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动物死亡只用“死”字,人死亡却能用“故”字?
非只有动物死亡用死,庶人死亡也用死,今天用故只是婉词。另外古代动物死亡也是有说法的:飞鸟死,叫降。兽类死,叫渍。
汉语中关于死的说法极多,参考此文《古代“死”的别名》补遗.,两位作者总结出汉语中表达“死”的意思的说法有186种之多,如此纷繁的表达在汉语中也称得上是绝无仅有了。
古人发明了一大堆“死”的说法,但就是要避开赤裸裸的“死”。比如,“丧父”为“失怙”,“丧母”为“失恃”,父母双亡为“弃养”,这样的说法要比直接说别人爹妈死了要文雅的多,也流露出了自己的同情。
除去委婉语的原因,还有几个原因大大丰富了汉语中死的说法。
一是等级尊卑制度带来的避讳,比如《新唐书百官志》:“凡丧,二品以上称薨,五品以上称卒,自六品达于庶人称死。”有些回答说的很好了,不再赘述。
二是宗教的影响,比如道教的“飞升”“羽化”“飞升”“登仙”“成仙”“升遐”“仙逝”“仙去”“仙游”“上仙”“驾鹤归西”“忽返道山”“驾返瑶池”“瑶池添座”“蓬岛归真”,佛教的“圆寂”“入寂”“归寂”“灭度”“灭安”“入灭”。其中有些已经脱离了原本的宗教色彩,或者是被进一步引申和通俗化,比如“上西天”“归西”“归天”“见佛祖”。
三是丧葬习俗,汉族崇尚入土为安,所以有“入地”“入土”“归丘”“身归泉世”“命归泉路”,古代棺材多是木质,所以有“就木”“入木”的说法,坟头因为比较像馒头,所以也有“土馒头”的说法。
第四点就有点复杂了,时代背景也丰富了死的说法,比如“翘辫子”,源自满族男子的发型;现代文化中对死同样是尽可能委婉表达的,比如“见马克思”。
只有人类能理解死亡吗?对比其他动物,猴子也能理解吗?只有人类能理解。负鼠知道它周围的环境并控制着当前的危险:一只寻找食物的鬣狗。然而,这种狗宁愿吃新鲜的肉,也不愿吃一些长的尸体、腐烂的东西和装满尸体的病原体。所以危险已经过去了。然后负鼠恢复了活动,安然无恙。
即使死刑的执行令人信服,也没有人会认为你在装死。他的行为可能是自然而然的。负鼠不知道它伪装成尸体,就像蝙蝠知道它看起来像根棍子一样。尽管这一假设可能是正确的,但认为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从负鼠的展示中理解动物死亡的概念是错误的。
长期以来,人类一直认为自己是唯一有死亡概念的动物。我们的死亡概念是文化、理性、语言或道德的特征之一。传统上,它被认为是人类物种的定义,它将我们与自然世界区分开来,并证明我们对自然的无限利用和开发是合理的。然而,正如我在其他地方讨论的那样,只有人类才能理解死亡的普遍概念来自于对这个概念过于复杂的看法。人类死亡的概念不一定是死亡的唯一概念。
死亡代表着无尽的无知和无意识。这意味着世界上的一切都与你无关。人来了又走,桥和水,日出和日落,一切都是一样的,但与你无关。这是无法形容的恐怖,它产生了无法形容的恐惧,而这一切的根源是我们能够理解和承认死亡。为了减轻对死亡的恐惧,我们会发明一些谎言,比如转世和地狱。一般来说,在我们失去意识之前,一切都是可以接受的。仅从智力的角度来看,动物似乎无法理解死亡的含义,但事实上,动物因为即将死亡而感到悲伤和恐惧。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