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的概况
现有教职工48人(专任教师36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13人,博士30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20余人。截止2015年6月在校本科生为919人,在校研究生为118人。学院已形成了“热带亚热带自然资源耦合利用”等7个特色研究方向,近5年来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8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为地方服务的项目多项,在研科研经费300多万元,科研实力和水平正在快速提升。学院力求学科定位准确,特色特长鲜明,教学科研并进,成为华南地区地理与资源学科的重要基地之一。
其中,地理学一级学科为广州市重点扶持学科,“地理科学”专业为广州市首批名牌专业、广州大学卓越人才培养计划试点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为广州大学首批“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为广州大学“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为广东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为广东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拥有省级教学团队2个,市级教学团队1个。
院长吴志峰教授:
主持学院行政全面工作; 主管学科建设、研究生教育、师资和经费。
党委书记林媚珍教授:
主持学院党委工作;主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人事、工会、计生、综合治理、统战工作;兼管学院机关工作。
副院长 林漳平教授:
主管全院科研工作、科技活动、科研实验室建设,以及科技服务及其创收。
副院长 杨木壮教授:
主管本科教育、教学实验室建设,以及继续教育及其创收。
吴志峰,男,1969年11月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地理学、环境遥感与GIS应用科研与教学工作。2005年以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科技部支撑计划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省部级纵向科研课题10余项;担任国际景观生态学会中国分会(IALE-China)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环境资源与生态保育学会秘书长、中国生态学会青年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遥感与GIS学会副理事长、广东省环境经济与政策研究会副会长等学术团体职务。2000年以来发表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核心期刊论文70余篇,其中SCI/EI论文1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和图件著作权各1项,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7项。受聘为广东省国土资源厅特邀国土资源监察专员、中国-欧盟土壤与土地工作委员会(SEPLS)委员,担任《生态环境学报》、《热带地理》、《亚热带水土保持》编委,以及《地理学报》、《生态学报》、《自然资源学报》、《地理研究》、EMAS、IJGIS等十多个国内、外学术期刊的审稿人。中科院研究生院教授、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培养毕业博士生8人(第一导师5人,副导师3人)、硕士生10余人。
林媚珍,女,1963年4月生,教授,硕士生导师,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全国生物地理学研究会理事、广东省地理学会理事、广东省教育厅“千百十工程”之千重点培养对象。主要从事植被生态、环境生态和旅游生态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已在《地理研究》、《植物生态学报》、《经济地理》、《地理学与国土研究》、《热带地理》等国内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 35 篇,其中有 9 篇论文分别获广东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广州市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以及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一、二、三等奖。主持或参加国家教育部“九五”重点项目、中国科学院重点项目以及市校级科研项目10多项。主讲《世界自然地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植物地理学》、《导游业务与技巧》、《物业管理概论》等课程,曾获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三次、二等两次。1994年被广东省高教厅评为“南粤教坛新秀”、1994年和1997年两次被评为广州市系统优秀党员、1999年被广州市政府评为“广州市青年岗位能手”。曾9次获得学校“优秀教师”、“优秀党员”、“优秀班主任”、“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杨木壮,男, 1965 年 4 月生,九三学社社员,籍贯广东,博士,自然地理学和土地资源管理硕士生导师,资源规划管理系主任,国土与城镇规划研究所所长,现为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自然资源开发利用、 土地规划与土地利用变化、 海洋资源与环境。2002 年12 月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获博士学位,1994 年获深圳大学《房地产管理》、《商业企业管理》结业证书,1990年6月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获硕士学位,1987年7月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获学士学位。已主持或合作完成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20多项,公开发表论文50多篇,合作出版专著4 部。曾获国土资源部科技成果二等奖3 次,广东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三等奖各1次。曾获中国地质调查局中青年优秀人才、广州大学优秀教师、广州大学教学优秀奖、广州大学青年教师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等荣誉。目前主讲的本科课程有《土地管理学总论》、《地质学基础》、《灾害地理学》等,研究生课程有《土地资源管理学》、《全球变化导论》和《自然灾害防治工程》等。
王景弘的故里,王景弘与郑和同舟共济完成七下西洋的伟大壮举,在郑和逝后又奉命独自率领船队完成八下西洋,他成为我国航海史上与郑和齐名的杰出航海家、外交家。
陈性初原名庆善,字嘉祥。
1871年出生于漳平,1902年赴荷属东印度巴达维亚(今印尼雅加达),受孙中山革命思想影响,创立华侨智育会作为宣传革命的活动阵地,辛亥革命胜利后,募款支援孙中山领导的新政权。
他身居海外,心系中华,发起组织会馆,创办《工商日报》,倡导兴学,开发民智,热心公益事业,毕生为华侨与当地劳苦大众服务。
抗日战争爆发后,怀着“请缨有志愿从戎,余心爱国贯始终”的 *** ,竭力为支援祖国抗战而操劳奔波,成为著名爱国侨领之一。
1939年夏,68岁的陈性初毅然回国行慰劳抗日将士事宜,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昆明。
陈开路(1912-7~2003-6-2),原名陈光照,漳平市西园乡前洋坪村人。
1929年2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1932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33年2月,转为 *** 党员。
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三纵队特务连勤务员、红十二军六八八团战士、红一军团一师三团机枪连班长、排长、红一军团二团连长。
曾进中央特科学校第五期学习。
参加过中央苏区第一至五次反围剿战争和长征。
在1933年8月的温坊战斗中,勇敢杀敌,在全团大会上受表扬。
在1935年9月的直罗镇战斗中,因作战有方,受军团首长表扬。
1936年3月,率领全连苦练军事技能,在全师政治军事竞赛中获得练兵优胜旗。
到达陕北后,入红军大学一期学习。
后任红一军团一师十三团团长。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红一军团独立团二营营长、挺进军十一支队六团参谋长、晋察冀五分区二十六团副团长、晋察冀四分区二十六团团长、晋察冀独立旅副旅长等职务。
参加了平型关、百团大战和平汉线等战役战斗。
在平型关战斗中,他头部负伤仍率领部队与日军搏斗。
1942年,在东寺战斗中,他右锁骨被弹片打断,伤势稍愈后又投入坪山、会舌战斗,取得胜利,缴获日军山炮一门、机枪3挺,受到华北军区嘉奖。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察冀独立旅副旅长、补充兵团一旅旅长、四野补训四师师长等职务,参加了巩固东北、进军关内、解放华北和平津战役以及解放汉口、广东等战役战斗。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空军十八师第一任师长、广东省公安总队司令员、广西容县军分区司令员和广西军区副司令员。
曾当选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二、五届人大代表, *** 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三、四届区委常委,为广西社会主义建设和繁荣发展,呕心沥血,作出了积极贡献。
1980年10月离休。
陈开路于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
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1960年6月晋升为大校军衔,1988年被授予二级红星功勋章。
2003年6月2日,在广州逝世,享年90岁。
易鸿杉(1976-3~1994-3-13),漳平市溪南镇下林村人。
1994年3月13日,为抢救意外落水的两位村民,英勇献身
近代的郑超麟是一位传奇人物。
他在早年赴法学习时与 *** 同志成为室友,之后与 *** 有关的许多记录都是通过他的回忆编写而成的。
他一生中写过很多文章、书籍,还翻译过苏联的共产主义著作,其中《共产主义ABC》对 *** 产生过很大影响。
此外,漳平还有“开一邑文教之先”的刘棠、著名理学家曾汝檀﹑陈祖康等知名历史人物﹑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