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眼发现地外文明可疑信号,这一发现意味着什么?
中国天眼发现地外文明可疑信号,这一发现意味着什么?假如信号被证实,那么,这些信号就是人类首次发现证实的地外文明信号了。
6月14日,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宇宙学首席科学家教授张同杰面对媒体发布,“中国天眼”对宇宙外层空间探索之时,几例地球之外的可疑信号被发现,这个可疑信号不同过去发现的窄带电磁信号,这次发现的可疑信号带有很明显的技术内容。张同杰教授的这个团队,目前,正在对发现的可疑信号进行排查、研究,假如这个可疑信号一旦被证实,那么,理所当然的这可疑信号就是人类第1次被发现证实的地外文明信号了。
最近,美国专门举行了50多年首次的UFO事件的听证会,五角大楼也先后公布了有关于UFO的影像,美国对地外文明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但是很可惜的是,美国“天眼”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却没有功劳,那只能说技术不先进。2020年,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因电缆的故障设备崩塌早已没有了可用的价值,“美国天眼”只能是一个空谈,无法观察太空。
但“中国天眼”是世界瞩目的太空探索和发现外星文明的平台。很多人觉得,中国天眼是为了探寻宇宙的奥秘而建造的,是为了发现宇宙的运行,但现在又与地外文明又有了联系?其实,中国天眼着手建造之初,就肩负着两大任务:一个就是为了探寻宇宙奥秘,而另外一个目的就是为了搜寻地外文明。
中国天眼历经多年探索宇宙奥秘,太多的科研成果就是发现脉冲星信号,让人们误以为中国天眼就是研究脉冲星,而不知道他真实的目的就是搜寻地外文明。
美国时隔50年,现在又召开了UFO听证会,证实UFO真实存在的合理性。紧接着,就是日本,两年前的小行星样本,突然宣布,样本中发现了生命的氨基酸,多达20多种。紧随其后,俄国电视台也发布,俄航天局局长相信地外文明的存在,它们极有可能比人类更聪明,技术更先进,它们已有可能在研究地球人类
把国际上的这些事件一件一件联想起来,全球的航天大国,正在面对我们公众公布地外文明,以后也将正式公开的研究地外文明呢?小伙伴们,你有不同的意见吗?请在下方的评论区进行评论,我们共同进行讨论,期待你的参与!
小行星示意图
据了解,1995年12月6日,国家天文台兴隆基地观测发现了一颗小行星(1995 XO2),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轨道周期3.37年。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行星命名公报》通知,这颗永久编号52487号小行星被命名为“华中 科技 大学星”。其编号中的52谐音“吾爱”,而487则与华中 科技 大学在教育部中的备案编号一致,两者相互呼应,寄托着爱校之情。
华中 科技 大学被誉为“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缩影”,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疫情防控、脱贫攻坚中彰显担当。近年来,该校在 科技 前沿取得多项突破,如合作研制的“天琴一号”试验卫星成功发射,测出国际最精确万有引力常数G等。学校积极推动物理、天文和空间科学等交叉学科发展。1983年10月,学校开始筹建实验室天体物理教研室(挂靠物理系),1996年组建天体物理团队,2014年在物理学院成立粒子与天体物理研究所,2019年正式成立天文系,开启了中国中部地区天文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先河。
据介绍,小行星是目前各类天体中唯一被国际公认可以由发现者进行命名的天体,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对小行星发现者获得命名权以及命名小行星有着严格的规定和认可、审批程序。早期小行星一般以古代神话故事中女神的名字命名,后来命名逐渐演变成行星发现者对特定人物、地点、景观、事件的推崇或纪念。由于小行星命名的严肃性、唯一性以及永久不可更改性,能获得小行星命名,已是世界公认的殊荣。
链接:
这些天文领域中的华中 科技 大学贡献
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 科技 大学物理学院引力中心教授罗俊带领引力中心团队经过30多年的山洞蛰伏,于2018年成功测得迄今最高精度的引力常数G值。这实现了对国际顶尖水平的赶超,为物理学界确定高精度的引力常数G的推荐值作出实质性贡献,也为提升我国在基础物理学领域的话语权作出了实质性贡献。
2018年,该研究成果在《自然》杂志上刊发。研究成果还入选中国 科技 部评选的“2018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以及中国科学院等单位评选的2018年中国十大 科技 进展新闻。最新出版的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普通高中教科书物理必修第二册的课本,华中 科技 大学万有引力G值研究成果被收入其中。
为提高G值的测量精度,该团队在此过程中研发了一批高精端的仪器设备。这些仪器为精密重力测量国家重大 科技 基础设施以及空间引力波探测——“天琴计划”的顺利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
2019年12月20日,“天琴一号”卫星升空。“天琴一号”主载荷是由华中 科技 大学物理学院引力中心与中山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天琴中心共同研制。
2020年5月,“天琴一号”任务周期正式结束。据实验人员介绍,经过多方评估,天琴一号六大技术在轨验证全部通过,每项技术指标都优于任务目标,达到国内同类技术的最高水平。华中 科技 大学引力中心承担的高精度惯性传感器在轨测试结果,将项目组之前保持的国内最好水平又提高两个数量级,达到了国际同类装置的领先水平。
2021年1月,华中 科技 大学研制并交付使用首台高精度量子重力仪。经过多个点位的双盲测量评估,以及多家单位的专家综合评定,该仪器精度达到微伽水平,受到用户好评,已顺利通过验收。2022年,由华中 科技 大学立项的国产设备获得了全球重力场数据,这是我国首次使用国产自主卫星测得这一数据,使得我国成为世界上继美、德后第三个有能力自主探测全球重力场的国家。
此外,2019年4月,人类史上首张黑洞照片面世,华中 科技 大学物理学院吴庆文教授参与到了黑洞照片“冲洗”过程中。吴庆文和其研究生冯建超博士主要参与了理论分析方面的工作。
2019年,华中 科技 大学成立了华中地区首个天文系。2020年华中 科技 大学加入“中国空间站巡天望远镜粤港澳大湾区科学中心”。2021年成立国家天文台-华中 科技 大学“天眼联合研究中心”,推动中部地区FAST相关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
(湖北日报)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