游牧民族那种建立在军事基础上的酋长的随性作风带进来了,在整个帝国权力结构当中,皇帝个人独裁的程度越来越加强了。

1、元朝中央设中书省、设宣政院管理西藏及民族事务。在地方设立行中书省、设置澎湖巡检司管理琉(台湾)事务;

2、明朝在中央废除中书省、丞相制度,中央设六部、殿阁大学士、特务机构锦衣卫、东厂。地方设三司。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