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用的课本?
如果非要一套清华的,可以在官网找培养方案的课程名字+代码,去清华教材中心买,或者按名字搜索网上买,还可以去清华大四毕业的学生那里收购全套二手教材。
我一开始也想找一套清华北大的教材,可惜有几门重点课程是英文教材没法看;自编讲义也没有……后来看了很多大学,包括北大,复旦,中山,武大,海洋,华中农业,上海师范等十多个院校的全部课程,总结一下:必修课程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物理化学,生物物理学,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态学,生理学,遗传学,发育生物学,神经生物学,这些课程名字都是不变的,用的教材每一门课都有好几本经典的教材,都差不多。选修课一般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基因组,蛋白质,免疫,病毒,酶工程,发酵工程、仪器分析、生物分离技术、生物下游工程为主。制药有一大堆人卫出版社的,包括药理学,药剂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20本书呢,要是打算专攻制药可以看;还有很多学校会在自己的优势项目上衍生出一些小课题,比如农大的土壤/植物/动物兽医,海洋大学的海洋生物/微生物,医科大学的制药,武汉大学的病毒/蛋白质,复旦的基因组/神经/遗传,这些小课题都是各校特长,用的都是自编讲义,相比之下清华小课题根本没什么优势!
说一些重点教材的例子:大学物理,清华用张三慧的大学物理B,缺少流体力学、几何光学,在量子理论、相对论上篇幅太少。作为物理系或者工科学生来说不如5本分开更好,作为生物的学生来说太难了,想快速入门直接用少课时版,或者医学物理学的教材更方便;物理化学有用天津大学的,也有用傅献彩的旧版,天大的适合入门,傅献彩用于考研;无机化学用宋天佑的第二、三版上下册都行,金若水的现代化学原理上下册虽然早一点也很不错;分析化学看南京大学无机及分析化学,或者浙江大学贾之慎的;有机化学用的邢其毅的第三版,现在第四版已经出了,但是入门适合看汪小兰、高鸿宾的第四版,胡宏纹的也可以;植物学太多了不说了,动物学刘凌云的就可以;微生物学可以选沈萍的第二版,或者周德庆的第三版,后者容易;生物化学大部分都推荐的王镜岩的上下册,有些学校用王镜岩单本的生物化学教程,有些用杨荣武的生物化学原理,还有张楚富的生物化学原理,都是经典名著,如果你打算专精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建议好好看,如果觉得太难,内容太多,可以先去看张丽萍的生物化学简明教程;细胞生物学,翟中和第三版和第四版的内容对比,第四版砍了好多,但是第四版的纸张真是好。王金发那本虽然10年没更新了,但是写得由简入深,推荐看王金发的,还有陈近南的工程生物细胞学,包括细胞工程了;朱玉贤的现代分子生物学和韩贻仁的分子细胞生物学,明显比什么汪世华、卢向阳的好;发育生物学,张红卫第二版,500多页,第三版砍了180页,因为不作为重点了,干脆买第二版吧;刚出的遗传学戴灼华的第三版也是,只增加了2个小节的表现遗传学和行为遗传学,其实别的教材里早就有了,还有刘祖洞的也可以;神经生物学最近出了好多,像丁斐的第一版就比二、三版好多了,砍掉太多了;好多学校基因工程用的安利国的,这方面国内根本没优势,如果想专门学习细胞工程、遗传学、基因工程、基因组、蛋白质组学,推荐买或者打印遗传学原理第三版,遗传学:基因和基因组学,基因的分子生物学,基因X等大量国外名著,国内考题好多都是借鉴国外的。建议下载打印了有些国外名著,打印时要用彩色,胶装起来,很有收藏价值。
说了这么多名著,你还会盯着清华的教材吗?每个人的起点不一样,哪本教材适合自己,别人不可能知道,清华统一规划的教材未必是最好的。找一个985重点大学,比如复旦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的培养方案,把全部课程名字抄下来,和我上面写的对照一下,搜索同名教材一本本海选吧。挑书的过程也是开阔眼界的大好机会,翻翻每本书的结构目录和主要内容,看看哪本更适合自己。买书别看年份和版本,好多十二五、十三五的远不如十一五、十五的教材,因为新版砍了很多内容,换纸加钱卖,第三版、第四版未必就比第二版好。如果新版加的内容并不多,大不了打印出来,夹在旧版的书里。
对某些专业来说,大学本科学的只是基础,生物就是其中之一,你要想清楚是不是真的要学。清华几门重点课程英文授课你是不是跟得上?清华生物的计算机课很重,甚至可以说非常偏科,各种语言,程序设计七八门课,每门4学分,你是不是有兴趣?千万别到时候没兴趣学,为了应付考试弄得焦头烂额,连毕业都成问题。。。在这方面,农业、海洋、工业、科技、师范大学的要求低很多,可以去图书馆看课外书,选个方向专攻,多做实验增强动手能力。。。生物之所以就业难,是因为本科侧重打基础,什么都学,什么都不精。很多实验课每门只占1学分,导致学生动手能力都不强,读研几乎是必须的。我的看法生物技术应该改成6-8年制,因为这个专业实在太高深,四年学不完!出国人多是因为国内技术设备落后,研究项目范围太窄,连学校都靠国家补贴过日子。很多学校把生物技术的方向设定为制药,就是希望学生毕业后能找工作。如果你化学、分子学得好,动手能力又强,转攻生物制药、食品、化工还是很容易的,但是人卫那一大套书,几十本,相当于重读半个本科了……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中,中专和大学的难度和数量都经历了巨大的变化。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探讨中国教育的变迁,以及那个时代的学生和现在的学生的差异。
中专的难度在七十年代,中专的难度堪比现在的二本,八十年代则与三本相当。而在九十年代,中专的难度已经降到了与大专相当的水平。
大学的数量现在,我们身处一个大学普及的时代,似乎只要努力学习,就能顺利考入大学。但在七八十年代,大学不仅数量稀少,规模也相对较小。
考上211院校的难度那个时代的大学主要由现在的211院校和一些实力强大的本科院校组成。要考上211院校,其难度与那时考大学相当。
师范教育的水平
从师范中专的角度看,能考上80年代的师范中专的学生,其实力基本相当于现在的二本师范生。而能考上师范大专的,则达到了现在一本师范的水平。
优秀学生的数量在那个时代,能考上中专的学生,在班级中至少属于中等偏上的成绩,是大家眼中的好学生,但还称不上特别出色。毕竟在那个时代,国内有上百所高校和几十万在校本科生,能在这几十万本科生中脱颖而出的,才真正称得上是非常优秀的学生。
教育的规模与现在相比,上世纪80年代大专以上招生数在18--36万,同龄人口2400万左右。那个时期中专以上年招生不到50万,而现在研究生招生己超过100万。按照人口比例来算,当前大学招生超过700万,同龄人口却不足2000万。
中专生的水平这意味着,上世纪80年代的中专生相当于现在的211以上大学的研究生毕业水平,技校生则与一本大学的毕业生相当,有一半甚至达到了研究生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