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嵇少丞人物简介

桃子6个月前 (05-22)阅读数 6#大学排名
文章标签人物

嵇少丞

出生于江苏盐城,南京大学77级本科,1982考进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1983年赴法国留学,1987年获得博士学位,曾获法国科技部最佳博士论文奖和德国洪堡研究奖等科技奖励。自1991年起一直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任教,致力于地球材料流变学、显微构造、变形机理和岩石物性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在国际上运用和发展现代构造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探索地壳和岩石圈构造变形的动力学过程等研究领域享有学术声誉。

中文名:嵇少丞

国籍:加拿大

出生地:江苏盐城

职业:教师

毕业院校:南京大学77级本科

主要成就:国际SCI论文60余篇

代表作品:《地震与中国大陆形影相随》

职称: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工学院教授

人物简介

嵇少丞,男,江苏省盐城市人,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工学院教授、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客座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流变学、岩石物理、构造地质学和大陆动力学等。

198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师从中国科学院地质所张文佑院士和钟大赉院士读研究生。

1983年赴法国蒙彼利埃大学在A.Nicolas教授和D.Mainprice教授的构造物理实验室里留学,1987年6月获得博士学位,并获法国科技部最佳博士论文奖和中国矿物、岩石和地球化学学会第二届“侯德封奖”。

2001年被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聘为海外博导;在巴黎地球物理研究所构造实验室和加拿大地质调查局做客座研究;1991年至今,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文理学院和工学院先后任助理教授、副教授和教授(终身教职)。

主要成就

1988年获第二届“侯德封奖”和法国科技部最佳博士论文奖,1998年获德国洪堡基金会研究基金。海外评审专家。

近二十年来一直致力于地球材料流变学、显微构造、变形机理和岩石物性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为运用和发展现代构造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探索地壳和上地幔构造变形的动力学过程而勤奋工作并作出了一些贡献。

例如,系统研究了长石的塑性变形和部分熔融;率先利用EBSD-SEM新技术测定实验共轴变形和简单剪切变形斜长石的晶格优选方位;率先系统地研究了多相岩石的弹性力学性质及其高温高压流变学行为,系统研究了层状岩石的破裂和流动规律以及地幔岩的地震波速各向异性。与广州地化所有多年的合作积累。在岩石构造变形及其物理性质、云开大山地质构造及其和南海形成的关系等方面,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合作研究,在国外出版两本英文专著,十篇SCI论文。

1987年8月至1989年8月,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池际尚院士指导下做博士后,1988年当选为第34届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

1989年9月至1991年11月,先后任巴黎地球物理研究所和加拿大地质调查局客座研究员,着重研究了麻粒岩相糜棱岩的变形特征,地震波传播速度及其各向异性。

1991年12月至2000年3月,先后任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助理教授、获得终身职位的副教授。

自2000年3月起又转入蒙特利尔综合科技大学任正教授,终身职位。曾主持了加拿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和国家LITHOPROBE攻关基金的多项前沿课题。

1988年获德国洪堡基金,1988.9-1989.8在德国波茨坦地球科学研究中心教授学术度假一年。他还是中国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海外学者)和中国科学院杰出海外青年学者基金的获得者,中国科学院海外评审专家。

自1988起他就是国际地学期刊《Tectonophysics》编委。中国地学期刊《地球科学》和《大地构造与成矿》编委、中国科学院边缘海重点实验室(广州地球化学所)学术委员、中国国土资源部大陆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加拿大地质学会构造专业委员会理事,曾连续三年(2000-2004)出任加拿大国家自然科学和工程基金委地学组基金决审委员会委员(共12名)。

已发表论文近百篇,其中国际SCI论文60余篇,被SCI引用1500余次,并出版了三本英文专著:《RheologyofPolyphaseEarthMaterials》(2002)、《HandbookofSeismicPropertiesofMinerals,RocksandOres》(2002)、《DeformationMechanisms,RheologyandSeismicPropertiesofRocks》(2008)和一本译著《构造地质学原理》(1989),已发表SCI论文53篇,被SCI引用1000余次,并在国外出版了2本英文学术专著。

预计与国土资源部大陆动力学重点实验室许志琴院士、杨文采院士、杨经绥研究员等在如下几个方面合作研究:(1)大陆岩石圈流变学结构、塑性流动、脆韧性转变及其强震成因机制;(2)岩石地震波速、各向异性、泊松比及其对中国大陆动力学的指示意义;(3)剪切带内热液型金矿成矿机制及其流变构造的控矿作用;(4)中国大型剪切带中典型复合岩石显微构造、变形机制、流变学特征及其物理(温度、压力、流体分压等)和化学(氧逸度、流体成分等)条件。

相关荣誉

1983年赴法国Montpellier大学构造地球物理实验室学习,1987年获博士学位。

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做博士后,在巴黎地球物理研究所构造实验室和加拿大地质调查局做客座研究。自1991年至今,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文理学院和工学院先后任助理教授、副教授和正教授(终身教职)。

1988年获第二届侯德封奖和法国科技部最佳博士论文奖,1998年获德国洪堡基金会研究基金。

2001-2004年任加拿大国家自然科学和工程基金会固体地球科学部研究基金、仪器设备基金评定委员会委员。

自1998年起任国际地学期刊《Tectonophysics》编委,2004年起任中国科学院海外评审专家。

新版书籍

《地震与中国大陆形影相随》

内容简介

汶川地震不是中国的第一场地震,更不是中国的最后一场地震;地震是地球村的一员,是我们人类必须面对的自然灾害。

本书是作者实地考察5·12汶川地震灾区后撰写的科普力作,其目的是让广大读者更多地、科学地、理性地认识地震,了解中国地震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成因,了解如何预防地震、抵抗地震,从而最大程度地保护生命,尤其强调城乡建筑抗震设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本书可供任何对地震感兴趣的人、任何想知道他或他的亲人居住的地方是否位于地震活动断裂带上的人、任何想知道中国哪些地方历史上曾经或今后还会发生破坏性地震的人阅读。

目录

1.汶川大地震的震中在哪?

2.都是地震惹的祸

3.地震如何杀人?

4.公共建筑的抗震设防尤为重要

5.抗震设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嵇少丞人物简介

6.紫坪铺水库制造了5.12地震?

7.汶川地震,一本打开的地质和建筑教科书

8.地震是地球村的一员

9.逃逸的亚洲大陆

10.中国地震分布特征

11.拉萨地块

12.鲜水河一小江断裂带

13.滇西地震区

14.龙门山断裂带

15.昆仑断裂带和西秦岭断裂带

16.阿尔金与祁连山断裂带

17.天山断裂带

18.阿尔泰断裂带

19.鄂尔多斯地块周边断陷系

20.张家口-渤海断裂带

21.结束语:中国的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后记

南京大学校长有哪些如下:

1、吕建,任期:2018年-今。

吕建,1960年3月31日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籍贯山东省荣成市,无党派人士,计算机软件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校长(副部长级),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1982年,吕建毕业于南京大学计算机系本科;1984年11月起,在南京大学任教,历任南京大学计算机系副主任、南京大学计算机软件。

2、陈骏,任期:2006年-2018年。

陈骏,1954年11月7日出生于上海,籍贯江苏扬州,地球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陈骏1985年获得南京大学矿床学博士学位。

1986年—1990年任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讲师;1990年—1992年任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副教授、副系主任;1992年起任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教授;1993年—199。

3、蒋树声,任期:1997年-2006年。

蒋树声,男,汉族,1940年4月生,江苏无锡人,民盟成员,1963年8月参加工作,南京大学物理学系金属物理专业毕业,大学学历,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

4、陈懿,任期:1996年-1997年。

陈懿,1933年4月11日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物理化学家和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懿于1955年从南京大学化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

1979年至1981年被选派为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化工系做访问学者;1996年至1997年担任南京大学代校长;1997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5、曲钦岳,任期:1984年-1997年。

曲钦岳,1935年5月21日出生于山东省烟台市,天体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前校长。

1957年曲钦岳从南京大学数学天文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64年晋升为讲师;文化大革命期间下放到溧阳农场劳动;1971年回到南京大学工作;1978年由讲师。

6、郭令智,任期:1982年-1984年。

郭令智(1915年4月4日-2015年8月5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地质学家,生于湖北安陆。曾任南京大学教授、副校长、代校长。

1938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地质系。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5年8月5日于南京逝世。郭令智长期从事中国南部和东南部区域大地构造研究。

7、匡亚明,任期:1963年-1966年,1978年-1982年。

匡亚明(1906年3月17日—1996年12月16日),江苏丹阳人,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家、教育家以及社会活动家,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兼校长。

匡亚明于1926年考入上海大学就读;1949年后开始历任华东政治研究院党委书记兼院长、中共华东局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等职;1955年至1963年任东北人民大学。

8、郭影秋,任期:1957年-1963年。

郭影秋(1909年-1985年10月29日) ,又作郭映秋,原名玉昆,又名萃章,江苏铜山人。中国教育家,北京市政协副主席。1928年肄业于无锡国学专修科,1932年毕业于江苏教育学院。

1934年任江苏省沛县中学教务主任,1935年加入中国***,并在教务主任的身份掩护下从事中共地下工作。后投笔从戎。

9、潘菽,任期:1951年-1957年。

潘菽(1897.7.13-1988.3.26),原名有年,字水叔,江苏宜兴人,心理学家、中国现代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和九三学社的主要发起人和领导者之一。1920年(中华民国九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6年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1927年晋升为教授。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