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类和乙类传染病有哪些不同?
新冠病毒感染将自2023年1月8日起由“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这是我国新冠疫情防控政策的一次重大调整。
国家卫生健康委26日发布公告,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根据公告,经国务院批准,自2023年1月8日起,解除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采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不再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规定的检疫传染病管理。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当日印发《关于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的总体方案》。方案指出,综合评估病毒变异、疫情形势和我国防控基础等因素,我国已具备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由“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的基本条件。
甲类和乙类传染病的不同是疾病不同、管理方式不同。
1、疾病不同:
甲类传染病指的是霍乱和鼠疫,而乙类传染病分为27种,包括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毒性肝炎,艾滋病,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百日咳,肺结核,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等。
2、管理方式不同:
甲类传染病是属于强制管理的烈性传染病,需要在发现两个小时之内立即上报,而乙类传染病是需要严格管理的疾病,要求城镇发现以后六小时内网络直报,农村十二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
虽然乙类传染病也是传染比较强的疾病,但是致死率并不是很高,相对于甲类传染病并不会导致大范围的规模的死亡和暴发流行。所以乙类传染病是相对于甲类传染病比较轻的一种疾病。但是都需要进行隔离治疗的,并且要彻底的消毒,预防传染。
甲类传染病之霍乱
霍乱主要是由霍乱肠毒素0139群、01群霍乱弧菌引起,是因为食用了被污染的水、被污染的海鲜、被污染的谷物、被污染的水果和蔬菜而引起的病变。霍乱发病时比较急,通常会出现腹泻、呕吐等不适症状。
甲类传染病之鼠疫
主要是因为感染了鼠疫耶尔森菌而引起的传染性疾病,该疾病主要是流行于旱獭、鼠类或者其它的啮齿动物。是因为鼠疫耶尔森菌经过皮肤入侵后,会在体内大量繁殖、复制,并引起机体出现多种不适症状,如寒战、高热、呼吸急促等,还有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血压下降、心动过速、意识不清等不适症状。
乙类传染病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一般指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是由SARS冠状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命名为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本病为呼吸道传染性疾病,主要的传播方式为近距离飞沫传播和接触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所致的传播。2003年疾病在我国爆发,引起了大家的恐慌。这种病的临床表现,发热为首发症状,体温往往超过38℃,呈不规则热或者弛张热,热程多1-2周,伴有头痛、肌肉酸痛、全身乏力和腹泻等。疾病3-7天后会出现干咳少痰或有血丝痰,这个时期容易发生继发感染。
同属重型传染病的霍乱和鼠疫,到底哪个更严重一些?
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属于国际检疫传染病之一,也是我国法定管理的甲类传染病。它可引起流行、爆发和大流行。临床特征为剧烈腹泻、呕吐、大量米泔样排泄物、水电解质紊乱和周围循环衰竭,严重休克者可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由于霍乱流行迅速,且在流行期间发病率及死亡率均高,危害极大,因此早期迅速和正确的诊断,对治疗和预防本病的蔓延有重大意义。霍乱在我国主要发生在夏秋季节,高峰期在7-8月间。2004年年末印度洋大地震和海啸中遇难人数突破15万,重灾区最先出现的疫情就有霍乱。为了普及传染病知识,我们特别推出霍乱专题,与您共同关注和防范霍乱的发生和流行 黄热病是由黄热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埃及伊蚊是主要传播媒介。国际上将黄热病定为检疫传染病,我国也将其定为甲类传染病。迄今为止,我国尚无病例的报道。 1648年,美洲的YUCATAN半岛首次证实黄热病的流行。17~19世纪,此病通过交通运输被带到欧洲及北美,在差不多两个世纪内,黄热病成为美、非、欧三大洲一些地方最严重的瘟疫之一,造成大量人群死亡。 20世纪以来,本病在北美及欧洲未再发生,但在中、南美、非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仍不时流行。据WHO(1983)报告,1979~1982年期间,黄热病在非洲发生50例,南美洲发生695例,估计实际病例数为上述报告数的35~ 480倍。 1900年,美国政府派沃尔特和另外三位医学科研人员调查黄热病的病因。在哈瓦那,一位名叫卡洛斯·芬莱的古巴医生花了19年时间试图证明:和疟疾一样,黄热病也是由蚊子引起的。但是,他所有的实验都失败了。沃尔特·里德和他的研究小组同意芬莱的理论。 他们让已经叮过的黄热病人蚊子叮咬自己。尽管他们都得了病并且其中一人因此而死亡,但仍然不能证明蚊子携带有黄热病毒。只有在医院的隔离帐篷内进行对照实验后,研究者们才能证明蚊子是罪魁祸首。一组呆在隔离帐篷内的志愿者没有发病,另一组被蚊子叮咬过的人有五分之四患了黄热病。 图:1888年,黄热病在佛罗里达引广泛的巩慌。在这幅画上,人们正慌忙逃离一位被怀疑患有黄热病妇女。这种疾病之所以被称为黄热病,是因为病人患有的黄疸症常常导致全身皮肤发黄。 黄热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病人常出现黄疸伴发热,故名。主要症状有发热、头痛、黄疸和出血等。根据流行学特点分为城市型和丛林型。应用疫苗预防后,发病率明显减低。17~19世纪,本病曾在美洲和非洲及少数欧洲国家流行,在开凿巴拿马运河时,几万人得病,死亡较多。20世纪以来,仅局限在中南美洲和非洲。本病的传播媒介是蚊,城市型黄热病的传播媒介是埃及伊蚊,西非也是埃及伊蚊,东非有可能是黄头伊蚊、白点伊蚊和泰氏伊蚊等。人与人之间是通过蚊叮刺病人传播的。丛林型黄热病是兽类的地方病,也是家畜的流行病。若人偶然进入森林,被蚊叮刺后可以得病。 1927年通过猴和鼠的接种,获得了黄热病毒。此病毒属于节肢动物传播的病毒的黄病毒科,是RNA病毒。易感的动物限于哺乳动物。可用多种细胞培养,例如鼠胚、鸡胚、猪肾、地鼠肾、绿猴肾和蚊细胞。具有嗜内脏性和嗜神经性。已分离出多株病毒。 黄热病的主要病变在肝、肾、心、胃、肠等内脏。由于肝功能受到损害,凝血因子的合成减少,可以导致上消化道出血、渗血以及皮下出血。也可以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病人经过3~6日潜伏期后出现症状,极轻型病人的症状类似感冒,只有1~2日的发热、头痛。轻型病例呈急性发病,有明显的发热、头痛、恶心、鼻衄、轻度黄疸和蛋白尿,几日后痊愈。重型病例常突然发病,表现寒战高热头痛、背痛、全身痛、恶心、呕吐、面红、眼结合膜充血、末梢血液中白细胞降低。持续数日后,症状减轻。然后再出现发热并开始有黄疸,伴出血倾向,表现为软腭出血点、鼻衄、牙龈出血、呕黑色血水,有时出现蛋白尿甚至无尿。50%病人出现相对缓脉。意识清醒。肝功能受损,血胆红质增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转氨酶升高,肝病重时可出现低血糖。10~60%病人在6~8日后出现休克、昏迷以致死亡。 本病的诊断可在发病后4日内从血清分离病毒,从尸检的肝组织更易分离病毒。检测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中IgG抗体,滴度有4倍以上升高者有诊断意义。中和试验最灵敏适用。血凝抑制试验和补体结合试验有交叉反应。死亡病例可作肝穿刺以检查肝脏特殊病变。本病无特效治疗方法,可以对症治疗和采用支持疗法。由于本病有肝、肾损害,故禁用对肝、肾有毒性的药物。灭蚊是预防本病的基本措施。17D鸡胚活疫苗已经用了30多年,效果好,副作用少,可明显减低发病率。
麻烦采纳,谢谢!
同属重型传染病的霍乱和鼠疫,我觉得它们两个都挺严重的,但是如果一定要去做个比较的话,我觉得还是鼠疫更严重一些,无论是哪种传染疾病都不是好的,因为它们都有可能会为我们带来灾难,甚至可能是一场不小的灾难,霍乱和鼠疫都是历史上发生过瘟疫,但鼠疫的规模更大,感染的人数更多,并且致死率也是很高的,所以我觉得鼠疫更严重一些。
据统计鼠疫在历史上曾造成过几亿人丧生,但霍乱却没有如此地大规模,而且两者相比鼠疫的传播途径也更强,鼠疫的传播方式有很多例如呼吸道、消化道等等,这也就是如果你跟患有鼠疫的人有过接触,即使对方只是跟你说过两句话或者是打了个喷嚏,你都是有可能会被感染的,所以它的传染性极强,类似于我们之前的非典和现在的新冠状病毒。
但霍乱就不一样了,霍乱主要通过粪便、呕吐物等方式传播,这相对来说就很好控制了,只要注意个人卫生就不会有太大的问题,而且鼠疫的致死率也更高,虽然现在这些疾病都很少发生了,但也不能影响它们的危害程度,我记得我小的时候有一段时间就在流行鼠疫,家里都非常的小心翼翼,因为身边发生了这样的案例,但我也只是听说,是否真实就有待考察了。
据说有的人是因为跟老鼠发生了接触,只是一只老鼠在他周围经过,然后他将老鼠打死了,就被感染了,我当时听完真是害怕极了,不过还好只是虚惊一场,家里人都没什么事,这场风波没多久便过去了,不过由此可以看出鼠疫对人们生活所造成的影响,鼠疫曾经真的是让人闻风丧胆,但是如果可能的话我希望无论哪种传染病都不要发生。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