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学名词解释_高校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惑与对策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女大学生在数量和群体特征方面都发生着深刻变化,并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呈现出复杂多元的特点。为此新时期在加强女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贴近女大学生的实际,根据女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特点,从价值观、环境氛围、教育体系及学生主体意识等方面针对性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成才观,提高女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构建完善的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格局。
[关键词]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困惑;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4 — 0168 — 02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当前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女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个群体,它的发展趋势和发展状况体现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我国女性受教育的程度,它的思想政治教育程度折射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妇女人才的培养和开发。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国际国内形势的复杂多变以及高等教育的巨大变化,我国女大学生在数量上和群体特征上发生深刻变化,思想状态呈现出复杂多元的特点,高校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突显。
一、高校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惑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无疑起着主阵地的作用。但不可否认,在传统教学模式影响下,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课更多的是一种“静态”被动的模式教育,片面强调学生是教师完成教育任务和实现国家政治目标的工具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课堂教学相对封闭,教学的手段陈旧单一,理论联系实际困难,在一定程度上只是树起了“骨架”,而缺乏“血肉”。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针对性和吸引力,对影响女大学生就业、择业及身心健康等现象无力解释,无法适应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新问题及新变化。从而学生产生厌烦情绪,甚至抵触情绪,教学效果受到严重影响,使严肃的思想教育显得苍白无力。高校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惑具体有以下几点:
1.理想、价值观念多元。从整体上看,女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文化的主流是健康、积极、向上的,她们中的多数人想成才、有积极的人生理想和目标,但在社会转型中的各种新旧矛盾的冲击下,历史的、社会的以及女性生理特点的因素夹杂着市场经济不成熟伴生下的法制不健全、道德制约乏力、就业性别歧视等等原因,“男强女弱”的性别角色和传统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女大学生的自信心和意志力,消解着她们对远大人生目标的追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思想影响下,女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拼搏意识和道德意识弱化、社会责任感缺乏、团结协作观念较差等等问题。女大学生不关心政治,缺乏集体主义精神、社会责任感,缺乏竞争意识,过分依赖家长和社会,抗挫折能力差,追求成功的捷径,爱慕虚荣,言谈举止轻浮浅薄、缺少公德,认为“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等等现象严重冲击着女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影响着女大学生的整体形像及她们的健康成长。
2.易产生现实空虚感。信息时代的国际互联网为女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新领域,作为一种新载体,它有利于女大学生掌握利用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本领,接受信息的渠道方式多元化,有助于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但作为一把双刃剑,网络的许多负面效应也不容忽视的,它干预着大学生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政治态度和道德观念。尤其是网络的新鲜性、丰富性、通俗性、虚拟性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女学生的理想寄托、情感宣泄、效益观念、功利思想,导致那些因目标模糊、学习无兴趣、人际交往能力弱、经济困难,心理自卑的女学生一方面过分依恋网络,沉迷于网络,缺乏基本的生存、生活技能,逃避正常的社交,缺乏实践经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弱;另一方面则因虚拟和现实之间的反差,对教师的正面引导表现出选择的、质疑的态度,从而给思想政治教育增加了难度。
3.女性主体意识的缺失。所谓女性主体意识,即指女性作为主体对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自觉意识。〔1〕女大学生作为一个女性群体之一,多数对主体意识有一定程度认识,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关注整体利益,强调其自主性。但在传统思想影响下,部分女大学生还未摆脱传统文化塑就的“女人”形象,女性主体意识比较弱,在在残酷的社会现实面前,习惯于把自己定位在配角的地位,自愿承担相夫教子的责任,放弃在事业上进步的机会,政治意识、成才意识淡薄,自卑、自怜、自弱,缺少自主性,依赖心理严重,加之大多数高等教育在研究领域和对象、主题、内容、方法及结论等各方面都更多倾向于男性中心的价值体系,忽视女性成长的现象,导致女性主体意识的缺失和滑坡,女大学生道德认知方面出现迷茫和混乱,影响了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对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思考
面对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新形势、新情况,我们必须树立大学女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找到新对策才能够解决新问题,提高女大学生思想政治的实效性,才能真正的符合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
首先,开展价值观教育,引导女大学生的主流价值取向。在当前经济急剧转型的时期,“价值观核心由社会本位向个人本位转移;价值目标由理想主义向现实主义转变;价值信仰由一元主导向多元并存发展等等”〔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须进行有针对性、有说服力、有吸引力的教育,帮助大学生解决认识、立场、观点等问题,让学生把个人奋斗目标与国家大业联系起来,与党和人民的事业联系起来,自觉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而对女大学生来说,远大的理想信念、满腔的报国之志、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追求自身的充分发展又必须建立在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基础之上。因此,针对女大学生的特点,增强“四自”教育,加强女大学生的人文修养,把树立坚定的政治方向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
其次,整合资源,营造有利于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环境氛围。充分考虑女生的性别特征和心理需求,积极建设有利于女生发展的文化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女生提供了表现自我的舞台,全方位培养女生的综合能力。比如:通过研究中外妇女运动史、女性教育学、女性心理学,使她们进一步理解女性与社会的关系,从而多层面、多角度地认识自己的独立品质和社会价值;邀请妇女研究专家和成功女性针对女生最关心、最困惑、最想了解的问题做讲座,帮助女生解除疑惑、开阔视野,从而为女大学生树立习的榜样和前进的方向;办“女生节”、“女大学生成才之路”讲座、“女大学生风采大赛”等专题活动,让女大学生悦纳自己、锻炼自己、发展自己积极。同时,还可根据女生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节和科技节活动,营造女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氛围,使女生在窝教于乐的文化活动中逐渐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在无形之中塑造女大学生良好的思想人格。
在课程思政中,遇到的困境都有哪些?
1、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一个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的运动过程,这个过程充满着各种各样的矛盾。概略地加以分析,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矛盾是由基本矛盾及其制约下的诸多具体矛盾所构成的。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可以具体表述为:教育者所掌握的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与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为什么说它是基本矛盾呢?
首先,这个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内在根据。为什么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呢?根本的原因就是人的实际的思想品德表现总是同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有距离,不那么协调。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帮助人们逐步缩小这一距离,使两者协调起来。没有这一矛盾,思想政治教育就不需要存在了。
其次,这个矛盾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始终,推动着它的发展。这个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起点。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分析这个矛盾,弄清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哪些方面不符合社会要求,不符合的程度,然后才能确定内容,采取措施,加以解决。通过教育,使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与社会品德要求由不适应到基本适应,这可以看作是一次教育过程的完结。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社会会提出一些新的要求,人的思想也会产生一些新特点,两者又会出现新的不平衡,这时思想政治教育又开始新的过程,发展到新阶段。正是这一矛盾运动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最后,这个矛盾规定和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其他具体矛盾。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其他的矛盾,如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教育者与教育介体的矛盾、教育介体与受教育者的矛盾等。这些矛盾可以看作是上述特殊矛盾的具体表现,它们的解决都服务于基本矛盾的解决,都是为了使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的品德意识和实践行为。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通过一系列具体矛盾表现出来。这些具体矛盾主要有:
1、教育者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要求之间的不一致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规范要求一般是通过教育者传达给受教育者的。教育者对社会要求的正确理解和把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多数情况下,教育者对社会要求是能正确理解、把握和践行的,因而与社会要求是一致的,但有时也会与社会要求不一致,产生矛盾,主要表现在:第一,教育者由于自身经验、认识能力与思维方式,以及思想觉悟水平等因素不能全面完整地把握社会要求,或者片面理解甚至曲解社会要求。第二,教育者内心并不认同教育要求,仅仅是出于职业要求而例行公事式地开展教育活动。
解决这一矛盾,一是要提高教育者的觉悟,使他们更好地认同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要求;二是通过各种途径提高教育者的理论水平和认识能力,不断更新观念,使他们能正确把握社会要求。
2、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
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一对矛盾。两者之间的不协调、摩擦乃至冲突都是这类矛盾的表现形式。这一矛盾主要表现在:第一,人格因素引发的矛盾,如教育者不能以身作则,受教育者屡教不改,其中任何一种都可能导致两者之间的矛盾。第二,人际关系处理不当引起的矛盾。这里所说的人际关系的处理,不仅包括教育者自己与受教育者之间关系的处理,也包括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之间关系的处理等。无论哪种关系处理不当都可能引起矛盾。此外,两者行为方式的不同,个性的差异,都可能引起两者之间的矛盾,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一般情况下,这类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教育者一方。如果教育者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或者,他在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时,不是采取公正的立场,而是以自己为中心,或亲疏有别,那他就势必会与受教育者发生矛盾乃至冲突。因此,解决这一类矛盾,最重要的是要提高教育者的人格修养,改善工作方法。
3、思想政治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本人思想行为之间的矛盾
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的直接表现。在现实生活中,个人的思想及行为很难完全符合社会的客观要求,总会有一定的距离,这就是矛盾。对于大多数人来讲,他们的思想行为与社会规范之间总是基本一致又不完全一致,这就决定了这类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也是长期存在的。这种矛盾具体表现在:
第一,社会要求与受教育者的发展需求之间的不一致。思想政治教育要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人的全面发展强调个性的正当发展。然而很多时候尤其是在过去,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却往往忽视人的个性发展,强调整齐划一,这就势必引起个人正当的发展需求与社会要求之间的冲突。
当然,个人的过份需求也可能导致个人与教育要求的冲突。因此,解决这一矛盾,一方面应尽可能创造条件,满足受教育者的发展需求;另一方面也要帮助人们改变过份需求状态,培养人们合理的需求,使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相一致。
第二,社会要求与个人经验之间的矛盾。个人的经验对社会要求的内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个人的生活经验与社会要求一致或比较一致,个人就较易接受社会要求;如果不一致,个人就可能排斥社会要求,固守个人经验。这就会产生两者之间的冲突,使个人在选择上发生困惑。这是一种认识矛盾。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人们认识到,在现实生活中,个人的经验虽然是可贵的,但由于个人的认识离不开他所处的生活环境和他遇到的具体事物,因而这种经验往往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这种局限性和片面性会有意无意地妨碍人们接受社会要求的品德规范。因此,应帮助人们正确对待个人经验,既不固执个人经验,也不排斥经验,而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及时吸取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精神养料,并不断丰富个人经验中的积极因素,克服其消极因素,从而获得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
第三,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完成这些要求的实际可能性之间的不一致。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提出的要求,无论是总体要求还是具体要求,往往都有偏高的倾向。
高要求是对的,但要求高到受教育者实际不可能达到的高度,就不仅没意义,而且会产生受教育者与社会要求之间的冲突。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尤其是具体要求一定要适度,即要高于受教育者实际的思想品德水准,经过一定的努力又确实能达到。
4、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要求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矛盾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所导致的教育影响和环境影响同时作用于受教育者。在一个健康有序的社会里,这两种影响往往是一致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这两种影响在很多时候又表现为不一致,有矛盾。如果环境影响和教育影响一致或比较一致,教育影响就会受到强化,其有效性就会得到提高;反之,教育者所传授的社会客观要求的份量就会减轻,就会造成受教育者在选择社会行为规范时的矛盾和困惑,使之采取“随大流”的策略而置社会要求于不顾。这后一种现象即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矛盾,在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是大量存在的,也是较为突出的。
解决这类矛盾,即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自身作出努力,又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从社会来讲,应加大反腐败力度,确实扭转大气侯,使各种社会组织和大多数人都在法律和道德规范的范围内行动,在全社会造成按社会要求的行为规范办事光荣,受人尊敬和赞扬,违反社会规范办事可耻,被人鄙视、遭人谴责的气氛。从思想政治教育自身来讲,既要进行公认的社会规范的教育,又要敢于揭露社会生活中的矛盾现象,使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以便作出正确的行为抉择。
5、受教育者的内在精神世界发展的需要与满足这些要求的方式(条件)之间的矛盾。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实施教育影响,必须借助一定的活动方式和互动手段。没有这些“中介”因素,教育活动就无法进行。在某种意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就是不断创造各种方式,以满足受教育者发展需求的过程。因此,只有运用恰当的方式方法,使受教育者乐于接受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的方式方法与受教育者的需求之间的矛盾是经常存在的。解决这一矛盾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不断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以满足受教育者精神世界发展的内在需求。而方式方法的改进主要是根据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所决定的,不存在千古不变到处适用的方式方法。正确的恰当的方式方法总是与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相联系的,旧的方式方法过时了,就应该用新的取而代之。只有不断地以恰当的方式方法作用于教育对象,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促进人们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
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诸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及其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它是一个由基本规律和具体规律组成的多侧面、多层次的体系。
1、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因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及其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关于这一规律,目前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界有许多不同的表述,本书试作如下表述: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精神世界发展的要求以及品德状况,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以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规范去影响受教育者,不断解决其思想品德水平与社会品德规范要求之间的矛盾,使其思想品德朝着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并不断提高到新水平。
这一规律可以简述为:教育活动既要适应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状况,又要超越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现状,体现社会思想品德要求。我们可将其称为“适应超越规律”。由于这一规律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因素之间的本质联系,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基本矛盾运动的发展趋势,因而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适应超越规律是适应与超越的辩证统一。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活动显然要受到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状况的制约,因而教育内容、方法等应与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实际状况相适应,只有这样,教育影响才能真正作用于受教育者,促进其思想品德逐渐升华。反之,思想政治教育就有可能脱离实际,起不到它应起的作用。但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又具有提高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水平的职能,因而教育要求又应有一定的超越性,应指明受教育者努力的方向,只有这样,教育活动才能满足受教育者精神世界长远发展的需要,推动其思想品德朝社会要求的方向不断发展。由此可见,教育活动与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状况相互作用,辩证统一,共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地不断发展。
2、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具体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具体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诸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及具体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由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许多具体矛盾,因此也就存在着许多具体规律。
本书各章所论述的问题,都是某一层次,某一侧面的规律性的问题,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更是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集中表现。这里仅就几个具有全局意义的具体规律作一些阐述。
(1)双向互动规律。即教育者的主导作用与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辩证统一的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双向活动过程。一方面,教育者是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的表达者,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组织者,也是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积极性的激发者,因而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也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影响,而是发挥着主体作用。受教育者是能动地践行思想品德规范并影响教育者及其教育活动的主体,又是自我教育的主体。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和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教育者的主导作用的实现,离不开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的发挥。没有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教育者所传导的教育要求就不可能为受教育者所真正认识和接受,教育目标就难以实现。另一方面,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的体现,也离不开教育者的主导作用的发挥。没有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没有教育者对受教育者 思想品德的激发和引导,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就不可能得到充分地体现,就无所谓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可见,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和受教育者的能动作用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2)内化外化规律。即内化与外化辩证统一规律。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阶段来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实际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帮助和引导受教育者实现内化和外化,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社会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内化就是教育者帮助和引导受教育者将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品德认识的过程。外化就是教育者帮助和引导受教育者将自己已经形成的思想品德认识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品德行为,并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过程。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内化和外化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两者相互联系。内化是外化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内化,也就没有外化;外化是内化的目的和归宿,没有外化,内化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另一方面,两者又相互渗透。内化中有外化,认识离不开实践,受教育者新的思想品德认识、品德情感、品德信念和品德意志形成和巩固的过程,也就是受教育者践行新的思想品德规范的过程;外化中也有内化,行为实 践受认识、情感的指导和支配,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行为表现是其思想品德认识、情感、信念和意志综合作用的结果。
(3)协调控制规律。即协调自觉影响与控制自发影响辩证统一的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一个立体的,开放的过程,这是由它的社会性决定的。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不仅受到教育主体的各种自觉影响,而且同时受到教育环境的各种自发影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协调各种自觉影响和自发影响交互作用的过程。
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一个立体的过程,是各种自觉影响交互作用的过程。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着党、团组织、学校、家庭等多种教育主体。各种不同的教育主体都会自觉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由于各种教育主体在思想水平和认识能力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对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也存在着差异,因此,他们对受教育者施加的自觉影响也会出现差异,有时甚至会出现对立和冲突。这就要求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主体的教育影响进行自觉地协调,以使他们向同一方向发展,形成正合力。
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一个开放的过程,是各种自发影响交互作用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并同社会环境不断地发生着相互作用。各种不同的教育环体都会自发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各自的影响,这种自发影响有的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起着积极作用,有的则起着消极作用。这就要求我们要注意抑制和消除社会环境中的消极影响,利用并强化社会环境中的积极影响,使之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自觉影响协调统一起来,从而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促使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朝着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
引言: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职业院校的各门专业课都必须要担负起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课程思政指借助专业课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深挖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建立有机的课程体系,从而全面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职业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当前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建设和推动仍然面临许多问题。
思政与协同育人分离,育人体制机制有待完善目前许多职业院校在专业课程中融入了“思政”育人理念,但在整体规划和机制运行中缺乏相应的制度支撑,育人机制体制不规范,甚至出现缺位现象,使得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协同育人难以真正落地。“课程思政”育人体系是包含院校党委、教学管理部门、学生工作管理部门等多元主体集合。课程思政要做好顶层设计,需明确各主体的工作责任范畴,设计好课程思政的建设目标及总体框架。
政治意识有待提升教师是思政教育的主体,课程思政取得实效的首要环节就是要激发专业课教师的思政意识。专业课相对于其他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大,上课抬头率高,因此融入思政内容是必然要求。但目前仍存在部分专业课教师思政意识不强,自身素质与课程思政的要求不匹配。
?育人理念亟待加强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善于发现课程中蕴含的隐性思政内容。但目前,部分专业课教师对立德树人育人理念认识不足,难以实现育人与育才相统一。同时在课程中融入思政内容时,存在说教式、灌输式思政,教学形式单一,思政内容展现形式单一,思政内容与现实生活及社会实践联系性不强,这些都会使学生产生拒绝和排斥心理,难以实现育人目的。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