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相声演员一定要会唱太平歌词?
太平歌词在当下相声中的应用来讲,其实作用并不大,而且真正喜欢和懂的并不多。现在的观众对相声的理解其实很简单,就是听一听乐一乐,只要说的大家哈哈大笑,这就是好相声。太平歌词是相声的基本功,是相声源头功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相声初期走上街头招缆观众的由头,说学逗唱中的唱,讲的就是太平歌词,只不过经过数十年来的创新变化之后,唱的范围越来越广,新的学唱形式已经慢慢取代了太平歌词。相声演员不能忘了太平歌词这项基本功,本意就是认为不能忘了老祖宗的相声样式,不能搞的不伦不类,即使是创新也要站在传统的角度,而不是颠覆性的改造,所以他对太平歌词的要求是发自初心的。
如何评价张云雷的太平歌词?
先说结论:不能。
关于相声本门唱包含哪些,相声界并没有统一的说法,目前被郭德纲推广的“太平歌词才是本门唱”,其实也只有郭德纲跟少数人认同而已。
马志明、李伯祥、甚至德云社的高峰都说过,相声本门唱包括太平歌词和数来宝,这在侯宝林先生的《相声技艺》里也是这么说的。
而且太平歌词的唱法,郭德纲跟老先生完全不一样,逻辑重音跟节奏都不同。不光老先生,郭德纲跟他师父侯耀文唱出来的太平歌词,都像是两种不同的艺术。
侯耀文先生在《不自量力》等相声段子中,表演过太平歌词。
由此可以看出,太平歌词压根就没有系统的传承过,天津老观众可能会觉得刘文步的太平歌词是正味儿,德云社粉丝会觉得郭德纲才是真正的太平歌词,如果你听主流相声多,那你压根不会在意这破玩意儿。
说白了,郭德纲不断给太平歌词戴高帽子,根本原因是太平歌词太小众,而越是小众的东西,越容易玩出彩。而且在缺少行业统一标准的前提下,郭德纲只需要用自己的名气,就可以获得太平歌词的话语权。
这其实就是生意口罢了,郭德纲数来宝完全外行,所以他就果断把数来宝开除了基本功行列。但高峰数来宝很强,他就可以在自己的相声段子里推广数来宝。
但高峰无论数来宝表演的再好,也比不过郭德纲一句“不会太平歌词你就少拿25块钱”有说服力,这就是人气的差距,决定了你话语权的大小。
太平歌词为什么会没落,以至于马三立这些老先生都说它“俗透了”“没人爱听”,张寿臣也觉得“应该被淘汰”呢?
根本原因就是太平歌词本身不是一个可以独立发展的技能,像数来宝还可以发展成快板书,成为一个独立曲种。大鼓白也可以单独说书,把西河门弄得跟评书门齐名。
而太平歌词属于既没有技巧,也没有艺术性的玩意儿,侯先生在书里说过:
太平歌词的基本旋律源于夯歌, 也就是说它来自劳动生产活动。形成为“太平歌词”并具有这样一个专名, 进而成为相声的技艺, 是比较晚的事, 大约是在清代。
而太平歌词的作用也不是炫技,而是圆粘儿,也就是揽客用的。最早跟它配套的是白沙撒字,艺人一边手上使活儿撒字,一边唱太平歌词,把观众吸引过来,之后就可以打钱了。说难听点,跟耍猴打的铜锣是一个类型活儿。
太平歌词所谓的“御子”,也是生意口,强行给自己增加逼格而已。最早就是两块瓦片,目的是制造响动静儿,吸引别人注意力而已。后来因为容易打碎,所以才改成了竹板,跟慈禧太后一毛钱关系也没有。这都是臭说相声的往自己脸上贴金而已,生意口没人话,谁当真谁傻X。
但侯先生也肯定过太平歌词的重要性,主要是从提升技巧方面说的,会唱太平歌词对相声演员来说很有好处。因为它是慢节奏的自由唱法, 便于练习蓄气、运气、气口儿等基本功。
也就是说,从技术角度来说,太平歌词对于相声艺人的基本功提升有好处,可以让你学会如何正确发声,以及掌握气口的运用。
但前提是正确的太平歌词唱法才行,现在德云社改良的太平歌词其实挺费嗓子,包括老郭自己的很多唱法都是强行炫技,一点技法都没有。所以你非要把德云社的太平歌词推广成相声艺人的必修课,那对年轻艺人来说真不是好事儿。
当然你多会一门也不是坏事儿,技多不压身,但不会就不是说相声的,这有点太霸权主义了,虽然是顶流天团的班主,这么操作也不合适。
张云雷的《歪唱太平歌词》常说常新,有时是结构、内容重点上的大破大立,有时是正唱三段曲目的调整变化,有时是垫话入活的各种探索,有时是砸挂其他队队长和师父的细节处的包袱调整,还有每一场信手拈来的现挂新梗。没有人天生可以对一个作品游刃有余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所有的信手拈来,都是功夫下到后的水到渠成,以及领悟艺术精髓后的万法归一。看似以不变应万变,其实千变万化,内核万变不离其宗,千差万别,万法归一。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