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气郁结和肝阳上亢的区别
肝气郁结证 主证;胸胁胀痛或串痛,情志抑郁。
次证:胸闷不舒,善太息,嗳气食少,月经不调,痛经,乳胀或结块,舌淡苔薄。脉弦。 辩证:肝主疏泄,调节情志,肝气郁结,情志不舒则情志抑郁,胸闷,善太息。肝经循胁,肝气不舒,气机不畅,经脉不利则胸胁胀满、串痛。肝郁气滞,气血不畅,冲任不调则月经紊乱、痛经、乳胀或结块。 治法:疏肝解郁、行气散结 方药:柴胡疏肝汤化裁 柴胡、枳壳、香附、元胡、郁金、川楝子、白芍、当归等。肝阳上亢证肝阳上亢证,是指肝肾阴虚,不能制阳,致使肝阳偏亢所表现的证候。多因情志过极或肝肾阴虚,致使阴不制阳,水不涵木而发病。临床表现眩晕耳鸣,头目胀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心悸健忘,失眠多梦,腰膝酸软,头重脚轻,舌红少苔,脉弦有力。证候分析本证一般以肝阳亢于上,肾阴亏于下的证候表现,作为辨证要点。肝肾之阴不足,肝阳亢逆无制,气血上冲,则眩晕耳鸣头目胀痛,面红目赤;肝失柔顺,故急躁易怒;阴虚心失所养,神不得安,则见心悸健忘,失眠多梦;肝肾阴虚,经脉失养,故腰膝酸软;阳亢于上,阴亏于下,上盛下虚,故头重脚轻;舌红少苔、脉弦有力,为肝肾阴虚,肝阳亢盛之象。
陈皮是中医临床常用的一味饮片,关于其归经理论,大部分本草专著均认为归脾、肺两经。如《本草纂要》云:「陈橘皮……入太阴经,理气之药也。」《神农本草经疏》云:入手足太阴,足阳明经。《本草纲目》:橘皮……为脾肺二经气分药。
从肝、肺升降看陈皮疏肝
从《黄帝内经》和中医的哲学思维看,东方属木,以肝配木,具有春阳升发之气,故肝从左而升;西方属金,以肺配金,具有肃杀收敛之性,故肺气从右而降。
从病机治法上来看,升降出入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肝藏血,肺藏气,气行则血行,肝肺的升降实际上就是气血的升降。肝升肺降才能使气机条达,血气冲和而运行流畅。
而陈皮是气分之要药,配伍升药则升,配伍降药则降,其发挥升降作用的机理是通过「左肝右肺」、「肝升肺降」的作用实现的,离不开肝脏在人体气机升降出入中的枢纽作用。正所谓,「凡脏腑十二经之气化,皆必籍肝胆之气以鼓舞之,故能调畅而不病。」
从经典治肝法探讨陈皮疏肝
虽然肝气从左而升,肺气从右而降,是生理常态,但临床中,多见左升太过而右降不及者,而陈皮可兼升降之全功。故医者如能深入理解并正确运用此药,治疗多种疑难疾病均可取得良好效果。
张元素《医学启源》记载有「橘杏丸」一方,由橘皮、杏仁等分研末蜜丸而成,「治气闭,老人、虚弱人皆可服」。可见,橘杏丸是通过调理肝肺两脏的气机而达到治疗气闭症的功效,而且药性平和,无攻伐之弊,老人及虚弱的人群都可以服用。
清代王旭高所著《西溪书屋夜话录》,详细记载了今人所称的《治肝三十法》,这是中医界公认的探讨肝病辨证论治文献最为详尽的经典古籍,对现代中医肝病学术的发展影响深远。
王氏将肝病分成肝气、肝风、肝火等不同类型,并提出相应的三十种不同的治法,其中,陈皮疏肝功效广泛地运用在多种治肝大法中。
散肝法
功效主要是疏肝解郁。王氏言:「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陈皮性味辛苦,辛能散,辛散之品,使肝气在得到充足的血液供给后,得以开放、舒展,于是肝气可顺利通达于全身各处,行使其正常的疏泄功能。
泄肝和胃法
治疗肝气乘胃,即肝木乘土之证,方选二陈加左金丸。由于肝气横逆,胃气尚不虚,肝气过亢而上冲于胃,则迫胃气上逆,发为呕逆,乃由肝气之所迫,肝「其味酸」,故呕逆之物必亦味酸。王氏所推崇的二陈汤中陈皮、法半夏、茯苓正是为和胃化饮独设,不仅引胃气下行,并能治呕吐酸水。
培土泄木法
治疗肝气乘脾之证,因脾土虚弱,肝木乘虚而克脾土。由于肝气乘脾的根源并不在肝而在脾,在于脾虚不运而寒湿内阻,故以陈夏六君子健脾运脾以燥湿化湿,另加散寒止痛、温肝柔肝之品,辛散与酸敛相结合,以恢复肝气的正常疏泄,使之不再克制脾土。如此从本治疗,脾气、肝气从左而生,则肺胃之气自然从右而降,脘腹胀痛之症自除。
化肝法
治郁怒伤肝,气逆动火,烦热胁痛,胀满动血等证,方用化肝煎,药用青皮、陈皮、丹皮、山栀、芍药、泽泻、浙贝母以清化肝经之郁火。
虽然热邪郁于营血、郁于三焦、郁于全身各个脏腑,但毕竟原发病位在于肝脏,治疗只有双管齐下,一则调畅气机,理气解郁以散热,即「掀一下」,用陈皮、青皮、浙贝;一则将郁热排出去,采取从里向外、向下「掏」的方法,故曰「掏出来」,用丹皮、山栀子,配伍泽泻。
于是由肝热引起的烦热胁痛、胀满动血诸症自除。「化肝煎」是化除肝热的最典型方剂,陈皮、青皮在其中功不可没。
抑肝法
治疗肝气上冲于肺,猝然胁痛、气喘的证候,用药宜吴萸汁炒桑皮、苏梗、杏仁、橘皮之属。
王氏抑肝法中除用「吴萸汁」外,并用苏梗、橘皮,皆属疏肝治本之意,此二味可看作王氏「疏肝理气」法中「苏梗、青皮、橘叶之属」,而桑皮、杏仁则专降肺气。《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则此二味堪当此任。而深究之,陈皮性味辛苦,入肺经,既有疏肝理气之义,奏宣降肺气之功。
此外,《西溪书屋夜话录》开宗明义即指出,虽然肝病有肝气、肝风、肝火的不同名称,但均能「侮脾」、「乘胃」、「冲心」、「犯肺」。此前「培土泄木」法治肝气「侮脾」; 「泄肝和胃」法治肝气「乘胃」;「泄肝」法治肝气「冲心」;此「抑肝」法,则治肝气「犯肺」。
所谓「肝气」病,即肝气横逆所导致的疾病。其主要特点是肝气疏泄太过,冲击于人体的某一个部位,对其造成伤害。治法不宜封堵,而应疏散,使肝气得以均衡和缓地疏泄于全身各处,则集中一处的冲击力随之减弱而恢复正常。因此,总的治疗原则称作「疏肝理气」。
从产地看陈皮疏肝功效
化红皮乃广东所产之桔子皮,又称「广皮」,行气解郁之功,远胜他处所产者。
统观青礁石、化红皮,荔枝核三药,皆以广东产者,得东方木气最厚,同气相引,入肝经,散肝气解肝郁之功效显著。
清代汪绂的《医林纂要探源》认为陈皮「上则泻肺邪,降逆气。中则燥脾湿,和中气。下则舒肝木,润肾命,主于顺气消痰 去郁。」说明陈皮的理气功效可以治疗上焦肺、中焦脾胃、下焦肝经的疾病。
临床应用实证
治疗胸胁痛:《神农本草经疏》记载治疗胸胁痛应采用「宜降气,养血,和肝」的治法,药用「苏子,郁金,番降香,川通草,当归,生地黄,橘皮,甘草,白芍药,续断, 鹿角胶。」
治疗肝郁脾虚或肝脾不调的证候,如出现胸胁胀闷不适,胁痛,胃脘胀满或胀闷,恶心,食后腹胀等症状也经常使用陈皮。
治肥气病:明代认为「属气血两虚,肝气不和,逆气与瘀血相并而成。」治法上「宜和肝散结气,兼行气血凝滞。」药用「川芎,当归,沉香,干姜,肉桂,橘皮……」
治肝气不舒:《神农本草经百种录》有:「橘柚通体皆香,而皮辛肉酸,乃肝胆通气之药也。故凡肝气不舒,克贼脾土之疾,皆能已之。」
治乳痈:《本草纲目》载:用真陈橘皮,汤浸去白、晒,面炒微黄,为末,每服二钱,麝香调酒下……名橘香散。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