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有哪些景物?
北京大学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成立于1898年12月,是清朝末年“戊戌维新运动”的产物,1912年5月改名为北京大学,严复任第一任校长。
校园总用地面积为161.9公顷(2426.7亩)。早在金代就成了京郊著名的风景区,同时又是明清两代封建帝王的“赐园” ,这些园林在清代都属内务府管辖,统称赐园,风景秀丽的未名湖一带,是清代宠臣和珅随着圆明园的营造而开发的淑春园,另外还有朗润园、蔚秀园、鸣鹤园、镜春园等。
水塔
建于1924年7月,燕京大学为解决全校生活用水,在此掘水井一口,井深164米,水质清澈,水源丰足,喷水高于地面十余尺,喷水量达每小时16000加仑(合60560公升)。水塔是当时为深水井专造的塔式水楼建筑,塔型仿初建于北周时代的通州然灯塔。因系美国水博氏捐资兴建,故又称“博雅塔”。
华表
原置圆明园安佑宫,安佑宫前有琉璃坊,左右华表各一。燕京大学建校初期移到校园内。清末民初崇彝《道咸以来朝野杂记》记载此华表建于乾隆七年(1742年)。
北京大学图书馆
新馆是香港著名实业家李嘉诚先生捐资1000万美元赞助修采用大屋顶结构,继承了北大传统的建筑风格,建筑面积达2.67万平方米,加上老馆的面积,共五万多平方米,是亚洲高校中最大的图书馆,毛泽东同志曾在北京大学图书馆担任过图书管理员。
前北大校长蔡元培铜像
1916年12月,蔡元培先生出任校长,实行“兼容并包”的方针,使北京大学的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到1919年,北京大学发展成为一所拥有14个系、2000多名学生的大学,是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高等学府。
华表(圆明园遗物)
办公楼,外国元首等贵宾来访时都在二楼礼堂演讲
办公楼前的麒鳞(圆明园遗物)
乾隆石碑(圆明园遗物)
勺园
明朝著名画家米万钟(1570-1631)于明万历年间所建,是“米氏三园”中最为有名的一个,明朝诗人多有诗词歌咏,清初在勺园故地建弘雅园,康熙曾为之题写匾额。乾隆时,英特使马嘎尔尼朝见清帝时曾驻此,后为郑亲王府,嘉庆时改名为集贤院,清帝在圆明园临朝时,此处是大臣们入值退食之所。1860年,集贤院和圆明园一起为英法帝国主义焚毁。
米万钟曾于万历四十五年(1617)亲手绘《勺园修禊图》,此图现藏北大图书馆,勺园故址在今勺园大楼北侧,曲廊是近年新建的。
石舫
石舫是清代乾隆朝宠臣和珅淑春园的遗物。和珅(1750-1799),钮祜禄氏,字致斋,满洲正红旗人,由护卫擢部侍郎兼军机大臣,累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封一等公,乾隆皇帝把与圆明园最近的淑春园赏给和珅,和珅把淑春园建造得富丽堂皇,并仿颐和园(时称清漪园),在淑春园也建造了一个石舫,这是“逾制”的行为,也是和珅后来获罪的二十大罪状之一。淑春园几经变迁,1860年英法联军焚烧圆明园,也将此园焚烧,现仅存石舫的基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