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班级管理中充分发挥非正式群体的作用
班集体对正处于身心快速发育阶段的大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管理好班集体,对于培养学生成长成才,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正如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所说“党外无党,帝王思想;党内无派,千奇百怪”一样,班集体里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派”,首开行为科学之先河的霍桑称其为“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一起构成了班级中人际关系的总和。非正式群体在班级里虽然不占主导地位,但也影响着学生个体的成长,对班级的管理也具有重大作用,如何对待这些非正式群体,是每一个学生管理工作者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非正式群体的成因
所谓正式群体,是为了完成组织所规定的特定目标与特定工作而产生的正式的官方组织机构,在正式群体中,人们应当从事由组织目标所规定的行动,并使自己的行动指向于这个组织目标。所谓非正式群体,是指不经过官方规定,而自然形成的一种无形组织,它是一种非正式的联合体。
无疑班级中也存在非正式群体,仔细观察不难发现,他们或三人一群,或五人一伙,甚至形影不离。虽然非正式群体在学生群体关系中不占主导地位,但是,学生工作者必须正视这一客观存在的群体。深入研究这一客观群体,我们发现非正式群体的存在绝非偶然,它并不是任意的几个人凑成的,而是通过密切的接触,彼此充分选择的成员组成的。它是学生为满足多种心理需要而形成的。
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具体形成原因和影响是形形色色的。例如由于学习成绩的分化,往往就形成了两种非正式群体:成绩比较好、上进心较强的学生群体和学习困难的学生群体,前者相互之间很容易形成一种互相帮助、督促的良性竞争氛围;而后者则往往处于一种理想和现实的困惑中,容易自责自弃、自我封闭;其次,由于年龄相仿,所处环境相似,兴趣爱好相同,如爱好体育、足球、喜欢流行歌曲、武侠小说、祟拜某一名星等等,使得以个人好恶,兴趣爱好为纽带聚在一起。此外,由于籍贯、方言和家庭经济、文化背景等的差异,也会在学生中间形成各种不同的非正式群体。
二、非正式群体对班级的影响
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就其影响来说,有积极型和消极型之分。辅导员不应该轻率地给非正式群体扣上小集团、小宗派、小圈子等帽子而加以否定,但也不能掉以轻心,要认真分析,分清性质,积极引导。对于积极型的,我们要加以宣传、鼓励;对于消极型的,要给予教育、转化。
消极型的非正式群体,基于学习、交往、威信和师生关系的考虑,其成员极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这种抵触情绪在学生中间扩散,继而使得他们经常有意无意地把自己和班级对立起来,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不认真完成,个别场合谈天说地,乃至大放厥词,于是对班级漠不关心,对班干部看不顺眼,一副“不合作”的样子。全心全意不关心班级群体,只关心自己的“小群体”,班级活动适合自己需要时则积极参加,反之,则貌合神离,接受班级的规范的约束是勉强的,容易出现不守纪律的行为,同时他们与班级群体在情感上处于对立状态,他们的结合点往往是在集体生活中受到某些挫折或歧视。这种类型的非正式群体不是每个班级群体中必然有的,有也是人数极少的,但是它们的消极破坏作用却很大。
就辅导员而言,三两个调皮捣蛋的学生的破坏作用不是很大,但是一批不服管理的学生,那就显得棘手。基于这个特点,对学生而言,他们往往会认为“罚不责众”,犯错误的又不止我一个,无所谓;而对辅导员而言,可能会顾忌到是否打击面太大而采取一种息事宁人的态度,结果就会滋长了他们的坏习惯而影响到整个班级的建设。
三、利用非正式群体开展班级管理工作
发挥积极型非正式群体的作用。对于积极型的非正式群体,我们要采取支持和鼓励的态度,加大宣传和表扬力度。因学习成绩好而聚在一起的非正式群体,可支持他们组成学习兴趣小组,一旦他们在学习上取得了优良的成绩,马上公开表扬,在班级、年级里面宣传,把他们作为班级的舆论导向;开展“树立典型,表彰先进”活动,把表现好的非正式群体树为班级里可知可学的典型。像在上学期的期末考试中,本人所带年级男生宿舍3#A2008,6个同学里面平均学分绩点3.0以上的就有5个,另一个同学的绩点也有2.9,而且他们全部是学生干部,像这样的典型,我马上抓住,利用班会、级会等契机大肆宣传,号召全级同学向他们学习。“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利用学生身边非正式群体的先进典型来教育学生,远比辅导员在台上说教要有效得多。
消极型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对于良好班风的培养和建设十分不利。辅导员要以民主的态度对待学生,既要和风细雨,又要雷霆万钧,在可以接受的场合和时机,对学生进行教育,切忌简单粗暴。然后讲究处理的方法也十分重要,处理得当,会对他们起到正面引导的作用,而处理不当,则易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从而使他们“团结”得更紧,跟集体的距离拉得更远。所以务必做好消极型非正式群体的转化工作。
首先,用师爱来激发消极型非正式群体学生的自信。很多因得不到老师肯定或犯过错误而形成的消极型非正式群体,他们其实是被老师骂怕了,是“被逼上梁山”的。对学生的管理一方面要靠制度管理,另一方面也要靠情感管理。我们经常讲关心学生,要怎样关心学生?其实关心学生,就是要把学生的心关起来。法律不外乎人情,对消极型非正式群体学生要依据制度来批评,但事后也要给予人文关怀,安抚学生受伤的心,这样才能引起他们心灵的共鸣,主动向班集体靠拢。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只有通过老师对学生的爱心赢得学生的爱,搭起师生感情的桥梁,使学生愿接近老师,听我们的教诲,我们才有可能做好消极型非正式群体学生的转化工作。
其次,用尊重来唤醒消极型非正式群体学生的自尊。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我们“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事实也是如此,任何一个调皮捣蛋的学生都有其可爱的一面,消极型非正式群体成员也是如此。对于这些有着强烈对抗情绪的学生来说,用放大镜来看他们的“闪光点”,是打消他们对立情绪的第一步。事实表明,尊重他们的“组织”,给足他们面子,往往能满足这群十分缺乏表扬的所谓差生的心理需要。肯定这些成员的长处不能只停留于口头表扬,而应当把他们推到为班级争光的大舞台上,让他们在众目睽睽下获得成功与众人的尊重。这也有利于改变其他学生对他们的成见,让他们体验班级主人的自豪感。这些成员往往具有那些“学习尖子”们所不具有的一技之长,只要我们巧妙地利用他们的一技之长,那么改变他们的自我认识与处境并不困难。
最后,做好消极型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的转化工作。维系非正式群体的主要因素是成员间的情趣、利益、爱好、志向、个性等相同或相似,因而就具有很强的凝聚力,也具有很强的自卫性和排外性。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是这个群体的“领导”,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加强对这些学生核心人员的思想教育与转化,对于转化消极型非正式群体非常关键。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对社会主流价值、主流文化产生共鸣与高度认同,发挥他们在群体中的积极作用,使他们成为学生干部的得力助手;在适当的时机把他们推上班级的“领导”岗位,成为正式群体的领导,把他们对非正式群体的领导与对正式群体的领导结合起来,从而把非正式群体的力量汇集到班级建设里来。只要做好了核心人物的转化工作,整个消极型非正式群体的转化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对于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积极型的要鼓励、宣传;消极型的要促使他们从负面走向正面。对消极型非正式群体的教育转化,一方面不能姑息他们的错误,但也不能一味地采用“下猛药”的方式,而是应该采用一种循序渐进的方法,既要有严父的批评,又要有慈母的关怀,双管齐下,才能逐步见效。 总之,坚信学生是可塑的,形成自觉地处理问题的意识,并不断地积累方法和经验,非正式群体一定会融入班级这个大家庭,成为班级的建设者!
外因对非正式群体的形式体现在哪些方面
第一个 带食物饮料进图书馆
图书馆其实有明文规定不能带食物饮料进图书馆,但还是会有同学偷偷带进来。可能有同学觉得只要自己小心不弄在书上就可以了,表面上看是没什么大碍,但其实有。如果食物和饮料味道大的话,加上吃东西时发出的声音,会影响其他同学,破坏学习氛围。而且食物的残渣会吸引蚁虫,不利于图书馆内书的保存。
第二个 一言不合就脱鞋
这种情况常常发生在夏天,有些同学可能是为了图自己舒服,也不管是在公共场所了,甩掉鞋子就是脱。这种行为一个是有碍观瞻,毕竟图书馆又不是澡堂。而且有时难免会有些气味,影响其他正认真学习的同学。
第三个 情侣间卿卿我我
现在真的有很多情侣喜欢把图书馆当做恋爱圣地。两个人手牵手来了,这没什么,但是来图书馆不好好学习不好好看书,两个人一直在打打闹闹,完全没有考虑过对面单身狗的感受!本来就已经单身了,你们还要在眼前晃打扰学习!真的,运动场和咖啡馆比较适合你们。
第四个影响他人休息或者学习,这个排在第六,我结合网友的反应分析了一下,主要是在公共场合打电话和在宿舍晚上打游戏。在教室接听电话的事情确实时有发生,但是现在大家都能意识到这会影响他人,一般接到非重要的电话都会挂掉,重要的电话都会到旁边接听。重点要说说晚上打游戏这个事情,实话实说,打游戏已经成了大部分大学生第一的娱乐项目,有些人甚至本末倒置,把游戏放在大学生涯的第一位置,别说影响他人的休息这种小事情了,自己的人生都有不要的,网络上随便一搜一大把因游戏退学的学生。据统计舍友关系不睦的原因中,打游戏影响其他人学习和休息排在第一位。所以呢,大学生们一定要克制,人这一辈子说长也长,说短也短,毕竟不能游戏人生一辈子吧!
社会文化影响、学校教育制度的限制、社交需求和归属感等。
1、社会文化影响:社会中存在的价值观、行为模式和文化传统等因素会对非正式群体形成产生影响。
2、学校教育制度的限制:学校教育体制下,对升学和学业成绩的过度关注,对学生兴趣和个性发展的忽视,导致学生感到缺乏满足和自由支配的时间。
3、社交需求和归属感:人类天生具有社交需求和归属感,尤其是青少年期的个体更加渴望与同伴建立联系和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