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和旅行哪个重要
文/艾尼
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二件幸事是许多人终其一生的梦想。脚步丈量不到的地方,文字可以;眼睛到不了的地方,脚步可以。读书与旅行相得益彰。读书也是最低成本的旅行。打开书就是一个崭新的世界。
《小窗幽记》中有两句诗: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
哪怕是身处深山,阅读也能让精神插上翅膀,来一场跨越地域千万里,时光千百年的精神旅行。
这就是阅读的巨大魅力,但是不去旅行,一味地读书,也只是将自己困在文字的牢笼里,孤独地去想象。
庄子在 《知北游》中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天地有大美但是却不去炫耀,自然默默地不说话,如同摊开的一本书,等着人去用脚步,用切实的感官去阅读。这些是文字之中无法体会的,也是别人的言语和文字无法传达的。
如果你不去敦煌,不去看在时间中残损的汉长城,不身处荒凉壮美的雅丹地貌,不去领略莫高窟的深厚的佛教文化,就无法知道这里既是故土又是他乡的感受,就无法明白古代丝绸之路究竟是怎样伟大的壮举,也不会去想起余秋雨在《阳关雪》中写到的:“这里正是中华历史的荒原: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是怎样的一种苍凉和深邃。读书,是向内旅行,去往精神世界。旅行,是向外读书,探索天地苍穹。”
读书,是向内旅行,去往精神世界。旅行,是向外读书,探索天地苍穹。”
读书是我们与这个世界最好的相处方式,因为读书,我们慢慢的了解这个世界,热爱这个世界,并有了探寻这个世界的想法。
只有我们真正的拿起书,迈开脚步的时候,才能够体会到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是相得益彰的两件事。
阅读和行走相得益彰的美妙,只有真正把它们结合在一起,并且去实现的人,才会有所感受。
在没有读万卷书为前提的情况下,即使行万里路,也不过是邮差而已。
观看自然的风光,需要有地理知识做铺垫;观看人文景观,需要有历史知识做铺垫。
没有读书的加持,你永远体会不到“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意境,没有读书的引导,你也不会有勇气历尽千辛万苦,只为看一眼“大漠孤烟直”的浩瀚。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你不曾真正的见过,仅存于想象中的就是沙漠里的炊烟,黄河上的落日,王维的大漠谣你不走出去、你就不能感同身受,瀚海孤烟直上黄河落日浑圆的壮美奇丽、不能带给你震撼的力量。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读书要与现实相结合,二者缺一不可。你读书读到的只是别人的经验,行万里路等于是自我实践,实践转换的是自己的经验和感受。
读书和行走都是我们最好的经历,经历可以改变我们的人生,提升我们人生的维度。
我一直觉得、趁年轻,多读书,多游历,多交往,见识越多的人,越能成长自己、懂得改变自己。每一次的读书和旅行,都是对生活的拯救。
它让我们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人生,就是一场充满成长的探险之旅,一切发生在过程中的事件,不存在绝对的好与坏,任何事情都存在更深层次的意义。
走过的路和读过的书,本质上是一样的,只有经历了才会成为你的阅历,最终形成你的格局。旅行会让我们的生命变得更加的辽阔。
是不是多旅行比多看书更重要?
通过读书可以获得一些知识,旅行则属于经历的一种,可以去实地去看去感受,得出自己的体会,直接增加自己的亲身认识,读书中的有些知识可以帮助进行旅行,有些知识则可以在旅行中加以验证和提高。
旅行和读书都是了解和认识社会的方式,每个人的选择和偏好可能都不一样,有些人喜欢直观的感受和体验,有些人喜欢安静地思考和领悟。没有读书基础的旅行,是瞎玩。没有旅行只读书,会缩小了解世界的维度。
读书是理论,旅行则是实际动手能力,每个人应该结合前人留下的经验,走出自己的路。每件事情的发展均离不开理论知识的指导。所以读书和旅行均非常重要。
在我拥有很多读书时间的时候,我特别渴望能去旅行,并且很尊崇“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句话,但真正有很多机会走过一些地方的时候,发现旅行虽然给我增加了很多见闻和谈资,但却不能让我真正深入去思考一些问题,也无法让将原本的知识与新吸收的讯息进行体系的结合,简单一点说会发现自己知识不够,理解不够。
所以,如果现在你还是学生时段,建议把有限的时间多增加知识的宽度,等到有机会出去的时候,再去增加思想的深度,相信会大有益处。总之,不刻意去做什么,该读书时读书,该旅行时旅行,每种方式都是生活。
当你的沉淀足够的时候,可以考虑去直观的感受和体验社会的百态了,毕竟书是别人走过了路有感而写下的,而认识社会最好的方法当然是自己去走,自己去想。读书确实能认知很多,但终归是别人的,或许经过思考能转化为自己的,但不如出去走走直接变为自己的思想来的好。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