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 医学
急性肾小球肾炎(acute glomerulonephritis)通常指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acute poststreptococcal glomerulonephritisAPSGN),是由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所引起的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而致的弥漫性肾小球毛细血管内渗出性增生性炎症病变。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典型表现为水肿尿少、高血压预后良好,大多数完全恢复,少数(1%~2%)可迁延不愈而转为慢性。
1、 病因编辑本段 (一)发病原因能引起急性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的病原有:
1.β溶血性链球菌A组
2.非链球菌(包括其他的葡萄球菌链球菌革兰阴性杆菌等)病毒(流感病毒柯萨奇病毒B4EB病毒)肺炎支原体及原虫等在A组β溶血性链球菌中由呼吸道感染所致肾炎的菌株以12型为主少数为13462549型引起肾炎的侵袭率约5%由皮肤感染引起的肾炎则以49型为主少数为25557和60型侵袭率可达25%
(二)发病机制
1.发病机制 肾小球疾病的发生机制十分复杂有多种因素参与免疫机制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免疫发病机制的研究不仅有其理论价值还可指导疾病防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细菌感染多是通过抗原-抗体复合物在肾小球沉积后激活补体诱发炎症反应而发病而病毒支原体等则是直接侵袭肾组织而致肾炎关于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导致肾炎的机制一般认为机体对链球菌的某些抗原成分(如胞壁的M蛋白或胞质中某些抗原成分)产生抗体形成循环免疫复合物随血流抵达肾脏并沉积于肾小球基膜进而激活补体,造成肾小球局部免疫病理操作而致病但近年还提出了其他机制有人认为链球菌中的某些阳离子抗原先植入于肾小球基膜通过原位复合物方式致病:致肾炎链球菌株通过分泌神经氨酸酶改变了机体正常的IgG从而使其具有了抗原性导致抗体产生沉积在肾脏而发病还有人认为链球菌抗原与肾小球基膜糖蛋白具有交叉抗原性此少数病例属肾抗体型肾炎沉积在肾脏的链球菌抗原一直不甚清楚原以为是其细胞壁抗原(M蛋白)但在肾小球内未发现M蛋白沉积后发现在患者的肾小球内沉积有内链球菌素(endosfrcptosin)肾炎菌株协同蛋白和前吸收抗原(preadsorbing antigen)等链球菌成分但是否APSGN是由上述抗原所诱发的免疫机制致病尚未完全肯定
2.病理改变 APSGN的早期肾活检主要为弥漫性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光镜下可见肾小球肿大内皮细胞及系膜细胞增生(称为毛细血管内增生)中性多形核白细胞和单核细胞在肾小球内浸润使毛细血管壁狭窄乃至闭塞但毛细血管壁通常无坏死沿毛细血管壁基膜外侧偶有不连续的蛋白质性沉积物(驼峰)即沉积的免疫复合物在电镜下表现为上皮侧大块状的电子致密沉积物在少数肾小球可见局限性毛细血管外增生(新月体)但很少有弥漫性新月体形成肾小球之外的血管和肾小管间质区一般正常在远端小管腔内常见红细胞可形成红细胞管型免疫荧光检查可分系膜型星空型花环型三种在毛细血管襻周围和系膜区可见IgG颗粒样沉积常伴有C3和备解素沉积但较少见有G1q和C4沉积血清补体成分的改变和肾小球毛细血管襻明显的C3备解素的沉积表明补体激活可能主要途径是替代途径
2、 症状体征编辑本段1.典型病例
(1)前驱病史:发病前10天左右常有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等链球菌前驱感染史;以皮肤脓疱疮为前驱病史者前驱期稍长约2~4周
(2)水肿:常为最先出现的症状初期以眼睑及颜面为主渐下行至四肢呈非凹陷性合并腹水及胸腔积液都极为少见
(3)尿量:尿量减少与水肿平行尿量越少水肿越重少尿标准为学龄儿童每天尿量6.5mmol/L或心电图有高钾表现;CO2CP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