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常见的就业陷阱有哪些?如何防范
一、大学生就业创业陷阱几种表现形式
1、就业渠道陷阱。当前就业渠道陷阱主要是通过招聘网站、QQ信息、微信、微博等网络渠道发布招聘信息,通过这类渠道发布招聘信息的单位或个人由于监控不严,信息的真实性难以核实,信息发布者往往利用这一点,发布具有很大诱惑力的职位信息,吸引求职大学生的注意。
2、薪资待遇陷阱。用人单位往往对求职的大学生承诺以高薪,但是不签订任何书面合同,等到应聘者领工资时,不是打折就是推脱,有的甚至以公司倒闭为由不发一分钱。
3、单位资质陷阱。有些用人单位或个人,在招聘时对自己的单位描述不切实际,把不属于自己的资质、荣誉、业绩等都附加得到自己的身上,给自己的单位人为地披上一件光鲜的外衣,让涉世不深的求职大学生觉得这个单位不错,有实力,将来一定能够有所发展,而实际上确实一家不起眼的小公司或小单位,甚至是一个“皮包公司”。
4、介绍人陷阱。在大学生求职的路上总有一些人很主动热情的给他们去介绍好工作,而这些热情的背后都可能会隐藏着无法预知的危机。例如我们常说的传销。近几年经工商部门查出、遣散的传销人员,主要集中在18至25岁,其中刚毕业的学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有的甚至是在校的大中专学生和初、高中毕业生。这类介绍人总是在求职大学生面前展示一种成功者的姿态,向求职大学生吹嘘自己工资高、工作轻,生活自由、发展空间很大,往往使缺乏生活经验的大学生上当受骗。
二、大学生如何防范就业创业陷阱
一是大学毕业生要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端正就业心态。要相信“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不要随便相信高工资、高待遇、福利好、挣钱快的招聘消息,坚信不有会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同时了解国家最新的就业政策,培养多次就业意识和创业精神,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提升自身的创业思想和创业能力。
二是提高对就业创业陷阱的辨识能力。大学生要从国家、政府、学校或正规的人才交流市场获取就业信息,不要相信小广告和流动招聘者。对于公司资质的描述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还可以通过工商部门电话、网站等进行核实,不要轻易相信“老同学”“老朋友”,不要贪图一时的虚荣和小利。
三是不断提高法律意识。大学生要切实了解《劳动法》、《合同法》等法律的相关内容,加强法律观念和维权意识,遇到权利受到侵害时能够敢于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利益,不给违法分子以可乘之机。
常见的大学生求职陷阱有哪些
1、兼职刷单的欺诈,因为大多数学生没有完全实现经济独立,许多学生在寻找兼职的过程中通过欺诈,刷单种欺诈是最常见的一种,刷一个单一类型的欺诈要求学生帮助刷流水,名义上承诺每一笔都必须是单数,完成任务就会得到回扣,而且往往在笔前有几个小小的单数,他们往往还会给被骗的大学生一定的好处,从而获得被骗大学生的信任,而且他们有可能还会通过让学生拉新用户给予奖励之类的活动,这样一来他就可以通过一个大学生骗取多个大学生。
2、虚假购物诈骗和冒充客服退款诈骗,都是基于学生主体的特殊经济实力进行的一种诈骗行为,学生往往会在网上找到一些销售廉价商品、二手商品的渠道,所以学生就会发现一些所谓的性价比高的信息(比如最新的二手苹果手机只需要几千元就可以买到,等等),通常,在学生给骗子付了定金之后,骗子就会学生拉黑并且删除,或送其他快递(如口罩等与交易无关的廉价小商品)。
3、假装是熟人。上述类型诈骗的对象表面上是学生群体,实际上是针对学生群体背后的家长。例如,他们假装是公安人员,对留学生进行诈骗,声称留学生因护照问题无法回国。冒充老师,质疑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欺诈。冒充银行工作人员,称该学生的账户被违规冻结,解冻需要转账才能实施诈骗。冒充同学,向被骗的人借钱渡过难关。这些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制造突发事件的背景,利用学生的低心理容忍度造成恐慌,然后将恐慌传播到整个家庭,完成诈骗的目的。这类骗局很少见,但一旦发生,可能会让家庭付出沉重的代价。
常见的大学生求职陷阱如下:一、虚假招聘会。二、中介骗局。三、培训费骗局。四、押金骗局。五、电话、短信骗局。
一、虚假招聘会
此类招聘会一般表现为:不是参加的单位数量严重缩水,就是招聘单位“出工不出力”,甚至有的单位收了简历之后便从此消失。
二、中介骗局
这类中介往往是当求职者交纳数目不菲的中介费后,他们就会列出一堆要么不要人、要么不招大学生的单位名单,甚至有的单位根本不存在。
三、培训费骗局
有些机构和用人单位打着“先培训后就业”的旗号,谎称可以让求职者实现“稳定就业”,但真实目的是要赚“培训费”。这种做法不知使多少求职者吃亏上当。而所谓的培训只是走过场。例如,市场上有许多天价培训机构就通过借用一些学院的名称招兵买马,吹嘘自己能安排就业或保证介绍就业。
四、押金骗局
这类骗局通常在招工广告上称有文秘、打印、公关等轻松、体面的工作,求职学生只需交纳一定的保证金即可上班。学生付钱以后,招聘单位要学生听候消息,接下来便石沉大海。
学生到公司后被连哄带骗地先买下一些货品,然后公司再让应聘者如法炮制去哄骗他人,并用高回扣作诱饵。
五、电话、短信骗局
很多骗子会通过发送类似于“某单位因业务发展诚聘业务公关,月薪1万元以上,可兼职”之类的手机短信找到可能上钩的求职者,要求求职者在上岗前将一定数额的“押金”或者“培训费”存到某账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