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士元的重要贡献
施士元从国外回到上海,正逢中国物理学会召开第二届年会。施士元在会上作了放射性元素β磁谱的报告,受到与会者的好评,并在会上接到中央大学和浙江大学的聘书。他认为中央大学更需要他,于是应中央大学之聘来到南京,成为中央大学物理系教授兼系主任。当时,他只有25岁,是全国高等学校中最年轻的一位教授。
在1933—1952年的19年中,他每学期开两门课,有时开三门课。除无线电课程以外,其余课他都开过。由于当时只有外文参考书,没有中文教材,因此他在讲课过程中,常常自编讲义,先后编写了普通物理学、原子物理学、理论力学、光学等讲义。1952年院系调整后,他还编写了X光结构分析、核理论、粒子物理等教材。为配合教学和科研的需要,他又翻译了X光结构学、角动量理论、核理论精选等方面的书。在他和物理系一批老教授的教诲下,南京大学物理系培养了一批物理学人才。他的学生中,有的后来成为世界闻名的科学家,如吴健雄等 。
施士元在教课之暇,坚持进行科学研究工作。在设备条件很差的情况下,于1936年用X光衍射法观察到,钠在熔点以上处于液态状态还存在着晶态的衍射花样,这表示,在液态中一个钠原子周围的环境,还保持局部的晶体环境 。
1937—1945年抗日战争期间,中央大学西迁重庆,因日本飞机经常轰炸骚扰,实验室工作大部分停止,科学研究工作无法正常进行。
科普工作
1945年8月,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原子弹的爆炸震惊了全世界,人们自然而然地提出一系列问题:什么是原子弹?为什么原子弹有这样大的威力?原子弹是怎样制造的?等等。施先生的学生吴健雄就参与了曼哈顿计划,并负责曼哈顿计划中最尖端的核心技术部分。吴健雄博士是唯一一名参与曼哈顿计划的女科学家,故而吴健雄博士有“原子弹之母”的称号 。
为了满足人们的好奇心,施士元根据核物理知识和自己对核裂变现象的了解,作了一系列报告。施士元的报告在中央日报上作为新闻出现。于是政府机关(如资源委员会等)、工矿企业、军事部门和军队纷纷约请他作报告 。
在50年代,当苏联建成第一个原子能发电站后,施士元做了多次关于和平利用原子能的报告。当苏联第一艘原子能破冰船下水启航时,施士元又做了一系列报告。这些科普宣传工作使施士元获得科普积极分子称号 。
抵制搬迁。南京解放前夕,蒋介石政府命令中央大学搬迁到台湾去。施士元当时任理学院物理系的代理系主任。理学院数物理系的图书仪器最多。校长周鸿经派人送来木箱子,要施士元组织人力将图书和仪器设备装箱,搬到台湾去。施士元借口箱子质量差,不符合长途运输的要求,不能装物理系的图书仪器,抵制搬迁。理学院召集全体教职员工开会,讨论搬家问题。会上,施士元说,一个大学要搬去台湾,图书仪器一定要同时搬走。如果没有图书仪器,教学和实验很难开展。而今图书仪器不能搬走,我们只好不搬。***来了,大学还是要办的,所以建议不要搬到台湾去。最后大会举手表决,大家同意理学院不搬。当时的中央大学有七个学院,包括理学院、工学院、师范学院、农学院、林学院、医学院、政法学院。理学院是一个大院。理学院不搬,工学院知道了也不搬,医学院、林学院、师范学院随后都决定不搬。这样中央大学就没有搬到台湾去。不久南京就解放了。最后只有校长周鸿经和教务长唐培经两人携带了中央大学的公款,跟国民党逃到台湾去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中央大学没有搬到台湾,这批教师留了下来,图书仪器保留了下来,这对保证解放后江苏南京地区的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
创建金属物理专业
1952年,中央大学改为南京大学 ,并成为文理科综合性大学。仿照莫斯科大学,各系成立专业教研室,采用苏联教材。1954年,施士元为了配合重工业发展的需要,与同事们共同创建了金属物理专业,目的是培养发展重工业所需的金属物理人才。施士元开出X光结构分析课,翻译出版了《伦琴结构分析》(俄译本)与《X光结晶学》(英译本),培养了金属物理方面的研究生与光谱分析方面的进修教师,发表了AuCu3有序无序转变动力学等10余篇文章。
创建原子核物理专业
施士元为了配合我国发展原子能事业,在校领导支持下,和同事们一起,创建了原子核物理专业。第一届国际和平利用原子能会议在日内瓦结束以后,苏联来我国几个大城市,进行原子能和平利用资料巡回展览。施士元和南京大学一批师生到上海苏联展览馆参观学习。会上来了十几位苏联专家作学术报告。翻译人员因缺乏专业知识,翻译得牛头不对马嘴,听者茫茫然。为弥补僵局,施士元作辅导报告,深入浅出,听众恍然大悟。出版社得知此讯,索要施士元讲稿,成书出版。《核反应堆理论导论》就这样于1960年出版。这是我国当时唯一的反应堆理论书籍。多年之后,这本书依旧是从事核反应堆设计学生们的入门教材 。
创建核物理实验室
1958年,核物理专业师生分成加速器、探测器、质谱仪、β谱仪、核电子学等小组,日以继夜研制教学用的仪器设备。奋战一年后,核物理实验室逐一建立起来,自力更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学生,送往祖国边远地区原子能事业单位。
施士元考虑到核物理是实验科学也是理论科学,遂在专业内建立一个理论小组,并在教学工作的同时出版了《角动量理论》与《核理论精选》二书。约在1975年,核理论小组接受了第二机械工业部下达的核参数理论计算工作的任务。在核武器或反应堆设计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核参数,其中最主要的是中子打在一些核素上的散射截面。理论计算工作是使零星分散的实验数据系统化,填凹补缺,内插外延,以满足设计工作的需要。核理论小组用共振群方法进行中子对一些轻核的截面计算。计算结果经鉴定后被采用,并得集体奖。施士元用蒸发模型成功地计算在氚及氦上的(n,2n)和(n,3n)截面。当时在极低能量区中,理论与实验不一致。施士元在1983年用准自由散射模型获得满意结果,文章在核物理杂志上发表。1978年以后,核参数工作发展成为核少体问题理论工作,施士元曾多次主持核少体学术会议 。
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研究
70年代末,国内在1958年建立起来的核物理专业纷纷下马。施士元和同事们将实验工作转向利用放射性同位素作核技术应用方面的工作,在80年代先后开展了穆斯堡尔谱在生物分子研究方面的工作和用正电子湮没技术研究高分子材料的工作。在理论工作方面,施士元转向研究粒子物理最基本的强作用问题 。
社会活动
施士元除科研和教学外,积极参加各项社会活动。1956年参加中国民主同盟。1958年起被选为江苏省第二、三、五、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南京市常务委员会委员。曾任中国质谱学会副理事长与质谱杂志主编,江苏省物理学会理事长,江苏省科普创作协会理事长,中国核学会、核物理学会、科普协会常务理事。施士元积极参加由中国物理学会组织的物理学名词规范化的工作,由他参加编写的《英汉物理学词汇》,1975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从1982年起到1987年,他主持编著《汉英物理学词汇》,于1993年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
80岁开始画油画
施士元退休后,由于身体原因,不再能从事物理学教学科研工作。从80岁开始,学习画油画,临摹法国、意大利、德国、波兰古典名画几十幅,创作油画一百多幅,其作品《雁归来》参加了1993年中国油画展。
施士元于1987年退休,并受聘为南京大学物理系名誉主任。
2007年9月19日,南京大学物理系和江苏省物理学会为施士元先生庆祝百岁华诞,其文集《施士元·回忆录及其他》 举办首发式。
2007年9月28日,多个媒体发文,悼念施士元先生逝世 。
南大历史学院的陈蕴茜教授,生前是南京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也是南京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院长助理和兼职研究员,建筑与规划学院兼职教授。
1983年张蕴茜进入南京大学历史系学习,并获得硕士学位。在1990年毕业留校任职开始,她就打算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她的学校,张蕴茜是一位十分敬业的老师,她也很善良谦和,不管是带博士研究生还是本科生,她都会非常耐心的给她的学生做最好的。
张蕴茜是国内历史学界引用频次最高的学者之一,而她的代表作《崇拜与记忆:孙中山符号的建构与传播》一书,更是被视为国内政治文化史研究的标志性成果,也在学术界产生了极大的反响。南京大学历史学院的院长张生同样对这本书给予了很大的评价,他说:?可以说是这方面研究的里程碑式的著作。?陈蕴茜的这本书先后花了她将近十年的功夫,这本书曾是国内学界的标杆。她也在很多刊物中发表过学术论文,例如在《近代史研究》、《开放时代》、《学术月刊》、《史林》上等等,其中涉及到的近代公共空间,城市婚姻,历史记忆等得到相关领域学者的好评和追捧,她带来的成果绝不是可以用手指头数的清的。
而她在7月22日凌晨在南京逝世,终年55岁,令人十分的惋惜。她明明很早就知道自己有了癌症,明明可以回家好好的休养,但她很少和人提起她的病,她也不愿意离开学校,不愿意离开和她朝夕相处的同事、学生。一个非常的温柔,脸上总是笑盈盈的人怎么就离开了我们,希望她去了那边也要笑盈盈的。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