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学语文》的考试题目:结合作品分析《诗经》语言特色。
自己选摘一些吧,希望能帮到你。
《诗经》语言的特点
《诗经》之所以能够被孔子确定为语言学习的教科书,并流传至今,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诗经》是典范的先秦汉语作品,有着非常显著的语言特点。
能准确反映诗意的丰富的单音词与甲骨文时代的语言状况不同,周代的语言发展相对完善,用以表达丰富思想的语词已经基本产生,《诗经》就是典型的代表。据杨公骥先生统计,《诗经》中共使用了2949个单字,如果按字义计算,大约有3900个单音词(《中国文学》258页,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年)。这些词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周代的社会生活,从天象、动植物到饮食、服饰,以及表达思想情感的动词、形容词。因此,后来学者多以《诗经》为依据研究古代名物,有所谓的“《诗经》博物学”。对《诗经》所记载的动植物的研究比较有成就并对后来影响较大的是三国时吴人陆机,其著作《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是一部专门针对《诗经》中提到的动植物进行注解的著作。此后,对此进行研究的学者越来越多。据近人胡朴安研究,《诗经》计有草名105个、木名75个、鸟名39个、兽名67个、昆虫名29个、鱼名20个、各类器物名300多个(《诗经学》,商务印书馆1929年)。
如古代天象星宿,在周代逐渐形成一套系统,其中见于《诗经》的有“火(心)”、“箕”、“斗”、“定(室、壁)”、“昴”、“毕”、“参”、“牵牛”、“织女”等名称。此外《诗经》还有关于银河的记载:“维天有汉(毛传:汉,天河也),鉴也有光。”(《小雅·大东》)周代的农作物名称比较完备,《诗经》对此也有集中反映。如“禾、秬、秠、菽、麦、糜、芑、瓜、瓞”等见于《大雅·生民》;“瓜、瓞”等见于《大雅·绵》;见于其他诗的还有“百谷、稻、粱、黍、稷、粟、穋、稙、穉、藿、稌、来牟、苎、苴、瓠、壶、匏、果臝、葵、韭、芹、葱”等农作物名称。
为了表达人的各种动作行为的情态,《诗经》对人的动作有较为细致的描写,如表示手的不同动作,就有“流、采、芼、掇、提、握、拾、投、携、抱、抽、拔、捣”等词。
《诗经》的句首、句中、句尾还经常运用一些语气词,如“之”、“乎”、“者”、“也”、“而”、“矣”、“焉”、“哉”、“兮”、“只”、“思”、“斯”等。这些语气词的运用摹写了诗人的说话语气,加强了诗的语义表达,有的凑成音节,使诗句整齐,韵律和谐。如《大雅·生民》第三章连续使用两个“矣”字,《大雅·绵》第七章最后几句连续使用四个“矣”字,《大雅·大明》第四章句中连续使用三个“之”字,读来颇有韵味。《诗经》中使用的这些语气词,后来一直被人们写诗作文所沿用。如宋洪迈所言:“毛诗所用助语之字以为句绝者若之、乎、焉、也、者、云、矣、尔、兮、哉,至今作文者皆然。”(《容斋随笔》五集)可以说,古代文献中使用的最基本的单音词词汇在《诗经》中已经基本齐备了。
颇具特色的复音词在《诗经》的时代,汉语复音词还不是很发达,这一时期依然以单音词为主,但从《诗经》的词汇运用状况来看,复音词已占有一定的比例。据向熹《诗经词典》的统计,复音词大约有1000个。这些复音词大多是在单音词的基础上构成的,包括了汉语复音词的种种情况:合成词、单纯复音词、重言词。《诗经》中的合成词名词、动词、形容词都有,占据了复音词的相当一部分,这些词也大多被后来文献所继承。如“天子、君子、农夫、武夫、先王、先君、先人、公子、爪牙、宾客、家人、良人、淑女、美人、征伐、逃亡、反复、安息、从事、伤悲、忧伤、劳苦、光明”等等。《诗经》复音词中最为人们所称道、对后来文人创作影响较大的是读来琅琅上口、颇具韵律感的重言词以及单纯复音词。据夏传才研究统计,《诗经》三分之二的篇章使用了重言叠字,计有646次,涉及198篇(《诗经语言艺术新编》56页,语文出版社1998年)。大量使用重言叠字,以增强诗的形象性、音乐性,更好地写景状物、绘声绘色地传情达意,这是《诗经》语言艺术的突出特征。《诗经》复音词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丰富的联绵词的使用。联绵词是由两个音节构成一个词素、一般不能拆开来解释的词,这类词在声音上往往具有双声或叠韵关系,在诗句中使用一定数量的联绵词,可以增强诗的音乐性,加强诗的感染力。《诗经》中的联绵词可以分为:(1)双声类。爱而不见,搔首踯蹰(《邶风·静女》)。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周南·关雎》)。邂逅相遇,适我愿兮(《郑风·野有蔓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秦风·蒹葭》)。(2)叠韵类。绸缪束薪,三星在天(《唐风·绸缪》)。尔公尔侯,逸豫无期(《小雅·白驹》)。退食自公,委蛇委蛇(《召南·羔羊》)。子仲之子,婆娑其下(《陈风·东门之枌》)。春日载阳,有鸣仓庚(《豳风·七月》)。(3)双声兼叠韵类。优哉游哉,辗转反侧(《周南·关雎》)。伊威在室,蟏蛸在户(《豳风·东山》)。无纵诡随,以谨缱绻(《大雅·民劳》)。优游尔休矣(《大雅·卷阿》)。这一特有的《诗经》语言,对后来的诗赋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如清洪亮吉所说:
三百篇无一篇非双声叠韵。降及《楚辞》与渊、云、枚、马之作,以迄《三都》《两京》诸赋,无不尽然。唐诗人以杜子美为宗,其五、七言近体,无一非双声叠韵也。间有对句双声叠韵而出句或否者,然也不过十分之一。中唐以后,韩、李、温诸家亦然。(《北山诗话》2页,人民出版社1983年)这些重言叠字、双声叠韵联绵词再加上大量的重章叠句,使得《诗经》读来琅琅上口、韵味悠长,几千年来一直散发着语言魅力。
《大学语文》这门课,按内容分,可以分为四种题型。下面,就结合2001年上半年全国考试卷子进行一个简要分析,作为过关要领。
一。字、词、句的含义。这个题是在考卷的第二部分,有五个小题,十分。(1)敏于事而慎于言:敏于事。是出自《论语十则》,结合前后文,可以知道意思是做事快捷。(2)则是厉民以自养:厉民。是出自《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厉民是敲剥百姓之意。(3)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是以。出自柳宗元的《寓言二则》,是是代词,以是表示因果关系,合起来就是因此。(4)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大朋,而周用以兴:用以兴。出自《朋党论》,意思是凭它而兴旺。(5)要我格守的教诲:格守。它是个约定语,格是谨慎而尊重,守是遵守。解释词语,不要死记硬背,结合课文前后文为上。
二。文学常识、文体知识。这部分分数分布在单选、多选和简析里。
单选里1.的《科学的春天》中,作者论证“科学也需要创造,需要幻想”时,用了“嫦娥奔月,龙宫探宝”,《封神演义》上的许多幻想,通过科学,今天都变成了现实“作为根据,这里所用的论证方法是:
A.演绎法B.归纳法C.对比法D.类比法
这个题目就是属于文体知识,它是从个别到一般,是归纳法。
2.鲁迅文中所指《论语丝的文体——稳健、骂人及费厄叵耐》的作者是属于文学常识。这个题目给大家的提示是,不仅要掌握课文的作者、作品,还要了解重点篇目里提到的作品和作者的相关知识。文学常识与文体知识部分有11分,只要阅读仔细,加强理解,这11分不难得到。在其他题型里的情形,不再举例。
三。阅读与分析:这部分是考试的重头,大约以50分的题量。分布在单选、多选和简析里。这部分考察的是考生平时的基本功的综合应用。
在单选里5.《散文创作谈》:“鲁迅比喻过,从干荔枝的味道,是没法推想鲜荔枝的风味的。”作者借此指的是
A.要选典型材料B.要有深刻的主题C.要重视语言艺术D.要有直接生活知识。这一分的取得,就要对本课的内容相当熟悉,清楚每个分论点和相应论据间的关系。
11.《追悼志摩》中梁启超所“看透”的志摩的追求是
A.良心之安顿B.人格之确立C.灵魂之救度D.梦想的神圣境界
这个题目是考查考生的记忆力和看书的细致程度。那几个诗句的接句,固然是考记忆力,也是考鉴赏力。
在多选题里,24“我看出来:象初日那样挂在天空里是先生燃烧的心。我第一眼只看到一颗心。可是我抬起头来仔细看,先生慈祥的脸不是就在那儿?他笑得那么快乐。”中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A.排比B.对偶C.比喻。D.反诘E.层递
有不少考生遇到这种题目就有点不知所措,用手指在备选项上指来指去,其实,只需依据题意,找出找出可能的答案,和备选项对照就行了。
简析题:31.阅读下列文字,回答问题。
不仅人类的肚皮是细菌的饭店,狮虎熊象,牛羊狗鼠,燕雁鸦雀。龟蛇鱼虾,蛤蚌蜗螺,乃至于昆虫,举凡一切有脊椎和无脊椎的动物,只须有一个能吃的肚皮或食管,都是细菌的打下饭店、酒馆、包饭馆。但如此,鼻孔喉咙还是西的咖啡馆,皮肤毛管还是细菌的小食摊,而地球上的一沟一壑一瓢一勺,莫不是它们乘风纳凉饮水喝茶之所,细菌虽小,所占地盘之大,子孙之多,繁殖之速,食物之繁,无微弗致,无孔不入,诚人类不敢望其肩膊。所以这么世界的主人,生物的首席,与其让人类窃称,不如推举细菌。
1)概括这段文字的说明中心。
要得出中心,只需看这段文字用的是什么逻辑手法,是归纳法,中心就一定在结尾处“细菌虽小……生物的首席”,就是本文的中心,在回答时,可以用用你自己的语言来回答为上。
2)这段文字主要是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个举一例。
容易看出的是本文用了比喻说明法,比如将人类的肚皮比做细菌的饭馆。由于本文是归纳法,举例说明是少不了的,举狮虎熊象等就是举例法。
3)这段文字的作者是谁?写出文中运用的三种修辞手法。
前问是个文学常识。后问应该感谢出题人手下留情,给大家做了提示,是三种。A.有比喻,将人的肚皮比做细菌的饭馆。B.拟人:将细菌比拟为饭店的食客C.排比:从“细菌虽小”下面的文字就是排比。
32.阅读夏历文字,回答问题。
每年——特别是水灾、旱灾的时候,这些在日本厂哩门路的带工,就亲身或者是派人到他们家乡或是附近区域,用他们多年练熟的,可以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的嘴巴,去游说那些无力“饲养”可又不忍心让他的儿女饿死的同乡。
1)这段文字窗子夏衍的《包身工》。这里所描写的是什么现象?
结合前后文,可以看出,这里讲的是带工如何欺骗乡人把自的儿女送给他们成为包身工。
2)作者为什么用“可以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的嘴巴:来描写带工?
结合前后文可以看出,带工的话和实际的情景是有天渊之别的,如同稻草与金条的差距一样,这样写,可以更好地揭露大工的骗子嘴脸。
3)如何理解“饲养”一词?为什么打引号?
作者把应该用在牲口身上的词汇用在人身上,是表示他们的生活如同牲口一样,加引号是因为他们毕竟不是真的牲口。
33.阅读下列文字,回答问题。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求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要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而居安思危,奢以俭,斯亦伐本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1)这段话什么了什么道理?
这是《谏太宗十思书》的一段,文章是专门论述治国之道的,因此,“思国只安者,必积其德义”就是本段文字套说明的道理。
2)举例说明这段话使用的论证方法。
本文将木、流与国家进行类比,找出,治国与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因而是类比法。
作文:劳动模范、铁人王进喜说过,油井没有压力不出油,人没有压力不好工作。根据以上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600字,不多于800字。
很多考生拿到材料后的第一反应就是写“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的立意。诚然也对,但是容易陷于千篇一律。须知,评分标准之一就有见解深刻一条。泛泛而谈,分数不可能高的。
我主张,舍弃这个立意,采用有独到之处的礼仪。如何立意,我下面做个引玉的示范吧。
1.结合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原理,把压力分为内压和外压,分别论述他们的作用和关系。
2.运用质量度关系原理,说明压力应该有,但是要有个度,不然,油井要井喷,人也要崩溃。
3.运用自觉性与自发性的关系原理,说明高尚的人是不需要太多外压的,说明内压的重要性超过外压。
4.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结合矛盾特殊性与普遍性原理,联系你的工作、学习、社会等来进行立意。
……
如何这样多视角、多角度、多方位地挖掘作文的立意,所写出的作文就湖会千篇一律,千人同面啦!就会如同春天的花园,各有各的艳丽,各有各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