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张謇的故事

泡在奶味里9个月前 (05-18)阅读数 7#大学排名
文章标签故事

张謇 张謇(1853年5月25日——1926年7月17日),江苏南通人,字季直,号啬庵,出生于当时江苏省海门直隶厅常乐镇,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主张“实业救国”,他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为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被称为“状元实业家”。毛泽东同志在谈到中国民族工业时曾说:“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创办了[大生纱厂]发展了民族工业

张謇的故事

张謇兄弟五人,他排行第四,故海门民间称他为“四先生”。张家世代务农,到张謇父亲时,已置田二十余亩,并兼营糖坊。清咸丰六年(1856年)张謇4岁时,由父开始教识《千字文》。5岁时因背诵《千字文》无讹,父令随伯、仲、叔三兄入邻塾,从海门邱大璋先生读书。12岁时,謇父自辟家塾,延请西亭宋效祁先生授读其三子。14岁时,因效祁先生病故,父命謇负笈往西亭,从效祁先生的从子宋琳先生读书,膳宿其家。15岁起,间亦从效祁子、江南乡试举人宋琛先生问业。同治七年(1868年)16岁时,由于祖上是三代没有功名的冷籍,为了走上科举正道,经宋琛安排,謇冒用如皋县人张铨儿子张育才的名义报名注籍,经县、州、院三试胜出,得隶名如皋县学为生员。同治八年(1869年)张謇考中秀才。其后如皋张氏贪得无厌、索酬无已,后竟控诉于如皋官府,意在借官勒索,于是“冒籍案”发。自此连年缠讼,使张謇吃足了苦头,家道也转入困顿。幸赖通州知州孙云锦、江苏学政彭久余怜士惜才、曲为援护,屡费周折,才得以销如皋控案。

同治十三年(1874),张謇前往南京投奔原通州知州孙云锦。光绪二年(1876年)夏,应淮军“庆字营”统领吴长庆邀请,前往浦口入其庆军幕任文书,后袁世凯也投奔而来,两人构成吴长庆的文武两大幕僚,参与了庆军机要、重要决策和军事行动。光绪六年(1880)春,吴长庆升授浙江提督,奉命入京陛见,张謇随同前往。同年冬,吴长庆奉命帮办山东防务,张謇随庆军移驻登州黄县。

光绪八年(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兵变”,日本乘机派遣军舰进抵仁川,吴长庆奉命督师支援朝鲜平定叛乱,以阻止日本借机发动侵略战争。张謇随庆军从海上奔赴汉城,为吴长庆起草《条陈朝鲜事宜疏》,并撰写《壬午事略》、《善后六策》等政论文章,主张反抗侵略,对外持强硬政策,由此受到南派“清流”首领潘祖荫、翁同龢等的赏识。光绪十年(1884年)吴长庆奉调回国,驻防金州,袁世凯则留朝鲜接统“庆字营”。不久吴长庆病故,张謇离开庆军回归故里,继续攻读应试。

张謇从16岁录取生员起,中经18岁、21岁、23岁、24岁、27岁前后5次赴江宁府应江南乡试(俗称南闱)均未中试。直至光绪十一年(1885年)33岁,因孙云锦官江宁府尹,子弟依例回避,转赴顺天府乡试(俗称北闱),才取中第二名举人,俗称“南元”(南人列北榜名次最先者),声名渐著,成为“清流”着重延揽的对象,但此后张謇四次参加会试均遭失败。

从1885年起,翁同龢、潘祖荫等对张謇就有了提携之意,特别是“期许甚至”、“荐而不中”,几次误把他人卷子认作张謇而取中会元,更说明了提携心情之迫切,因而才有甲午恩科试时翁同龢的志在必得。(张謇34岁应礼部会试不中;37岁赴会试,试卷为无锡孙叔和所冒,孙中而张落;38岁应会试,场中误以陶世凤卷为张謇卷,陶中“会元”而张落第;40岁赴会试,试卷又被武进刘可毅所冒,刘中会元而张又落第。)

光绪十三年(1887年)张謇随孙云锦赴开封府任,协助治河救灾,并拟订《疏塞大纲》。光绪十四年(1888年)以后,又应聘主持赣榆选青书院、崇明瀛州书院、江宁文正书院、安庆经古书院等。

光绪二十年(1894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寿辰设恩科会试,张謇奉父命再次进京参加礼部恩科会试。二月,礼部会试,取中第六十名贡士;三月,礼部复试时中一等第十名,“初定十一,常熟师改第十”;四月二十四日殿试时翁同龢命收卷官坐候张謇交卷,然后直接送到自己手里,匆匆评阅后,竭力加以拔擢。翁同龢不但做了其他阅卷大臣的工作,把张謇的卷子定为第一,还在光绪帝引见时,特地介绍说: “张謇,江南名士,且孝子也。”,张謇得中一甲一名状元,循例授六品翰林院修撰。

不久,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民族危机促使帝后两党矛盾有所激化。以翁同龢为首的“清流”拥戴光绪帝,好发主战议论,其主要抨击目标为畏日如虎的李鸿章,实际上都是借以冲击主和的后党,企图为虚有“亲政”其名的皇帝争取若干实权。名噪一时的新科状元张謇,由于历史渊源和政见相近,很快就成为“清流”的佼佼者,是“翁门”弟子中的决策人物。然而正在主战、主和两派斗争激烈之际,张謇因父丧循例回籍守制。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初,署理两江总督张之洞奏派张謇举办通海团练,以防御日本海军随时可能对长江下游的侵犯,由于清政府在中日战争中落败并签订了《马关条约》,通海团练半途而废。同年底,加入康有为组织的上海强学会。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初,张之洞奏派张謇、陆润庠、丁立瀛分别在通州、苏州、镇江设立商务局,张謇与陆润庠分别在南通和苏州创办了大生纱厂与苏纶纱厂。

大生纱厂最初确定是商办,张謇试图通过官招商办、官商合办来集股筹款,但收效甚微,筹集资金十分有限。张謇无可奈何,只得向官府寻求援助,1896年11月,张謇通过曾任两江总督兼南洋商务大臣的刘坤一,将光绪十九年(1893)张之洞搞“洋务”时用官款向美国买来办湖北织造局搁置在上海的一批已经锈蚀的官机40800锭,作价50万两入股,作为官股,恰在此时,以官督商办及官商合办形式垄断洋务企业的盛宣怀也正要买机器,便把这批机器与张謇对分,各得20400锭,作价25万两官股,另集25万两商股。官股不计盈亏,只按年取官利,因而变成“绅领商办”性质。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大生纱厂正式在通州城西的唐家闸陶朱坝破土动工,次年大生纱厂建成投产。经过数年的惨淡经营,大生纱厂逐渐壮大,到光绪三十年(1904年),该厂增加资本63万两,纱锭2万余枚。光绪三十三年(1907)又在崇明久隆镇(今属启东县)创办大生二厂,资本100万两,纱锭2.6万枚。到宣统三年(1911年)为止,大生一、二两厂已经共获净利约370余万两。1901年起在两江总督刘坤一的支持下,在吕泗、海门交界处围垦沿海荒滩,建成了纱厂的原棉基地--拥有10 多万亩耕地的通海垦牧公司。随着资本的不断积累,张謇又在唐闸创办了广生油厂,复新面粉厂,资生冶厂等,逐渐形成唐闸镇工业区,同时,为了便于器材,机器和货物的运输,在唐闸西面沿江兴建了港口——天生港,以后,天生港又兴建了发电厂,在城镇之间,镇镇之间开通了公路,使天生港逐步成为当时南通的主要长江港口。19世纪末近代经纺工业的出现,使南通的城市功能由交换为主转为生产为主,南通成为我国早期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基地之一。

发展民族工业需要科学技术,这又促使张謇去努力兴办学堂,并首先致力于师范教育。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二月,张謇应两江总督刘坤一电邀赴江宁讨论兴学之事,刘坤一赞成,而藩司吴、巡道徐、盐道胡阻挠。张謇叹息不已,乃与罗叔韫、汤寿潜等同人筹划在通州自立师范,计以张謇从任办通州纱厂五年以来应得未支的公费连本带息2万元,另加劝集资助可成。同年7月9日通州师范择定南通城东南千佛寺为校址开工建设,翌年正式开学,这是我国第一所师范学校,它的建设标志着中国师范教育专设机关的开端。

1905年,张謇与马相伯在吴淞创办了复旦公学,这就是复旦大学的前身。1907年创办了农业学校和女子师范学校,1909年倡建通海五属公立中学(即今南通中学)。1912年创办了医学专门学校和纺织专门学校、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河海大学前身),并陆续兴办一批小学和中学。1909年,张謇创办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船政科,因地处吴淞,曾一度称“吴淞商船专科学校”。解放后,学校改组为上海航务学院。1953年,上海航务学院、东北航海学院、福建航海专科学校合并成立大连海运学院,也就是今天的大连海事大学。 1912年,张謇在老西门创办江苏省立水产学校,1913年全校迁往吴淞,故称’ 吴淞水产专科学校”, 今天上海海洋大学的前身。 1917年,张謇支持下,同济医工学堂(同济大学的前身)在吴淞复校。 1921年,上海商科大学在上海成立。上海商科大学前身是南京师范高等学校,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扩展为国立东南大学,张謇是国立东南大学主要创建人之一。为了给各项企业提供技术力量,张謇非常重视职业教育,师范学校的测绘、蚕桑等科发展成为十几所职业学校,其中以纺织、农业、医学三校成绩显著,以后各自扩充为专科学校,1924年合并为南通大学。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他在通州建立了国内第一所博物馆——南通博物苑。1915年建立了军山气象台。此外还陆续创办了图书馆、盲哑学校等。

1911年任中央教育会长,江苏议会临时议会长,江苏两淮盐总理。1912年南京政府成立,任实业总长,1912年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兼全国水利总长。后因目睹列强入侵,国事日非,毅然弃官,全力投入实业教育救国之路。

1918年10月23日与熊希龄、蔡元培等人发起组织了“和平期成会”。

张謇乃科甲出身,状元及第,书法自有根底,楷、隶、行、草兼擅,沉稳深秀,传世以行楷为多,隶书绝少见,然此副一则为隶,另则长言龙门,笔法瘦硬,纵横飞动,妙得《礼器碑》,《石门颂》精髓,偶参篆书体势,古雅清新,更是绝品中之精品。

和张謇先生对联-南通任苯生.

1922年夏,我从骑岸镇高等小学考入南通师范,学校不收学、杂费,并免费供给食宿,吸引了八方贫寒学子.求学期间,常聆听张謇先生演讲, 先生谆谆教诲,终身受益.

在一个星期六的午后,我们几个同学,正在朝东风琴室后壁外的一棵树上装矿石收音机天线, 一个同学忽然看到张四先生正缓步跨上木桥,朝学校方向走来,立刻兴奋地告诉我们.四先生住在濠南别业,与博物苑有边门相通,与学校隔河相望;两岸坝肚子上架有木桥,桥栏上有“路不拾遗”四个大字;河里插有蟹簖; 闲暇时,先生常独自从河西头踱过桥来.

我们顾不得装天线,立即跑回学,一路奔走相告,欢腾雀跃;师范主持于敬之急忙领着大家,打开常年落锁的学校后门,出来恭请四先生进校,迎至寿松堂.

先生结合自身坎坷历程,鼓励在场同学勤学苦读,争当栋梁之材,将来为国效力,为民服务,造福一方.

接着,我们随先生出寿松堂,来到校园,在一棵古银杏树旁,有一株灵霄,附树而上,直攀树稍;先生心情甚佳,驻足观之.随后,大家跟着赏景,边走边聊,信步来到荷花池旁,大家兴致盎然;先生一时兴起,收住脚步,要与我们对联,大家热情高涨,围拢过来;先生说出上联:“黄花菜,菜花黄,一花一酌”;( “菜花黄”-酒名).只有不多几位同学应了下联;还记得我应的下联是:”“鸡冠花,花冠鸡,边啄边哗”.先生笑着又出一上联:“梅兰芳演木兰从军,戏是女扮男,实是男扮女”. 大家搜肠刮肚,无人能对.先生勉励我们:博学精思,互相探讨,自会开窍.

先生教导,铭记心中.后来读了蔡东藩明史演义,有所感悟,试作下联,以对四先生上联:

“梅兰芳演木兰从军,戏是女扮男,实是男扮女”.

“朱元璋灭大元建明,祖从僧为帝,孙从帝为僧”.

谨以此联,纪念恩师!

作者:江苏南通任苯生.

誊稿:通州余西镇古梅山庄任侠家.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他在通州建立了国内第一所博物馆——南通博物苑。1915年建立了军山气象台。此外还陆续创办了图书馆、盲哑学校等橱窗

在南通创办了大生纱厂/在唐闸创办了广生油厂

。通州师范择定南通城东南千佛寺为校址开工建设,翌年正式开学,这是我国第一所师范学校,它的建设标志着中国师范教育专设机关的开端。1909年倡建通海五属公立中学(即今南通中学)。1912年创办了医学专门学校和纺织专门学校、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河海大学前身),并陆续兴办一批小学和中学。

张謇教育理论

张謇于清咸丰三年(1853)出生于海门长乐镇,他的父亲经过半辈子的辛勤,靠着江海人的倔劲,才挣得免受饥寒的家道。他期待自己的儿子通过科举道路,求得一纸功名,改变自家的社会地位。张謇在父亲的影响下,七岁时对出“人骑白马门前过,我踏金鳌海上来”的名联,对未来科举成名是那样踌躇满志,然而当他真的“独占鳌头”,中了状元的时候,已时隔30年了,在自编《年谱》中,光绪十八年有自同治七年(1868)入学后的考试情况的自我统计:

计余乡试六度,会试四度,凡九十日;县州考、岁科试、优行、考到、录科等试十余度,凡三十日;综凡四月,不可不谓久。年又四十矣,父母必怜之,其不可已乎?

此时的心情充满了悲怆。科举生涯中,他尤其痛心的是初考秀才时,因属冷籍(一家三世中未有人入学者称冷籍)子弟,不得不冒籍化名应试,由此备受刁难勒索,甚至被扣在如皋县学,最后走投无路,只好自行检举,要求处分,所幸当事官员爱才,才未受处罚,然而已为此欠债千金,债还了十年还未还清。所幸的是他对科举没有由执迷而成书呆,在应试的岁月中,张謇先后参与水利、教育、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实际工作,加深了对国情的了解,对清廷的腐败,国势的颓危有切肤之痛。光绪二十年(1893)当张謇得到“状元及第”捷报时,想到自己的亲人和老师,又“痛感国事”,不觉大哭一场,旧的科举制度给他的痛苦总算有一次痛快的宣泄。这之后他拒绝走惯常的仕宦之路,投身到实际的强国富民的事业中去,其中开拓并发展新教育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张謇首次在中国明确提出了教育和经济之间相辅相承的关系:“父教育,母实业”,从强国出发,要发展实业,培养有一定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的人材,离不开教育,故教育为父;而兴办教育,需要办实业所得之经济收益来支持,故实业为母。后来张謇又有如下综合的阐述:“以为举事必先启民智,启民智必由教育,而教育非空言所能达,乃先实业。实业教育相资有成,乃及慈善,乃及公益。”(《谢参观南通者之启事》)他又给各类教育的地位予

以确认:“欲雪其耻而不讲求学问,则无资;欲求学问而不求普及国民之教育,则无与;故立学校须从小学始,尤须从师范始。”(《师范学校开校演说》)后来他又有补充:“师范启其塞,小学导其源,中学正其流,专门别其派,大学会其归。”系统地对教育的内外关系定位,是张謇对中国教育理论建设的一大贡献。

张謇作为(一)

张謇不仅在教育理论上有所建树,而且和范当世、沙元炳、孙宝书等一批人一起付诸实施。光绪二十一年(1894),张謇等人创办了通州大生纱厂,获得利润后,张謇便以取出薪给为名,加上朋友的襄助,筹金9.3万元兴建通州民立师范学校,开设四年制本科和讲习科,而后又设简易科,清朝廷颁布的师范学制第一次得到实施。同年沙元炳同张謇一起策划创办了如皋公立简易师范学堂。光绪三十二年(1906),张謇又和他的哥哥张备一起建成通州公立女子师范学校,设四年制本科,聘请范当世的遗孀姚蕴素任校长;同年,海门也创办了师范传习所。此外,南通还陆续创办了一些师范传习所和附设的简易师范班。南通教育首先是中等师范教育在全国闻名,它培养了一批小学师资,满足了兴办小学的急需,至清末已有高 等小学24所,初等小学211所,其中通州有高等小学4所,初等小学106所。孙宝书在张謇等的支持下,主持通州公立高等小学校建校工程,校舍落成后自任第一总理(校长)。随着南通实业的发展,各种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加:通州的工业以棉纺织为大宗,为增加原料棉花,需发展农业,于是通州师范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附设农科,后来发展为初中等农业学校,甲乙种农业学校和甲种农业学校,又发展为南通农科大学和南通大学——南通学院的农科。为满足通州实行自治和城市规划建设的需要,通州师范附设测绘科和土木工科,培养出中国最早的建筑师孙杞。通州师范还附设过蚕科,加上由通崇海泰总商会兴办的银行专修科等,为南通发展职业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张謇还和南通地方人士筹措,建成通海五属公立中学,宣统元年(1909)开学,次年国文专修科借公立中学开学,南通的普通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在清末也开始实施。

中华民国建立以后,通州废州,改称南通县,海门厅也改为海门县,加上如皋县,三县并列。民国元年(1912)至民国9年(1920)之间,南通的实业发展顺利,境内的经济实力增强,对教育的投入增多,教育发展加快了速度。张謇是南通实业的领袖,也是南通教育的领袖,在他的推动下,通州每年新办的初级小学平均有24所,张謇还兴办了一些在全国有领先地位的学校。民国3年(1914),邀请著名的刺绣艺术家沈寿来南通,创办南通县女红传习所,沈寿独创仿真绣,她和传习所师生的绣作远渡重洋,到美国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得到高度的评价,由沈寿口述,张謇笔录的《雪宦绣谱》不仅是传习所自编的最好教材,而且是中国第一部全面记述中国刺绣艺术的专著。民国4年(1915)创立的南通盲哑师范传习所揭开了中国自办特殊教育的序幕。次年又创建了南通县私立盲哑学校。民国8年(1919),张謇经梅兰芳介绍,聘请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到南通创办伶工学社,设立新课程,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培养新型的戏曲演员。

至民国9年(1920),南通县有农、纺、医科高等学校三所,中等学校八所,高等小学十所,国民学校318所,幼稚园四所,还有盲哑学校一所和若干社会教育机构,这在当时的中国一个中小型的城市来说,已是蔚然大观,故有全国模范县的称号。其时南通教育在全国有许多第一的桂冠,通州师范是全国第一个符合国家学制的中等师范学校,通州女子师范学校是全国第一所设本科的女子师范,南通县盲哑师范传习所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所特殊教育的学校,南通县伶工学社是全国第一所现代戏剧学校,这些第一足以使江海人自豪。

张謇作为(二)

张謇在兴办学校的同时,非常注意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早在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他所制定的《师范章程改订例言》中提出“国家思想,实业知识,武备精神三者,为教育之大纲”。光绪三十年(1904),他制定的《扶海坨家塾章程》中又写明“谋体育德育智育之本,基于蒙育。”在张謇的这种教育思想的影响下,重视体育运动和清洁卫生成为南通各个学校历久不衰的传统。国内外运动盛会上经常活跃着南通学生运动员矫健的身影,省内运动会上更是连连夺冠,让人羡慕不已。南通的学生重视道德修养,追求真理,其认识水平超过了张謇。南通的学生重视学业,刻苦攻读,知行合一,学有所成者何止弟子三千?民国初期,南通教育名闻全国,吸引了许多教育界的知名人士来访,梁启超、黄炎培、陶行知,陈鹤琴等俱造访过南通县,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成为张謇的座上客,到好几处学校发表演说。南通对外开放,这块江海尽头的弹丸之地吹来了清新之风,各种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都在南通登陆,从五段教学法到道尔顿制,大单元教学法,分组教学法,设计教学法……南通人都踊跃地作过尝试,重视教育科学研究成为南通教育的传统。

20年代以后,结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帝国主义列强又加强了对中国的侵略,经济上的侵略沉重地打击了中国新兴的民族工业,南通的实业由不景气而渐至难以维持,其主要企业大生纺织公司连年亏损,直至资不抵债,抵押给上海银行团,其原因除了国内外的种种不利因素外,其内部直接原因还有南通实业所获之利润在盐垦和教育方面的投资太多。盐垦投资收效周期长,教育投资更不会立地见金。张謇这位在江海极有威望的人,终究老了,不得不忍受着人们的非议,但他仍然坚守着自己开拓的事业,尽力地维持,所以胡适先生称他为失败的英雄。民国十五年(1926)他终于溘然长逝。他死后不久,大生董事会上,就有董事提出要修改从利润中提出十三分之一给通州师范办学的旧例,减少对办学的支持。次年国民革命军进驻南通,从清光绪末年至此约30年,南通由张謇左右大局的局面结束了。国民党掌握着南通的教育大权,只是张謇的弟子们仍然控制着南通教育的部分实权,继续实行着先师的遗教,维持着没有张謇的张謇教育。

国民党从民国十六年(1927)开始管理南通教育,教育经费由各县自筹,筹到的经费仍难满足支出,江苏省的拨款除给私立南通的高等教育和通州师范有所补贴外,只给省立的南通中学、如皋师范及其附属小学和新设的江苏省立南通小学校。由于经费的不足,南通教育的发展趋向缓慢,仅部分初级小学改为完全小学,新建的私立中学较多,其发展速度超过公立学校。统计表明,民十五年(1926)至19年(1930)间,南通县学校总数只增加九所。《民国22年度江苏省全省教育统计图表》中记载南通县、海门县、如皋县和启东县——民国十七年(1928)析崇明外沙等地建县的有关学校数综合如下:民国22年度南通有幼稚园8所,其中南通县、如皋县各4所;小学共有964-所,其中南通县355所,如皋县264所,海门县224所,启东县121所;中学共有15所,其中南通县7所,海门县6所,如皋、启东县各一所;中等师范学校共5所,其中南通县2所,如皋、海门、启东三县各1所;民众学校共173所,其中南通县48所,如皋县18所,海门县47所,启东县60所;南通县尚有盲哑学校一所。(高等学校及职业学校未有统计数)这段时间里南通教育值得记载的,有江苏省立南通小学对新教学法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研究和试行,进一步探讨儿童中心教育法,设计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自学辅导法、分组教学法,单元教学法,“教学做”教学法等,有理论上的总结,也形成一些较为完整的案例,学校创办校刊,供教师交流,积累教学经验。还有民国十八年(1930),南通县按国民政府教育部的规定,设南通县乡村师范和乡村小学,吸收了陶行知关于乡村教育的理论,仿效他办乡村师范的若干做法,对后来南通革命根据地建立新民主主义教育产生了有益的影响。

有点多 慢慢看 希望对你的回答有点帮助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