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法国和中国的军事战略
战后法国和中国的军事战略
1.法国
在冷战期间,大多数西欧国家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员,东欧国家是华沙条约组织成员。由于这些国家分别严重依赖美国和苏联的保护,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的军事战略实际上分别是美国和苏联军事战略的延伸。主要的区别是,美苏两国作为超级大国,其军事战略具有全球的性质,而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的军事战略所涉及的范围主要局限于欧洲。在北约组织欧洲成员国中,英国和法国相继建立了独立的核力量。英国长期与美国保持特殊关系,其防务政策、军事战略、包括核战略,基本上与美国协调一致。法国奉行独立的防务政策,退出北约组织军事一体化机构,并形成相对独立的军事战略。
戴高乐重新在法国执政。戴高乐宣布,"法国的防务必须属于法国","法国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为自己的利益并按自己的方式保卫自己。"这标志着法国将奉行独立于美国和北约组织的防务政策。
戴高乐认为,在核时代,是否拥有独立核力量是衡量国家独立性的标准,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的地位的标准。所以,独立的核力量是独立的防务政策的基础。法国爆炸成功第一个原子装置;建成第一代核力量战略空军;弹道导弹潜艇和陆基中程导弹先后研制成功,形成三位一体的战略核力量。
戴高乐制定的法国军事战略的核心是核威慑。由于法国军事力量较弱,他主张采取"以弱慑强"的核战略,把核威慑建立在直接使用战略核力量进行报复的基础上,即一旦法国"生死攸关的利益"受到威胁,就动用战略核力量进行报复。这项战略同美国主张的逐步升级的灵活反应战略是不一致的。为了突出法国作为全球大国的地位,戴高乐提出"针对全世界的、全方位防御"的战略思想,主张不把法国核力量朝着一个方向,即不对准预先确定的一个敌人。他还提出"民族庇护所"的理论,将法国核威慑的庇护范围仅限于本国领土;将未来欧洲战争中北约组织可能在西德境内进行的防御战斗称为"第一战役",将在莱茵河以西的法国边境和法国本土进行的战斗称为"第二战役",主张法国军队只参加"第二战役",从而把法国从统一的北约组织欧洲战场中分割出来。这些战略理论使法国的军事战略在很大程度上独立于美国和北约组织。
法国出现严重的经济困难。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以后,欧洲局势发生变化。这些促使法国从戴高乐执政后期开始酝酿调整军事战略。
吉斯卡尔——德斯坦执政时,法国放弃"全方位防御",代之以针对苏联的"单向防御";用"扩大的庇护"理论取代"民族庇护所"理论,把法国的防务圈扩大到欧洲及其邻近地区;主张对使本土受到最直接威胁的地区进行干预,不再置身于欧洲"第一战役"之外,而使法军作为第二梯队参加欧洲"前沿战斗",从而"间接地保护"本土;为适应"扩大的庇护"的需要,在保持核威慑的同时,强调发展常规力量。经过调整的军事战略,既坚持"以弱慑强"的核威慑,又照顾到欧洲战场的全局;既坚持独立的防务,又加强了同北约组织的军事合作。
密特朗执政后,再次调整军事战略。密特朗不同意"扩大的庇护"理论,坚持把核威慑的范围限制在法国本土,而不卷入法国境外发生的、法国控制不了的任何行动。他把这种核战略称为"自我防御战略"。与此相适应,法国还不承担参加欧洲"前沿战斗"的义务,特别是不在冲突一开始就参加到联盟防御体系中去,但也不排除在必要时与盟国并肩战斗的可能性。
冷战结束后,欧洲的安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密特朗再次调整军事战略,主张从准备全面战争转向准备对付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从对付现实威胁转向对付潜在威胁,从对付单一威胁转向对付多种威胁。经过调整以后,"多向防御"战略取代了"单向防御"战略,重点是防范来自中东和地中海沿岸地区的威胁;"严格足够"的核战略取代了"以弱慑强"的核战略;在坚持核威慑的前提下,将核打击目标由城市逐步改为有选择的军事目标;以远距离快速干涉为重点的作战方针取代了本土防御,以便在"国门之前已无敌人"的情况下及时处理远离本土的危机。
法国还积极推动独立于北约组织的欧洲联合防务,主张西欧联盟成为欧洲联盟的防务机构,开始组建象征性的欧洲部队,同时努力协调与北约组织的关系。法国防务政策和军事战略的调整仍在进行中。
2.中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领导了大规模的国内革命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结束了长期的战乱,进入和平建设的时期。在长达22年的国内革命战争和反侵略战争中,形成了以人民战争理论为核心的毛泽东军事思想。这一思想出现在经济不发达的国家,产生于使用相对落后的军事装备和军事技术进行革命战争的环境中,在当代世界军事思想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在战后民族独立运动和弱小国家反抗侵略的斗争中具有广泛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幅员广阔、人口众多的大国,但经济落后,长期面临严峻的国际环境。朝鲜战争结束后,中国提出与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和平共处的原则,争取在相对和缓的国际环境中进行经济建设,同时积极推进军队的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在毛泽东领导下,中国确定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制定这项方针的目的,是有效地防御外来侵略。它要求:在平时,加强战争准备,采取积极措施制止或推迟战争的爆发;战争一旦到来,就以持久的人民战争,打破敌方的速决企图,以积极的作战行动,逐步改变双方的力量对比,以便尽早转入战略反攻,并发展为战略进攻,彻底打败敌人。
随着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中国在防御方向、作战形式等方面都有变化和发展,而"积极防御"作为一个完整的战略方针,始终没有改变。中国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仍然是经济和军事实力相对较弱的国家,在推进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同时,仍然把人民战争的理论作为现代条件下取得反侵略战争胜利的根本指针。
中国开始发展独立的核力量。研制成功原子弹,研制成功中程弹道导弹,人造卫星发射成功,向太平洋海域发射运载火箭。作为拥有独立战略核力量的少数国家之一,中国在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时就宣布,在任何情况下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
越南战争扩大和中苏关系恶化,特别是中苏之间发生边境冲突以后,中国提出立足于准备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国防建设指导思想。全国一度处于应付大战的直接威胁的临战状态,对国家的经济建设和长远的国防建设产生严重影响。
中国对世界形势作出新的判断。中国认为:两个超级大国都拥有能够毁灭对方的军事力量,处于均势,但都不拥有绝对优势;世界上和平的力量、制约战争的力量不断增长;因而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发生世界战争是可能的,在一定条件下大战是可以避免的;所以,和平时期的国防建设,除了为赢得未来战争的胜利做必要的准备以外,还要建设威慑力量以遏制战争,推迟战争,争取避免大的战争和重视为各种局部战争、军事冲突做准备。根据这种判断,在邓小平推动下,中国提出进行国防建设指导思想的战略性转变,从应付大战直接威胁的临战状态真正转向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建设大局下进行正常的和平时期国防建设。由于实行这一战略性转变,中国裁减军队员额100万,更加注重军队的质量建设,注重全面增强军队的战斗力和国防总体实力;在军事战略上,从单纯考虑全面大打和世界战争,转向在不放弃努力推迟和遏制大战的情况下,重视研究对付局部战争的作战方针和进行必要的准备。
冷战结束后,虽然国际局势复杂多变,在亚太地区仍存在若干地区问题,但中国面临的总体安全环境有所改善。在国防建设方面,中国努力适应现代高技术局部战争的要求,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不断增强总体国防实力,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安全保证。
华沙条约组织指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匈牙利人民共和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波兰人民共和国、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北大西洋合约组织指1、美国,北约领头羊,联合国乃至世界说话分量最重的国家。 2、英国,美国最可靠盟友,欧洲两个综合实力最强的大国之一也是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欧洲北约成员国 3、法国,欧洲两个综合实力最强的大国之一也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随着法国逐步回归北约军事一体化,法国将在欧洲扮演更重要角色。 4、德国,两次世界大战战败国,经济居欧洲头把金交椅,但是军事发展受到限制,注定他不能够成为拥有绝对实力的大国。在欧洲只能扮演重要发言者的角色。 5、意大利,一个软绵绵的做什么都不是很成功而又想在欧洲展露头角的欧洲地区性大国。现代意大利人在血统上与古罗马人有很深渊源。 6、荷兰,北约欧盟最早的成员国之一。曾有有着海上马车之称。与英国有特殊渊源。 7、比利时,从尼德兰分出去的南荷兰,主体民族是信仰天主教的荷兰人和法国人。也是北约欧盟最早成员国之一,首都布鲁塞尔是北约象征性总部。 8、卢森堡,世界最著名的大公国,国家小但是资历却很深。 9、西班牙,在英国之前曾经的世界第一殖民帝国,与过去勇敢地抵抗摩尔人的老卡斯蒂利亚人加泰罗尼亚人加里西亚人相比,现在西班牙人胆小怕事,注定了只能做法国的跟班。 10、葡萄牙,曾经殖民帝国也是最贫穷的西欧国家。在抗击摩尔人之后与西班牙分道扬镳自立门户。 11、丹麦,北欧最富饶的王国之一,地理位置重要,正好遏制俄罗斯波罗的海舰队的行动能力。 12、挪威,最富个性的北欧王国,也非常富饶,三次否定加入欧盟,至今还是非欧盟国家,却能够享受欧盟国家同等待遇。地缘政治与俄罗斯北方舰队接壤。 13、冰岛,由于与挪威有着民族、宗教、文化的渊源,更像是挪威跟班,挪威不入欧盟他也不加入。地理位置重要,正好处于跨大西洋中心地位。 14、匈牙利,曾经奥匈帝国的一部分,曾经沦为苏联“准殖民地”,获得独立后重新投入西方怀抱。 15、希腊,悠久文明古国,也是西方阵营最早出现的东正教国家也是东正教中心。曾经被奥斯曼占领,具有象征意义的君士坦丁堡至今被土耳其人掌控,与土耳其人有着深仇大恨。 16、波兰,曾经是苏联最大的海外“殖民国”。如今独立重新回到西方阵营。 17、捷克,奥匈帝国一部分,也是大摩拉维亚一部分,之后和斯洛伐克组成联合国家先后被纳粹德国和苏联统治,独立后成为北约接收最早三个前“华约”国家 18、斯洛伐克,重要中欧国家,曾经与捷克组成了联合国家,是大摩拉维亚一部分。地区山区经济不如捷克发达。 19、斯洛文尼亚,中东欧国家最早一个脱贫致富国家(第一个加入欧元区第一个跨入发达国家行列) 20、立陶宛,历史上立陶宛公国曾非常有名,之后不断遭受外敌入侵,最痛苦就是苏联借东方战线入侵立陶宛,连同另外两个波罗的海国家一夜间亡国。独立后立陶宛也投入西方怀抱。与俄罗斯有着亡国亡种的国仇家恨,至今有一部分领土还在俄罗斯手中。 21、拉脱维亚,受条顿骑士团影响的南斯拉夫民族,近现代境况与立陶宛类似。 22、爱沙尼亚,与芬兰有很深渊源,近现代境况与立陶宛类似。 23、加拿大,跨大西洋重要国家之一,美国的邻居。领土面积仅次于俄罗斯,也是世界经济 北约组织网站 [1] 强国之一。 24、克罗地亚,曾经并入南斯拉夫,之后重新独立,因波黑战争、斯拉沃尼亚问题,加入北约欧盟进度大大延缓。09年成为北约新成员国,也是最符合欧盟标准的准欧盟国家。 25、罗马尼亚,继希腊之后成为第二批加入北约的东正教国家。曾经沦为奥斯曼帝国和苏联的殖民地。因为摩尔多瓦被割让问题与俄罗斯有着深刻矛盾。地处巴尔干玫瑰产区 26、保加利亚,也是继希腊之后第二批加入北约的东正教国家。曾经沦为奥斯曼帝国和苏联的殖民地,也是巴尔干战争的最大失败者。至今保加利亚对马其顿问题一直耿耿于怀。地处巴尔干玫瑰产区。境内有一特殊人群波马克人(土耳其化的保加利亚人) 27、阿尔巴尼亚,巴尔干诸国最后一个结束奥斯曼统治的国家,也是受土耳其影响最大的国家,被西方人视为经受不住奥斯曼人迫害的“基督教叛徒民族”,阿尔巴尼亚人大多转宗回教。因此它也成为继土耳其之后第二个回教主体的北约国家 28、土耳其,目前地跨欧亚两洲,曾经奥斯曼帝国所向披靡,差点灭亡西方文化。第一个加入北约的回教国家。地理位置重要,起到遏制俄罗斯黑海舰队作用,是美国在近东中东地区的重要棋子。美国不惜为它牺牲亚美尼亚和塞浦路斯。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