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金和白银肉眼看的出来吗?有什么区别?`
白金和白银肉眼看的出来,可用肉眼辨别它们之间印记和外观上的区别。
1、印记
首饰上有“Pt”或者印有“Platnum”或“Plat”字样,则是白金;如有“S ”或“Silver”字样,则是白银。
2、外观
白金是灰白色,质地比较坚硬;而白银是洁白的,质地细腻光滑,比白金软一些。
扩展资料:
白金和白银其他识别方法:
1、称重法。白金铁比重是21.4,白银的比重为10.49。同体积的材料重比较,白金的重量几乎是白银重量的一倍。
2、火烧法。经高温火烧并冷却后,白金颜色不变,仍呈灰白色;而白银则变为润红色,或黑红色。
3、化学识别法。将白金磨在试金石上,用硝酸和盐酸滴在试金石上,如果物质存在,就是白金;将白银磨在试金石上,滴几滴硝酸,并用水冲洗一下,如果物质消失,就是白银。
中国·新县-如何识别白金和白银
银子和白银的区别是什么?
从钱币收藏的角度讲,不建议把银币表面的黑色氧化层(又称“包浆”)清理掉。这样做很容易损伤钱币表面,也影响银币的收藏价值。拥有良好包浆的银币常常被藏友追捧,价格甚至能数倍于全新未流通的版本。
另外,用牙刷蘸牙膏擦拭的方法确实可以清理银币的氧化层,但一定要用软毛的,否则银币必损无疑。该方法很难做到恰到好处,不推荐使用。
另外,还可以用低浓度酸性液体清洗。该方法同样有损伤银币的危险。对化学酸要很熟悉才行。
化学反应:
保存条件完全相同的同一种银币,但结果会产生不同,有的有硫化包浆,而有的没有。这是跟银币的生产过程有一定关系。银币的包浆总起源于边缘,并逐渐向内(虽不是所有,但大部分皆如此)。包括新中国银币(有塑料盒或无塑料盒)、老银元(无包装盒),氧化很多都是从圆周边缘开始,较少有从银币中心发散的。为什么呢?新中国银币包浆,常常见银币单面氧化明显,另一面较轻微或没有氧化的情况。与银币的放置、币与盒子的间隙的疏密可能有关系。
新中国银币,999银的易硫化氧化,非999纯银的币相对少得多(通常只有淡淡的黄褐色氧化或氯化白雾);老银元,虽都不是999银,硫化五彩也有不少。这是为什么呢?银币氧化和氯化,以前有人说是光照、微生物之类的原因,造币厂科学研究表明,主要还是化学原因,其次是物理形态制约和造币工艺。紫外线对银表面腐蚀性化合物的影响需进一步研究。
如果是球形纯银体,悬线悬空放置,放入密封盒子,避免气压、水汽分层、光照等因素,氧化结果是什么?从哪各部分先开始氧化呢?(我上中学时,曾想过:完全规则的球形的磁铁,正负极在哪?)曾有藏友抱怨NGC币装盒盒子后还会氧化,其实,在装盒前,评级师是裸露银币观察的,当时裸露环境和该币出厂前的未显露的状态也有很大关联,并不一定是评级盒子问题。造币厂模具表面有的是要涂油的,有的币章压铸中也沾了油;有的币章压好后是要做防氧化处理的,有膜。油、化学膜,一直保持未动的话,或多或少会影响N年后的产品表面效果。早期大规格银币,原封密封的,内无圆形塑盒,直接封的,塑封中的化学成分与出厂油膜等,都会影响币面,如:1986年5盎司孙中山银币等。
不论老银元还是新中国银币,其变色并非全都“不好”,根据变色的不同结果,有的是深受欢迎的,其价值也高于未变色的币,比如:有漂亮的硫化颜色的银币。国外也是比较重视这类币的,不少藏家视之为难得珍品。
有的新中国早期银币上,偶见小黑点,尤其是非999纯银的小规格银币,疑似是造币过程中币面粘上铁元素杂质所致。
1、银子两制式不同。库银是上缴国库的官银,要求大小一致,有特殊标记,市银有大有小,有散碎的银子,也有大锭的银子。
2、银子的流通方式不同。清朝时库银一般是用作官员的薪资发放、王公贵族的赏赐,不能在市面上流通;市银则可以在市场上任意流通。
3、银子的根本作用不同。清朝时库银是作为银本位的的基础货币;而市银则由于其方便性,是作为市场上的流通货币。
扩展资料:
银锭,中国古代货币,即熔铸成锭的白银。是用白银按一定的形状和重量铸造的一种块状物,就形制而言,可分为几种:船形、条形、饼形,不同形状的银锭有着不同的名称。
船形的一般称银锭,条形的一般称银铤,饼形的一般称银饼,因为人们常见的是船形的一种,也就是元宝,所以习惯上将它们统称为银元宝。
清代是中国银锭铸造和发展的鼎盛时期,由于地域不同,铸造工艺流程不同,各地银锭的器型各异、形式多样、名称繁多,深受银锭集藏者喜爱。银锭具有较高的保值功能。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官银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白银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