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大学生常见的人际矛盾有哪些?如何改善和优化个人人际关系?

小肉包4个月前 (05-12)阅读数 3#大学排名
文章标签人际关系

常见的有宿舍关系不和谐、同学之间聊不到一块儿。

到了大学就相当于到了一个小社会,每个人的性格各异,尤其是宿舍里面的矛盾不可能避免。比如说:大家睡眠时间不同,有睡得早的,有睡的晚的,这就需要大家互相理解,沟通是必不可少的,有问题委婉的提出来,千万不要跟其他同学背后嚼舌根,这样对大家都不好。

遇到问题及时沟通解决,大家互相理解

求关于大学生的详细案例 包含以下主题之一 情感与人际交往,意识挫折与应对,学习,爱情,与性,职业生涯规划

不是我们爱心不够,

而是我们能力有限,

因为边界就在那里。

——我是我,你是你!

一、什么是边界。******

俗话说:做人做事要有分寸,这个“分寸”就是边界。

“边界”是一种约束的力量,无论是对自己、他人,对外面的世界,在这种约束之下,彼此才有安全感、舒适感,关系才会达成某种平衡。

“边界”就像两个国家中间那条边境线。

哪怕只是隔了一棵树的距离,你跨过边境线摘了对面树上的果子,也会引发国际争端。

一般人能理解,也能管住自己的手不伸到别人国家的树上摘果子。

但是在工作和生活中,就往往管不住自己的手,总是不自觉地就伸长了。

对一个成年人来说,内心要有这种清醒的觉悟:

阿德勒提出的课题分离理论是说:

一切人际关系的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干涉。

通过区分“你的事儿”“我的事儿”,自我的边界就建立起来,这也是自我发展成熟的标志。

课题分离的本质不是分离,而是为关系上的选择留下空间。

那些分不清什么是自己的事,什么是别人的事的人,往往容易敏感内向,容易受他人的情绪影响。

假如我们能做到:

你在你的范围内做事,我在我的范围内做事。

这个范围就是边界。

如果想跨越边界,需要先征求对方的同意,这才是成年人的基本修养。

二、*父母对子女习惯性“越界”。******

亲子关系中的界限,最容易被忽略。

父母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模糊了亲子间应有的界限。

父母因为从小就习惯了替孩子“包办一切“,所以当孩子长大了,想自己做主的时候,父母既有害怕孩子把事情办砸的焦虑,又有不肯承认自己老去的恐惧。

所以,父母一直把孩子当成孩子,即使他们已经成年,已经应该与父母”划清界限“但是在父母眼里,”孩子永远是孩子“。

曾有位母亲说:我觉得孩子缺乏自主性,我希望她能够主动地做事情。

这位母亲一转身就把所有的事都给孩子都安排好了。小到日常生活起居,大到找工作找对象。

这位母亲没有意识到,她越界了。

在母亲的意识里,把孩子放在一个”没有主动性”的位置上。

在孩子的意识里,把母亲放在一个”什么事都有我妈呢“这样的位置上。

如此默契的越界,在咨询中屡见不鲜。

三、职场人际关系中不知不觉就“越界”了。******

你是否经常会被问到一些无法回答的问题。

面对这种同事,我们不能直接说他们很自私,人品差。

因为他们这么说,大概率没有恶意,但是他们确实也没有同事之间应该有的边界感。

随意跨越他人的边界,“冒犯”了别人还不自知。

当一个人欠缺边界感,可能会无意识地常常把自己的事托付给他人,邀请他人跨入自己该有的界限,或者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人,强行跨入他人的边界。

没有一个人会喜欢别人对自己指手画脚,没有界限和分寸也只会给他人带来烦恼和不便。

一个人什么时候有明确的边界感了,什么时候这人就算是真正成熟了。

成熟不是指智力发育良好,而是说一个人能够游刃有余地处理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彼此之间能保持一个合适的距离。

“刺猬效应”

冬天刺猬相互靠近取暖,离得太近容易被对方的刺扎伤,离得太远又起不到取暖效果。强调了人际交往中的安全距离。

四、人际冲突的根源是没有边界。******

每个人对边界的认知不相同。

冲突就成了常态。

「举个例子」

甲和乙是同事,某天领导安排了一项工作给甲,恰好乙正在完成的工作跟这个工作有关联,乙就好心地帮甲一起做了。

站在甲的角度认为乙越界了,但是乙可能觉得自己并未越界,反而觉得甲不知感恩,不谢自己就算了,还要埋怨自己。

乙的内心也很受伤。

所以,到底是乙多管闲事,还是甲不领情,边界在哪里?

这个边界,需要甲乙博弈才能找到。

比如,甲跟乙明确地说,领导安排给我的工作,我想自己完成,你手头还有那么多工作,我的事儿就不劳烦你了。

乙听了甲的话自然就明白,自己越界了。

如果乙仍然不明白,甲就需要更加坚定、更加明确的的表明自己的态度和立场,让乙向后退,直到退到界外。

即然有博弈,那么人际冲突就在所难免。

每个人总是倾向高估自己的能力,总是忍不住要去关心别人、帮助别人、遭到拒绝才明白自己也没那么有能力。

因为我们总是很着急解决别人的问题,因为我们满眼看到的都是别人的“越界”:

比如前面案例中: 乙好心地帮甲完成了工作 ,但是乙完成的质量没有甲完成的好。

有时候我们的这种着急就是一种“越界”。

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方法、工作思路、工作表现,我们是外人,善意的干涉也是越界。

越界就会起冲突。

而成熟的人都有边界感,也就不会惧怕冲突。

因为人际冲突才是人际关系的常态。

大多数人本来就有扩张自己边界的潜意识。

当你害怕冲突,以别人的需求为中心了,别人可能会趁机扩张他们的边界,你的退缩会让自己日后的工作愈发艰难。

成熟的人能从冲突中看到双方对能力、责任、边界认知的不同,从而进行沟通和调整,形成双方共识的边界。

五、怎么建立边界感。******

边界感是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博弈中建立起来的。

通常有两种方式: 做加法和做减法

「做加法」是指先保持最小行动半径,然后一点一点扩大,直到发现触碰到别人的安全边界了,然后马上停止,这个距离就是安全的。

「做减法」是指先锚定一个较大自由度的行动半径,发现越过别人的安全边界后就再退一点,直到双方觉得适宜为止。

大学生常见的人际矛盾有哪些?如何改善和优化个人人际关系?

建立边界还要学会远离“关系未成年人”,他们大概率都有这些特征:

设置边界感,可以借助这两个原则。

边界的设置应当从你自己的需求出发,去关注你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对怎样的举动和安排感到不舒服。

比如同事邀约你去一个并不感兴趣的饭局,你可以对同事说:“上了一天班有些累了,下班后我想自己待一会儿”。

不喜欢的,不感兴趣的人就删掉,定期清理朋友圈。不要怕得罪人,真正关心你的,你能感觉到,那些每每跃跃欲试表现的很热情的人,大概率都是些路人。

成年人的世界里有几项基本假设——

假设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能力范围。

假设每个人都能独立完成自己手头的事。

假设每个人都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1 求爱遭到拒绝时

林某,女,22岁,林业专业三年级学生。来自祖辈都是林业工人的东北地区,对于能到省城上大学,林某感到万分高兴。到校后,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大一时曾被评为三好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异性的倾慕与日俱增,盼望早日有位白马王子出现。当她把自己的感情向本专业另一男生诉说时,遭到婉言拒绝。寒假时她忍不住又写了一封信给那位男生,但他顺路约请同学一同返校已离开家了,他的哥哥便把这封信原封不动地"加快"转寄到学校来了。信到校后,同寝室的同学以为他家里出了什么事,便拆开了信。此事被公开。消息一传出,原本内向、忧郁的她,心情更加沉重了,心里的矛盾也更大了,为此,她整天精神恍惚,萎靡不振,夜不能寐,觉得丢了面子,做了件丢人的事。看见同学们在一起说笑,她就以为同学们在取笑她,她便上前去和同学们解释,可自己又说不明白,搞得满城风雨。由此经常剧烈头痛,胸中憋闷,度日如年,无法集中精力学习,最终产生自杀念头。她写完给系领导、父母、同学的信,便吃了大量的安眠药。由于老师、同学发现及时,送到校医院被抢救过来。

点评:当求爱被拒绝后,小林一方面感到自己的行为有愧于父母,另一方面感到自尊心受到创伤,在同学中抬不起头,产生了焦虑、抑郁,甚至轻生自伤。事实上她追求自己的爱情、向心中的恋人勇敢讲出自己的真心话,这是大胆追求美好生活的表现,并没有什么过失,更没有错,不应该自责。但是,爱情是相互的,每个人都有爱与不爱的自由,不能得到一个人的爱情,不等于失去所有异性的爱。天涯处处有芳草,何愁他人不识君。居里夫人19岁时曾爱上了一位英俊而富有的大学生,由于家庭的反对,那位大学生又无力抗争,使居里夫人不得不承受失恋的痛苦。居里夫人当时也很痛苦,但她马上理智地控制了自己的感情,失恋而不失志,集中全部精力投入到科学研究之中,获得了新的科学发现,也由此获得了新的爱情。

案例2:当分手已成事实

小E,女,19岁,某高职院校二年级学生。自述近一个月以来内心非常痛苦,有时候难受的用头撞墙,甚至想到了自杀,但终于没有勇气那样做。寒假里,男友向她提出了分手,她一直无法接受、感到很伤心、很无助、很不甘心、同时又很压抑。心里总是想着以前俩人在一起时开心快乐的时光,现在面对他冷漠无情而又决绝的态度,她总是不能相信那是真的,总是幻想着两个人还能和好。心里很苦很累,这一两天更是感觉自己快要崩溃了,再也承受不起了。

点评:失恋带来的悲伤、痛苦、绝望、忧郁、焦虑、虚无等情绪使当事人受到伤害。失恋是人生中最严重的心理挫折之一。失恋所引起的消极情绪若不及时化解,会导致身心疾病。失恋是恋爱中经常的挫折现象,许多青年为此而痛不欲生。小E应面对现实,接受分手的事实,而不应一味地停留在过去的回忆以及和好的幻想里;进行积极的自我心理调试,比如找亲人或知心好友倾诉、适当地把情感转移到其他的人或事物上、学会辨证地看待问题等;尽快地消除心灵的创伤,恢复心理的平衡与健康。

案例3:在失恋的背后

小D,男,22岁,工科四年级学生。该生自述,在校外学习外语时,认识了本校一女生,他对她印象不错,遂主动接近。该女生比他高一年级,当时已面临毕业。四月中旬的一天,他突闻姥姥去世,悲痛欲绝,找到该女生向其倾诉从小与姥姥共同生活的情景,以及对从姥姥处得到的母亲般的深深眷恋。该女生听后,非常感动,马上表示要与他交朋友。他象抓住了救命草,立刻把全部感情投入其中,在以后的交往中,他的感情越陷越深,不能一日不见,一时不想。可该女生自答应与他交朋友后,又十分后悔,觉得自己欠考虑,特别是她父亲非常反对他们之间的交往,因此多次表示结束恋爱关系。可他不同意关系的断绝,曾写过血书,表示过要断指,自杀。由于他的情绪一直处在极度的波动中,并把主要精力放在处理他们的关系上,致使期末考试三门不及格。该女生毕业后,分到本地工作,表示与他只能做一般的朋友。希望他不再打扰她,并退回了他给她的所有信件。他一时冲动,到该女生的单位,动手打了她。致使该女生和单位的领导找到学校。他当众流着眼泪表示不再与她来往。可他的内心仍觉得自己是真心爱她,不想失去她,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特别是到了节假日,经常打电话,写信,甚至到该女生家门口或上班的路上等她。他知道这只能使她离他更远,而且也违背自己做人的原则,但不能自控。眼看已接近元旦,情绪更是难以自制,既怕做出失控行为,更怕考试再亮红灯。因他已累计八门课不及格,学位已没有,若在最后一学期毕业设计再出问题,将无法毕业。他感到内心痛苦至极,不知怎么办才好。

点评:小D失恋后的情绪反应比常人要强烈的得多,持续的时间长。那女孩与他分手已近半年,他仍不能自制,情绪激动,这其中有更深层次的心理原因。他不愿失去她的原因,是觉得她是他的第一个真正的恋人,是他离开姥姥后以后的十余年里,第一次感到被人爱,被人珍惜。她的爱使他多年的情感饥渴得到了补偿。他怕再回到以前的状态,不愿意恋爱失败,所以总是是纠缠不放、希望能挽回。可他的做法不但不能帮自己摆脱情感纠葛,反而会让自己陷入更加糟糕的境地。小D应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把精力转移到学习和工作中去,从自己的内心世界中走出来,不能只沉浸在对过去的回忆中,努力战胜自己。

案例4:因失恋而断指自残

小K,男,20岁,某高职院校三年级学生。面对女友向其提出分手,他痛苦万分。某日中午在教室用特意买来的一把大菜刀将自己的一截手指跺下,事发后被同学及老师及时送往医院急救。

点评:面对失恋的挫折和打击,没有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进行自我心理调节,而是采取消极和毁坏性的方式来应对,不仅于事无补,反而加深了对自己以及对父母、亲人的伤害,甚至会对社会造成负担和影响。大学生应理智地对待失恋,积极面对、正确对待、冷静处理,尽快消除心灵的创伤,保持心理的平衡和健康。

案例5:"情敌"导致的校园暴力

不久前北京大学医学部大三学生崔某被利器砍死,事发现场在北京世纪坛医院南区教学楼。事后,死者一同学被警方带走。据了解,此前两人都追求过同一个女生,曾为一些过节大打出手…… 点评:校园暴力的产生与社会文化背景有关。工作节奏、生活节奏加快,社会总体的速度也在加快,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跟上社会步伐的速度比较慢,这样很容易让人心情浮躁,恨不得一下子就奔向成功。相对来说,社会道德约束的力量就弱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最后积聚起来的破坏力是很大的,导火索可能就是平常人看起来很正常的一件事,在他看来就是很大的事了。所以觉得自己受到伤害时,本能地愤怒和攻击,但他不是以一个社会认可的方式发泄,而是寻找一种极端行为进行发泄,那么就可能对伤害他的人产生暴力倾向。

对于在学校的老师和学生来说,需要加强心理这方面的监督,比如搞一些活动,让人的能量能够通过正常途径转化。如果老师和学生有心理健康的概念,那么就可以早点发现别人的不对劲,帮他缓解问题,就可能避免极端行为的发生 案例十六:同性恋者痛杀"男友"

深圳市某大学一名男生杀死和其十分要好的另一名男生,据警方调查其男生与其男友是同性恋恋人关系,而其男友则为双性恋,同时和另一名女生有恋爱关系,该男生认为其男友背叛了他,一气之下将其男友杀死,铸成大错而无法挽回!

点评:同性恋、异性恋、和双性恋,被认为是不同的性倾向。大学生中同性恋者倾向追求相对稳定的感情和性爱生活。本案例中的男生便是由于发现自己的同性恋男友的"背叛"而采取了过激行为,造成恶劣后果。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