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新年习俗

小肉包9个月前 (05-15)阅读数 7#祝福语
文章标签桃符新年

春节是我国民间传统的重大节日,它是一年四季中的第一个节日也是一年中最快乐的节日,在新年里我们

包饺子,

打雪仗,

吃火锅,

放鞭炮,

剪窗花

逛庙会

贴春联

串亲戚

扭秧歌

挂灯笼玩的开心,笑的开心,在上海就另有一番情景啦!不信你看看,上海春节新年习俗

腊月开始办年货:

据中国传统,踏入腊月即农历十二月,已适宜办年货,除了买腊味、糖果外,生果亦少不了,其中苹果大吉代表平安大吉,橘子代表团圆,所以买多一些也无妨。

年廿四谢灶:

相传年廿四是诸神返回天庭述职的一天,其中灶君更是掌管人间衣食的神明,所以人们都兴起谢灶的礼仪,谢灶的供品包括生果、烧肉及一些斋菜,而汤丸及麦芽糖更是必备的,据说这些甜品能封住灶君的嘴,免他上到天庭向玉帝乱告状。祭祀仪式方面,在灶头放齐供品后,便焚香敬拜,心中祈求来年衣食丰足及身体健康,之后烧衣及撒酒,最好将一些汤丸放在炉灶上,或将麦芽糖涂放在灶君碑的金漆字上,效果会更佳。

年廿八洗邋遢:

年廿八是清理家居的好时机,中国传统来说,这天一家人都要帮手大扫除,冒求将往年的霉气及不如意通通扫走,而自身亦要洁净,包括洗头、冲凉及理发等,据闻这样做年便可以消灾去病。

择好时辰贴挥春:

每年都有一个流年贴挥春的好时辰,可以查阅通胜而知,而贴挥春亦有一些宜忌要注意,一般人都喜欢将一个福字倒转贴在门口,表示「福到临门」。而贴挥春不要贴四张,因四字谐音不吉,最好贴够八张,代表由头「发」到尾。

此外,亦要留意挥春的字眼,是否与家人的生肖相冲,例如「龙马精神」的「龙」与属狗者相冲,「马」亦与属鼠的人相冲,如家中有人属这些生肖,最好不要贴这张。

年三十晚要送年:

年三十晚是一年的最后一日,这天具有感恩和团圆的意义。当日下午要开始送年的仪式,要开好祭桌,摆好五牲及各种年粿以供奉诸神,之后便是拜祖先,以感谢祖先及各位神明一年来的照顾,而且祈求来年继续平安大吉。

到了晚上,一家人聚首一堂吃其团年饭,年夜饭都有鸡、有鱼、有菜,吃得丰富是年夜饭的特色,特别是吃菜时,要由头吃到尾,代表长长久久,吃鱼则要故意吃剩一些,代表年年有余,吃过年夜饭之后,便是长辈派发压岁钱的时候,根据古时的民间习俗,利是里会装著用红线穿好的一百个铜钱,具有长命百岁的意思,而现在就用货币代替,不过利是钱一定是偶数,以求大吉大利,除夕夜许多人都不会睡觉,守岁到天光,根据传统习俗认为,守岁是为了祈求双亲长寿。到子夜十二点正,就开始烧炮竹,庆祝新一年来临。

正月初一宜祭祖:

年初一祭祖是很重要的习俗。在祖先神位上放一些红枣、糖冬瓜、花生糖及生果等,跟著一家人烧香诚心祭拜及烧衣。祭祖完毕后,就开始拜年的活动,晚辈向长辈或亲友间互相拜年,拱手互相恭贺,如有亲友到访拜年,就要笑面迎人,说些吉利的说话,年初一切忌发脾气或口黑面黑。

此外,年初一亦不可扫地或倒垃圾,相传这样会送走财气,一些不吉利的话亦不能说,否则这年会不好运,亦尽量不要打烂碗碟或盆具,如真的不小心打烂了,就说些好意头的话,例如「碎碎(岁岁)平安」或「落地开花,富贵荣华」等。

初二妇女返娘家拜年:

年初二是出嫁女儿回娘家的时侯,为甚麼初一不可返,而要初二返,皆因相传年初一回娘家,会令娘家变得穷,所以大家就要年初二才返了。此外,返娘家拜年亦不能空手,必须准备一些贺礼,如糖果或生果等。

年初三赤口:

各人留在家中,不出外团拜,恐防招口舌是非。

年初四接财神:

话说年廿四送神返天庭,年初四则是诸神由天界重临人间之时,所谓「送神早,接神迟」,所以送神要一大清早就开始,而接神则在初四下午才接也未迟。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齐备,并要焚香点烛烧金衣,金衣方面,「神马」、「甲马」及「天兵」等都不可少,以欢迎诸神重临人间。

年初五启市日:

年初五俗称「初五隔开」。这时可将供奉神位的供品收起。做生意的人可以拜神开铺,大派开工利事给员工,以求大家工作顺利,而一些过年的禁忌,如洗头、倒垃圾及扫地等都可以解封,过回平时一样的日子了。

中国传统节日春节习俗

族的文化心理。这种心理,在我们民俗文化的底蕴深处,可以说是根深蒂固,流传甚广,仿佛是每个人身上难以磨灭的烙印。这种团圆习俗在内外中国人的头都以扎下了深得根脉。

除夕夜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迎新,消灾泣福为中心。

除夕是一年中最使人留恋的一晚。除夕之夜,最为热闹喧嚣,天一抹黑,孩子们或者半大小伙子,早已拿着香火,东一声,西一响的放起了鞭炮,胆大的方大炮仗,年幼的一只手捂着耳朵,远远的探着身子点,其他小孩两手捂着耳朵,紧张而又焦急的等待着……此情此景,即使人到白头也都还能记得

除夕的主要活动有三项:吃团圆饭,祭祀,守岁。

年夜饭(团年饭)

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极为重要。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在古代的中国,一些监狱官员甚至放囚犯回家于见人团员过年,由此可见,“团年饭”对古代中国人是何等的重要。

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顿,长面等。而且各有讲究。

新年习俗

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很像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滚来”之意。有的包饺子时,还把几门沸腾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到了,就能多挣钱。吃饺子的习俗。是从汉朝传下来的。相传,医生张仲景在寒冬腊月,看到穷人的被冻烂了,便制作了一种“祛寒娇耳汤”给穷人治冻伤。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去寒温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样子的“娇耳”,下锅煮熟,分给穷人吃,人们吃后觉得浑身变暖,两耳发热。以后,人们仿效着做,一直流传到今天。

新年吃馄沌,是取其开初之意。传说世界生成以前是很浑沌的状态,盘古开天辟地,才有了宇宙四方。

长面,也叫长寿面,是预祝寿长白年。

守岁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年三十守岁,俗名叫“熬年”。为什么称作熬年呢?民间世世代代流传着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相传,在远古的洪荒时代,有一种凶恶的怪兽,人们叫它“年”。每到大年三十的晚上,年兽就要从海里爬出来伤害人畜,毁坏田园,降灾于辛苦了一年的人们。人们为了躲避年兽,腊月三十的晚上,天不黑就早早关紧大门,不敢睡觉,坐等到天亮,为了消磨时光,也为壮胆,他们就喝酒。等年初一早晨年兽不再出来,才敢出门。人们见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贺道喜,庆幸没被年兽吃掉,这样过了好多年,没出什么事情,人们对年兽放松了警惕。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兽突然窜到江南的一个村子,以村子人几乎被年兽吃光了,只有一件挂红布帘,穿红衣的新婚小两口平安无事。还有几个童稚,在院子里点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红,竹子燃烧后“啪啪”的爆响,年兽转到此处,看见火光吓的掉头逃窜,此后,人们知道,年兽怕红、怕光、怕声响,每至年末岁首,家家户户就贴红纸、穿红袍、挂红灯、敲锣打鼓、燃放袍竹。这样年兽就不敢再来了。这也是所谓爆竹的由来

新年赠橘

在我国的广东地区流行着新春佳节互赠橘子的风俗,这个风俗是与中华民族的文化紧密相连的。在民间,人们习惯上把橘字写成桔字,而桔字和吉字又很相近,新春时节民间用橘子互相馈赠以求吉利,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大吉大利,小小的橘子也就成了人们的护身符。

贴春联

春联,起源于桃符。“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 五代时,西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写联语。据《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幢幢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 明代,桃符才改称“春联”。明代陈云瞻《簪云楼杂话》中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幅帝微行时出现。”朱元璋不仅亲自微服出城,观赏笑乐,他还亲自题春联。他经过一户人家,见门上不曾贴春联,便去询问,知道这是一家阉猪的,还未请人代写。朱元璋就特地为那阉猪人写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联意贴切、幽默。经明太祖这一提倡,此后春联便沿习成为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新年来了!”“新年来了!”。新年娃娃来到了人间,为人们献上最衷心的祝福。让人们在新的一年里更加快乐!过上一年更比一年好的日子!

看,那蔚蓝蔚蓝的天空一下子变成火红火红的了,红彤彤的弥漫着喜气洋洋的味道,人们看着真是乐呵啊!那沥青小道在这个时候也仿佛变成了一条华丽的地毯,地毯的两旁开着鲜花,走在上面真有种置身仙境的感觉,世界一下子变成了个天堂!人们也纷纷在门前挂上了大红灯笼,一排排整整齐齐,红红火火,美丽极了!

听,远处传来了“新年歌”,人们听着好象陶醉了似的,不是陶醉在这歌声里,而是陶醉在了这人间仙境里啊!火红的天空,五彩的大地,喜气的灯笼,悦耳的“新年歌”,真是一派好风景啊!

人们穿上了自己的新衣服,脸上洋溢着愉快的笑容。他们走家串户,互相祝福,好不喜庆。

然而,在这欢庆的日子里,每个人都是这样的无忧无虑吗?新年娃娃看到,许多在灾患中幸存下来的可怜的人们,并不像其他人一样有吃有喝,还有新衣服,他们仍旧生活在饥寒交迫之中。新年娃娃掉下了一滴真情的泪,这泪滴飘洒到了那些贫穷的灾患地区,转眼,灾民们也过上了美好的生活,他们的脸上不再有忧愁和痛苦,取而代之的是幸福和安逸。新年娃娃露出了可爱的笑容,悄悄离开了。

新年娃娃为新年送上了一份宝贵的礼物,不仅是美好的祝福,还有灾民们美好的生活。它走了,但它的祝福永远留在了人们心中。“给,永远比拿快乐。”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伸出自己友爱的双手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那么世界一定会处处都充满欢笑,幸福与光明!

01

春节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此节乃一岁之首。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春节,是我国各族人民的传统节日。100多年前,民间艺人“百本张”曾在他的曲本中这样写道:“正月里家家贺新年,元宵佳节把灯观,月正圆,花盒子处处瞅,炮竹阵阵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游串。”这是历史上关于岁首春节的生动写照。 相传尧舜时期,我国就有了这个节日。殷商甲骨文的卜辞中,亦有关于春节的记载,有庆祝岁首春节的风俗。但当时的历法,是靠“观象授时”,是否准确,尚难确定。到了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我国人民创造了“太初历”,明确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岁首。从这时起,农历新年的习俗就流传了2000多年。直到新中国成立,改用公元以后,这个节日就改为春节。

02

元宵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篡权,吕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陈平等人在吕后死后,平除吕后势力,拥立刘恒为汉文帝。因为平息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汉文帝都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并把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在“太初历”中就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