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字和号的区别是什么?
字与号的区别:
1、取定要求。”字“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号可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陶渊明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李清照号易安居士;
2、字数要求。”号“和”字“不一定有意义上的联系。号可以有两个字的,也可以有三个以上字的。例如:陆游,号放翁;陶潜,号五柳先生;苏轼,号东坡居士。字数多的别号有时可以缩为两个字,如苏东坡。
3、更自由,相比”字“,古人”号“的选取显得更加自由,无论是字数、个数还是字词的选用,都没什么限制。”号“一般是文人雅士之间用来互称或自称的,多寄托主人的情怀、品格、兴趣爱好和生活经历等,是人生追求的体现。
扩展资料:
在古代,由于特别重视礼仪,所以名、字的称呼上是十分讲究的。在人际交往中,名一般用作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平辈之间,只有在很熟悉的情况下才相互称名,在多数情况下,提到对方或别人直呼其名,被认为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
平辈之间,相互称字,则认为是有礼貌的表现。下对上,卑对尊写信或呼唤时,可以称字,但绝对不能称名,尤其是君主或自己父母长辈的名,更是连提都不能提,否则就是“大不敬”或叫“大逆不道”,所以便产生了我国特有的“避讳”制度。
在古代名和字连起来称呼,也是为了表示尊敬。有两种情况,值得我们注意:
第一种情况是在先秦时期,当名和字连称时要先字后名。
第二种情况是汉朝以后名字连称时,先“名”后“字”。
1. 古代文言文中表尊称的词语
称字 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
称号 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称谥号 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而称*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称斋名 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
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谭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 称籍贯 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明代戏曲家汤显祖被称为汤临川(江西临川人);清初学者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被称为顾亭林;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被称为袁项城(河南项城人)。
清末有一副饱含讥刺的名联:“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上联“合肥”指李鸿章(安徽合肥人),下联“常熟”即指出生江苏常熟的翁同解。
称郡望 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再如苏轼本是四川眉州人,可他有时自己戏称“赵郡苏轼”、“苏赵郡”,就因为苏氏是赵郡的望族。
称官名 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梅花岭记》有“经略从北来”、“谓颜太师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句,“经略”是洪承畴的官职,“太师”是颜真卿官职“太子太师”的省称,“少保”则是文天祥的官职。
《与妻书》:“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司马”指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马。
把官名用作人的称谓在古代相当普遍,如称贾谊为贾太傅;“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嵇康曾拜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至今人们还称其王右军;王维曾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杜甫曾任左拾遗,故而被称为杜拾遗,又因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被称为杜工部;刘禹锡曾任太子宾客,被称为刘宾客;柳永曾任屯田员外郎,被称为柳屯田;苏轼曾任端明殿翰林学士,被称为苏学士。 称爵名 《训俭示康》“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寇准的爵号是莱国公,莱公是省称。
《梅花岭记》“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清代多铎被封为豫亲王。《柳敬亭传》“宁南南下,皖帅欲结欢宁南,致敬亭于幕府”,宁南是明末左良玉爵号宁南侯的省称。
再如诸葛亮曾封爵武乡侯,所以后人以武侯相称;南北朝诗人谢灵运袭其祖谢玄的爵号康乐公,故世称谢康乐;唐初名相魏徵曾封爵郑国公,故世称魏郑公;名将郭子仪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因功封爵汾阳郡王,世称郭汾阳;大书法家褚遂良封爵河南郡公,世称褚河南;北宋王安石封爵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司马光曾封爵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明初朱元璋的大臣刘基封爵诚意伯,人们以诚意伯相称。 称官地 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
如《赤壁之战》:“豫州今欲何至?”因刘备曾任豫州刺史,故以官地称之。再如贾谊曾贬为长沙王太傅,世称贾长沙;“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曾任北海相,世称孔北海;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世称陶彭泽;骆宾王曾任临海县丞,世称骆临海;岑参曾任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韦应物曾任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贾岛曾任长江县主簿,世称贾长江,他的诗集就叫《长江集》。
兼称 如《游褒禅山记》“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前两人兼称籍贯、姓名及字,后两人先写与作者关系,再称名和字;《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前两人兼称官职、字和姓,后一人称字和姓;《梅花岭记》“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兼称官职与谥号,“马副使鸣騄、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兼称姓、官职和名;《促织》“余在史馆,闻翰林天台陶先生言博鸡者事”,兼称官职、籍贯和尊称。
2. 古代汉语中的尊称和谦称分哪几类古人的谦称和尊称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许多地方都能体现出这个文明古国的谦敬之风.古人在说话时非常注意称谓,说自己时用谦恭之词,呼对方时用尊敬之语. 古人在说自己时的谦称因身份而有所不同.一般人说自己可以说“鄙人”、“在下”、“小可”、“不才”、“愚兄”,单个字可以说“仆”,如“仆窃不逊,近自托自无能之辞”(司马迁《报任安书》),可以说“愚”,可以说“窃”,“愚以为”“窃以为”都是“我以为”的意思.大臣们在君主面前可以说“臣”、“微臣”,甚至说“奴才”(何绅不是经常说吗?),犯了罪了说“罪臣”.下级官吏在上级面前说自己“下官”、“卑职”.下级将领在统帅面前称自己“末将”.君主自己称呼自己时说“寡人”、“孤”、“朕”.丫环在主子面前自称“奴婢”.百姓在官员面前说“小人”“贱民”.古代女子谦称自己为“妾”、“妾身”、“贱妾”.出家人称自己“贫僧”、“贫道”、“贫尼”.所有这些都是古人对自己的谦称. 古人不但说自己用谦称,说自己家里人时也用谦称.说自己的儿子“犬子”、“不肖子”、“贱息”(“老臣贱息舒祺”《触龙说赵太后》).说自己的女儿“小女”.说自己的父母为“家父”、“家母”、“家严”“家慈”.说自己的妻子“内人”、“贱内”.说自己的东西时也用谦称,自己的房子“寒舍”、“蓬荜”、“舍下”.自己的文章为“无能之辞”、“鄙贱之语”、“拙作”.自己的意见主张为“管见”、“浅见”.表演技艺时说“献丑”,自己的功夫为“三脚毛”.在别人之前发言不忘说“抛砖引玉”. 像这样的例子当然还有很多很多.我们通过对上面的分析就会发现几乎所有的谦称都是用表示身份低、见识浅、品德低的一类词.比如“愚”是愚蠢的意思;“仆”原意是“仆人”,仆人身份多低.帝王的“寡人”是“寡德之人”.“犬子”就更不用解释了.古人用这些“不好”的字眼来表示谦虚在古文中随处可见.例如: “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陈情表》) “童子何知,躬逢盛饯”(《滕王阁序》王勃说自己是小孩子,小孩子知道的肯定少) “敢竭鄙怀,躬疏短引”(《滕王阁序》) “则区区与诸君,论此于荒山之上”(归有光《山舍示学者》“区区”有见识浅陋的意思) 谦称自己用“不好”的字眼,称呼对方就不能用这些字眼了.古人称对方“子”、“吾子”、“君”、“足下”、“殿下”,复数有“二三子”.臣子称君王为“陛下”,太子为“殿下”.(“陛下”原意是台阶下,“殿下”是“功殿下”,臣子门呼皇上太子时不能直呼,所以用“陛下”“殿下”来代替,以此来表示敬意.像称呼一般人为“足下”、“阁下”也是同样的道理.)君王呼臣子为“爱卿”.古人在称呼对方父母时为“令堂”“令尊”,对方子女为“令爱”“令郎”,此处“令”的本意是“美好”的意义.说别人的意见为“高见”、“高论”.别人的文章为“大作”,称呼兄为“兄台”、称呼弟为“贤弟”,别人的妻子为“尊夫人”.别人的徒弟为“高徒”.别人的家为“府上”.称呼和尚为“高僧”、“圣僧”. 尊称老师为夫子、师父、师傅、先生、先哲. 尊称在古文中非常常见,例如: “今媪之尊长安君之位”(《触龙说赵太后》) “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不直呼秦穆公,而呼他的手下是对穆公的尊称.) 从上面可以看出,尊称和谦称正好相反,多数用表示美好、高贵高尚的字眼来表示.这些表尊称谦称的词汇应该是我们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其中许多词汇还在使用. 有人说古人真是婆婆妈妈,用“你我他”不就什么都包括了.看看大街上处处可听到的“老头儿”“喂”“那个人”“这家伙”,我们现代人还有资格说古人婆婆妈妈吗? .“鄙”字一族.用于谦称自己或跟自己有关的事物.例如: 鄙人:谦称自己; 鄙意:谦称自己的意见; 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 2.“愚”字一族.用于自称的谦称.例如: 愚兄:向比自己年轻的人称自己; 愚见:称自己的见解.也可单独用“愚”谦称自己. 3.“敝”字一族.用于谦称自己或跟自己有关的事物.例如: 敝人:谦称自己; 敝姓:谦称自己的姓; 敝处:谦称自己的房屋、处所; 敝校:谦称自己所在的学校. 4.“拙”字一族.用于对别人趁自己的东西.例如: 拙笔:谦称自己的文字或书画; 拙著、拙作:谦称自己的文章; 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 5.“家”字一族.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戚.例如: 家父、家尊、家严、家君:称父亲; 家母、家慈:称母亲; 家兄:称兄长; 家姐:称姐姐; 家叔:称叔叔. 6.“舍”字一族.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低或年纪小的亲戚.例如: 舍弟:称弟弟; 舍妹:称妹妹; 舍侄:称侄子; 舍亲:称亲戚. 7.“老”字一族.用于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事物.例如: 老粗:谦称自己没有文化; 老朽:老年人谦称自己; 老脸:年老人指自己的面子; 老身:老年妇女谦称自己. 8.“斜字一族.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例如: 小弟:男性在朋友或熟人之间的谦称自己; 小儿:谦称自己的儿子; 小女:谦称自己的女儿; 小人:地位低的人自称; 小生(多见于早期白话):青年读书人自称; 小可(多见于早期白话):谦称自己; 小店:谦称自己。
3. 古文的称呼文言文的日常称呼用词。
(1)自己谦称
家父、家严:称自己的父亲。
家母、家慈:称自己的母亲。
家兄、家姐:称自己的兄姐。
舍弟、舍妹:称自己的弟弟和妹妹。
舍侄:称自己的侄儿。
内人、内子、内助、拙荆:称自己的妻子。
外子:称自己的丈夫。
犬子、小子:称自己的儿子。
小女:称自己的女儿。
敝友:称自己的朋友。
敝人:称自己。
(2)对人尊称
令尊:尊称对方的父亲。
令堂:尊称对方的母亲。
令郎、令子、令嗣:尊称对方的儿子。
令侄:称人侄儿。
令爱、令媛:尊称对方的女儿。
令婿:尊称对方的女婿。
令媳:尊称对方的儿媳。
令正、贤阁,尊夫人:尊称对方的妻子。
昆玉、昆仲:称人兄弟。
乔梓:称人父子。
贤契:称自己的学生。
高足:称别人的学生。
扩展资料
古代称呼
称呼是一种文化现象,从一个时代的称呼中,我们可以窥见一个时代的风貌。称呼也是一面镜子。称呼的变化是文化的变化,同时也被视为历史文化的折射。
中国人的称呼,实质上就是一部中国文化的发展史,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历史的沉淀与变迁。中国人的称呼是宗法、习俗、等级、地位、声望等的反映,尊长、后辈、上级、下属各有各的一套称呼,谁也不能逾越。从称呼中我们可以看到国人对宗法礼制、尊卑长幼等礼法习俗的重视,对官职、科举的表示方式。
古代兄弟称呼
兄弟排行称谓:古代以伯、仲、叔、季来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排行最小。父之兄称“父”,父之次弟称为“仲父”,仲父之弟称为“叔父”,最小的叔叔称“季父”,后来父之弟都统称为“叔父”。
古代父母称呼
父母又称高堂、椿萱、双亲、膝下、考妣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称呼
4. 文言文中代表你的称呼尔、君、乃
一、你拼音:nǐ
释义:
1、称对方,多称指一个人,有时也指称若干人:你厂。你方。
2、泛指任何人:你死我活。
二、尔拼音:ěr
释义:
1、你,你的:尔父。尔辈。尔汝(你我相称,关系密切)。尔曹(你们这些人)。尔虞我诈。
2、如此:偶尔。不过尔尔。
3、那,其(指时间):尔时。尔后。
4、而已,罢了(亦作“耳”):“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5、词尾,相当于“地”、“然”:卓尔。率尔(轻易地)。
三、乃拼音:nǎi
释义:
1、才:今乃得之。“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2、是,为:乃大丈夫也。
3、竟:乃至如此。
4、于是,就:“因山势高峻,乃在山腰休息片时”。
5、你,你的:乃父。乃兄。
扩展资料
汉字笔画:
相关组词:
1、迷你[mí nǐ]
属性词。指同类物品中较小的;小型的。
2、你个[nǐ gè]
你这个。
3、你敦[nǐ dūn]
蒙古语。眼睛。
4、削你[xiāo nǐ]
揍你,打你,或是惩罚与威胁。
5、管你[guǎn nǐ]
不管;无论。
5. 哪些文言文中有爱称,敬称,自称敬称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也叫“尊称”。(1)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驾,本指皇帝的车驾。古人认为皇帝当乘车行天下,于是用“驾”代称皇帝。古代帝王认为他们的政权是受命于天而建立的,所以称皇帝为天子。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帝,就告诉在陛(宫殿的台阶)下的人,请他们把意思传达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称皇帝。(2)对皇太子、亲王的敬称是殿下。(3)对将军的敬称是麾下。(4)对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称:对使节称节下;对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称阁下,现在多用于外交场合,如大使阁下。(5)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等。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阃(对方妻子)、令兄(对方的哥哥)、令郎(对方的儿子)、令爱(对方的女儿)。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称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称对方父亲)、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亲戚)、尊驾(称对方)、尊命(对方的嘱咐)、尊意(对方的意思)。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如贤家(称对方)、贤郎(称对方的儿子)、贤弟(称对方的弟弟)。仁,表示爱重,应用范围较广,如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等。(6)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如“子路从而后,遇丈人”(《论语》)。唐朝以后,丈、丈人专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7)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的皇帝为先帝,称已经死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称已经死去的母亲为先慈或先妣,称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如称帝王的母亲为太后,称祖父为大(太)父,称祖母为大(太)母。唐代以后,对已死的皇帝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宋仁宗、元世祖、明太祖等;明清两代,也用年号代称皇帝,如称朱元璋为洪武皇帝,称朱由检为崇祯皇帝,称玄烨为康熙皇帝,称弘历为乾隆皇帝。(8)对尊长者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9)君对臣的敬称是卿或爱卿。(10)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来表敬称,如称孔子为圣人,称孟子为亚圣。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等。
谦称:称呼自己家人——家父家母(去世的称先父先母)、家兄/弟/姐/妹、犬子、小女、拙荆/山妻;称呼自己——在下、不才、某、小子、学生等;称呼自己的东西——贱降、拙作、寒舍/蓬荜等等
6. 把在文言文中怎么称呼一)
把:篆书字形从手,巴声。形声。
本义:抓住,拿:把酒问青天|把盏言欢|把握。
转注:①控制,掌握:把犁|把舵②看守:把风|把门③手推车,或物的柄:车把|火把4.可以用手拿的小捆:草把|稻把⑤量词:出把力|一把米⑥介词,和将相当:把话所明白
假借:放在量词百、千、万等数词后面,表示约略估计:丈把高|个把月|百把两
(二)
把(木霸)字形从手,霸声。形声。同音假借,简化为把。
本义:器具上便于用手拿的部分:刀把子|印把子
转注:花,叶或果实的柄:花把|梨把
文言文中读轻声,ba
7. 文言文中对自己的称呼有哪些自称是在别人面前对自己的称呼。帝王自称“寡人”,老人自称“老朽”,年幼者在年长者面前自称“小弟”,和尚自称“贫道、贫僧”,一般人自称“鄙人”。谦称都属于自称.
还有自称"愚"(选自;)."在下"."朕"."末将"."微臣"."小人"."下官".
古代官员:
文官:微臣,小臣(对皇帝) 下官(对等级比他高的官) 老臣(自己年龄大)
武官:末将(对等级比他高的官)
贪官,宦官:奴才,小的
古代男子: 小生,本公子,本少爷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