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师范大学校训出处
福建师范大学校训“知明行笃,立诚致广”出处:“知明行笃”语出朱熹《朱子语类》卷十四; “立诚”,语出《易经乾卦文言》;“致广”,语出《中庸》。
“知明行笃”语出朱熹《朱子语类》卷十四:“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愈明。”朱熹认为:知行相须,不可偏废;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提出“知明行笃”作为校训内容的意义在于:知行问题历来是认识领域,也是教育领域的重要问题,陶行之等先哲对此有很多论述。
学校培养的学生在知行关系上有优良传统,学生不仅勤于求知,而且身体力行,把认识和实践结合起来,我们要发扬这一传统。这是朱熹名言,朱熹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又是“闽学”的创立者、福建的学术宗师,这也是一大特色。
“立诚”,语出《易经乾卦文言》:“修辞立其诚”。“立诚”的现代含意可引申为:一是对真理、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二是真诚待人、强调诚信,一身正气、光明磊落。
“致广”,语出《中庸》:“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致广”的现代含意可引申为:一是“终日乾乾,进德修业”,努力达到广阔的境界;二是提倡兼容、宽容,为人才成长提供广阔的天地。
福建师范大学的简介:
福建师范大学坐落于素有“海滨邹鲁”之誉的历史文化名城福州,是一所历史悠久、声誉斐然的百年省属高等学府。
学校肇始于1907年清朝帝师陈宝琛先生创办的“福建优级师范学堂”,后由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福建协和大学、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等单位几经调整合并,于1953年成立福建师范学院,1972年易名为福建师范大学并沿用至今。
2012年,福建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福建师范大学。2014年被确定为福建省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2018年被确定为福建省一流大学建设高校。2022年被确定为福建省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
学校本部现有旗山、仓山两个校区,占地面积约4000亩。现有本科专业84个(2022年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专业77个),全日制普通本科学生2.4万多人,各类研究生1万人左右。
“诚朴雄伟”原本是中央大学时期的校训,“励学敦行”是从中国古代前贤名句中选取而来。“励学”二字在古文中常有出现,宋朝第三位皇帝宋真宗写过一首名为《励学篇》的诗,劝勉人勤奋学习;“敦行”见于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礼记·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意思是那些能博闻强记而且能礼让,修身行善而且不懈怠的人,可以称之为君子。。
将“诚朴雄伟”与“励学敦行”两句合为一起,既反映了南京大学的优良传统与特色,又能体现学校办学的理想追求和实现途径。
八字校训既各自独立成意,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浑然一体,涵盖了教育思想、科学精神、品格修养等各个方面。
扩展资料
校训由来已久。
从秦汉儒学到唐宋书院,类似“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表述,展示出我国历代教育机构的办学理念与教育智慧,诸如此类形式工整、寓意深远的文句渐以固定文本的形式标示学校的培养目标,逐渐形成大学校训。
19世纪末中国出现第一批近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校训成为每所大学应有必有的育人之纲。无论是北京大学“爱国、进步、民主、科学”,还是北京邮电大学的“厚德、博学、敬业、乐群”等,这些经典校训均与大学的精神气质同根同源、共生共荣,成为砥砺优秀青年的价值尺度和行为标准,也是映射现实社会价值取向的重要内容。
对大学校训的透彻研究,意味着对大学核心精神的深入解读、对社会文化方向的精准掌握,从而能够更好地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校训是培育青年学子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抓手。
参考资料:
中国网- 百年南京大学的精神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