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的学院名人
邓从豪
中国科学院院士。理论化学家和教育家。原山东大学校长。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七五、八五重大项目和高等学校博士点基金项目,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和山东省科学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三次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人民解放军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82年获得山东省劳动模范称号,1989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990年获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11月当选为中科院院士,1995年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钱逸泰
江苏无锡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96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化学系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院长;山东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院长;中国化学会副理事长;安徽省化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常委。国际《固体化学杂志》编委。 1982-1985,1989-1990,1992-1993年分别在美国布朗大学和普渡大学从事催化和固体化学研究。 获中科院自然科学奖一、二、三等奖各一项;安徽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一项。 获得 2001 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共发表文章 239 篇, 其中在《 CI 》、《 PhyRev 》、《 Appl Phy Lett 》等国际杂志上发表论文 140 篇, 被国际重要杂志引用 500 余次。
王文兴
中国工程院院士 。环境化学专家。 1924年11月17日出生于江苏省萧县。1952年 毕业 于 山东大学 ,吉林大学化学系进修二年,前苏联卡尔波夫物理化学研究所进修一年。 现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北京化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学术顾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学技术顾问委员会委员、原副院长;先后组织领导完成国家重大、“六五”至“九五”科技攻关课题多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 1 项、二等 3 项、三等 1 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 3 项等。发表论文 110 多篇,编著 8 部。
蒋民华
中国科学院院士。晶体材料学家。1935年8月生于浙江临海。1956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化学系。曾任山东大学晶体材料研究所所长、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副校长、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新材料领域第三届专家委员会首席科学家等职。现为山东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晶体材料研究所和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材料研究会副理事长,硅酸盐学会晶体生长与材料分会理事长,国际晶体生长组织(IOCG)理事和执委会委员,美国《Journal of Materials Research》主编,美国光学学会资深会员(Fellow)。曾获 国家发明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三次,山东省首届科学技术最高奖,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山东省科技成果一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先进工作者。
吴祖泽
中国科学院院士。细胞生物学家。 1935年10月19日生于浙江镇海。1957年 毕业 于 山东大学 。 历任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所长,军队实验血液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军事医学科学院副院长、院长,中国实验血液学会主任,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及军队科技进步奖等共16项。1995年获光华科学基金奖一等奖。
薛群基
中国工程院院士。材料化学专家, 1942 年 11 月 28 日生于山东省沂南县。 1965 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化学系, 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机械工程学会、空间科学学会、材料研究学会理事,国际摩擦学会副主席, ACS 、 STLE 会员,先后参加或主持 30 余项国家重点课题,获国家三等奖及省部级奖励 24 项,发表研究论文 370 余篇,出版专著 3 部,授权专利 19 件。他是全国先进工作者和甘肃省劳动模范,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科院优秀研究生导师,共培养出博士 45 名、硕士 9 名。 1994 年应邀在著名的(美国)高尔登会议上作 “ 陶瓷材料摩擦化学 ” 大会报告。 2001 年 8 月,作为国防科技专家受到江总书记等党和国家***的接见。 2002 年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
朱兆良
中国科学院院士。土壤农业化学家 .男,1932年8月21日生。浙江奉化人, 1932年出生于山东青岛 , 1946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化学化学系。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 曾任国际土壤学会水稻土肥力组主席、江苏省土壤学会理事长等职。现任全国政协常委、江苏省政协副主席、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江苏省主委,中国土壤学会理事长、南京土壤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朱兆良院士先后主编出版学术专著3部,发表论文百余篇。主持和参与的研究工作先后获得了国家、中科院和江苏省的10项成果奖。1988年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并荣获1993年度陈嘉庚奖农业科学奖。
计亮年
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鄞县人,生于 1934 年 4 月 20 日, 1956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化学系。 1975 年 9 月至今在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任副教授、教授、化学院院长、生物无机化学室主任。 曾任中国化学会理事, 现任无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化学会理事长和广东省科协常委, 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教授、化学院院长、研究室主任。完成国家基金和省部级基金 16项,他先后获得了国家和省部级以上的科技成果奖 8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4项。 主编著作 3 部,发明专利 4 项,发表主要论文 318 篇,论文被引用 690 篇次。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奖一等奖 2 项、二等奖 5 项。计教授主讲过无机化学等十门课程 ; 1992 年出版《生物无机化学导论》一书,获 1995 年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二等奖( 2001 年再版);在培养研究生方面, 1997 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1992 年至今计教授在国际会议作邀请报告 15 次, 2001 年国家科协授予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你可能说的是50年代初山东大学历史系的“八马同槽” 吧。
这8位历史教授:杨向奎、赵俪生、陈同燮、黄云眉、郑鹤声、童书业、张维华、王仲荦。其中,赵俪生、陈同燮、黄云眉、张维华、郑鹤声是1950年后,进入山东大学的。现在,8位著名教授,历史学家都已经逝世。
“八马同槽”,是山大历史系在青岛的一个鼎盛时期,但仅仅局限于50年代初期,50年代中期开始,各种运动搅乱了山东大学。
杨向奎,是青岛解放后,新成立的21人校务委员会成员之一,8人中,就他1人进入委员会。1950年3月,山大决定:文学系和历史系合并组成文史系,杨任系主任。文史系里分为文、史两个组。1951年3月,杨正式就任山东大学文学院历史系主任。1952年6月,任文学院院长兼历史系主任。1956年6月调北京工作,离开青岛。后任中国科学院历史所明清史研究室主任、清史研究室主任,是位历史学的大家,一代宗师。
杨向奎在青岛时,曾任著名刊物《文史哲》的主编。这本刊物1951年5月1日在青岛创刊,创刊当年的夏天,陈毅在上海的一次会议上说:“山东大学创办《文史哲》是开风气之先,继续办下去,一定可以引起全国各大学的重视。”1954年,刊物受到领袖的青睐。
当年在《文史哲》上开展了《红楼梦》研究的讨论。
杨向奎对《红楼梦》下了工夫,特别是对宁、荣二府的来源,对丰润和辽东两个曹氏族谱和宗谱的研究,有很大成果。这可能和杨向奎是丰润人有关。
1954年,《文史哲》发表李希凡、蓝翎关于《红楼梦》的文章,领袖发表了他的那篇文章,引发了全国文艺界的一些大事。
对于《文史哲》的创刊,不知道为什么,《青岛市志.大事记》中,没有记载。
那本1954年在青岛编辑出版的《文史哲》,青岛文史界是否有研究文章呢?
这8名教授中,我最感兴趣的是赵俪生,这位“信仰马克思的自由主义者”。他有跌宕传奇的一生。
赵教授山东人,原名赵甡,取自《诗.大雅》“甡甡之鹿”。在原籍景德镇小学毕业后,上世纪20年代随母亲到青岛,生活困难,住在西镇贫民院。在多人的帮助下,到铁路中学上了6年学。1932年就在《胶济日报》发表过作品。我不清楚20至40年代西镇的贫民院中,是否还出过其他的教授,或者是其他的什么“家”。
他的自传中有“一二.九的五次游行,我全参加了,而且掌过门旗;我参加了‘左翼作家联盟’和‘民族解放先锋队’,还当过清华文学会的主席”等等。
我是从他的自传,才记住“12.9运动”共游行5次。
也就在“12.9运动”中,蒋南翔动员他参加组织,他考虑一番,表示想当信仰马克思主义的自由主义者。原话好象是“做一个马尔托夫式的孟什维克”。
他1950年回到青岛,到山大任教。
1955年华岗出了问题,又赶上肃反还没结束,赵俪生被揪了出来,批斗一番。好在问题得到改正,夏征农来青岛,到山大宣布给他平反。但57年的“反右”中,他又倒霉了。
夏征农现在健在,104岁。和赵俪生都曾经是“左联”成员。前几年北京一位朋友告诉我,他是青岛某人的爷爷,不知道真假。这是位老资格,可能是现在唯一健在的“五四运动”参加者,仅有的两位健在的“南昌起义”参加者(另一位肖克)。他和山东及青岛的许多事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956年6月,杨向奎调动工作离开青岛,由黄云眉接任山大历史系主任。
他是一位靠自学成才的学者、教授。
童书业是学究式的教授,和黄云眉一样,都是浙江人。青岛解放后的1949年下半年,经杨向奎介绍,他从上海来到青岛。他的记忆力惊人,过目不忘。在青岛,一次华岗作报告,讨论时对华岗讲话中的细节发生争论,于是请童教授评判,他把报告背了出来。当时医学院的人没去听报告,由童书业去传达。他不仅完整的复述一遍,就是华岗讲话时咳嗽的地方,他也咳一声。
这位老教授在青岛时,多次挨整。
赵俪生曾回忆童书业,大概意思:1948年时,童参加过顾祝同的一次会议,国军的人员说,打***,一夜可以消灭千把。童回来后曾向一些人说过。经过多人传播,成为童书业一夜打死过上千***员。他的档案里就有这样的揭发材料。所以,50年代中期,他成为山大历史系三大“反革命”之一。
还有一段:60年代初台湾当局要反攻大陆,叫运动整怕了的童知道后非常紧张。他找到党支部书记说,国民党来了肯定要我带领他们抓***员,我不敢不带他们去。现在我就跟你约定好,到时候我就使劲咳嗽,听到咳嗽声,你马上躲起来。
文革中,童教授的一大罪状,和台湾当局反攻大陆联系上了。
以上对童书业的描述,是否有演绎的成分?我就不清楚了。
张维华,山东人,是个有气节,敢说实话的教授,1952年到青岛。
50年代中期,他也是山大历史系的三大“反革命”之一,而且位于3人之首。
先发到此,有时间再继续发。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