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2024年清华大学历史系的附录二

百变鹏仔9个月前 (06-18)阅读数 6#大学排名
文章标签清华大学

(一)

在清华大学早年实施“通才教育”、创办综合大学的历史上(1925-1952年),相继成立过文、理、工、法(商)、农等多科学院,艺术作为独立学科却是清华大学学科设置的空白。2001年出版的《清华大学志》将清华大学的艺术教育列入“体育与校园文化”专章,包括音乐、舞蹈、戏剧、美术、摄影等门类,通过一般的课程设置与校园文化活动来实现美育。然而,这远非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与艺术学科历史的全部。

1947年至1950年间,围绕中国艺术史研究的主题,清华大学整合校内研究力量(人才、机构、资金、研究对象等方面),先后进行组织“中国艺术史研究委员会”、创设艺术系、组建文物馆等一系列实践,由此开启清华大学收藏、整理与研究并重的艺术史传统。重审这段历史,是对清华大学人文艺术学科设置起源的必要延伸,揭示创设艺术史学科的历程,同样有利于充分认识艺术史研究与人文、科学的内在同一性,领会陈梦家、梁思成等一批清华学术大家的科学人文精神与文化使命。 清华大学组建艺术系的动意,源自中国艺术的国际地位与国内现实的强烈反差。晚清民国的动荡造成1920年代以来中国古物大量流失海外,欧美各大博物馆多设有远东部,以搜集展览中国古物,一些欧美大学开设课程讲授中国艺术史。1947年4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成立200周年举办东方学术国际会议,其中“艺术考古组”以中国的铜器、绘画和建筑为主题。这促使与会的清华大学教授陈梦家、梁思成、冯友兰思考中国学界与社会如何担当研究与传承中国艺术的使命。他们认识到中国艺术品是沟通中西文化的最佳媒介,赢得世界的尊重在于其蕴含的民族精神,国势积弱之时重振中华民族的自信心有赖于此,中国大学与学者亟需担当起保存与研究中国艺术的使命。

然而,当时国内大学或囿于对中国艺术价值的片面认识,或限于经费不足,或缺乏专门人才,尚未组建专门机构从事中国艺术研究。在大学中设立艺术系,创办大学博物馆,成为中国艺术研究的必要途径。清华大学应凭借其独特的人才与资金优势,开创国内的艺术史研究风气。1947年4月至1948年9月间,清华大学筹设艺术系的各项工作就此展开。 清华大学筹设艺术系基于对学校已有资源的科学规划与重组,通过整合教授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调整资金使用方向购置文物建立文物陈列室,筹措艺术研究基金等一系列工作,逐步构建艺术史研究的学术体系。

1、成立“中国艺术史研究委员会”

清华大学教授中,梁思成专精中国建筑,邓以蛰擅长中国书画,陈梦家深味钟鼎彝器,在1940年代皆负盛名。由于他们分属清华大学营建系、中文系和历史系,共有的中国艺术专长未得充分发挥,造成研究分散未能集中,学生有修业兴趣却没有条件获得统一的指导。1947年11月,梁思成与邓以蛰共同倡议成立清华大学“中国艺术史研究委员会”,分别聘请中国文学、哲学、人类学、历史、地质、社会学、外国语文等系教授十人组成,负责筹设艺术系的工作。12月,梁思成、邓以蛰、陈梦家三位教授联名起草“设立艺术(史)系及研究室计划书”,正式提请校方审议:

其一,设立艺术(史)系,“就校内原有之人才,汇聚一处,合作研究。在校内使一般学生同受中国艺术之薰陶,知所以保存与敬重固有之文物;对外则负宣扬与提倡中国文化之责任。”其二,在设立艺术(史)系条件尚未完备之前,先成立艺术史研究室,作为“中国艺术史研究委员会”下设的研究机构,它是“同人工作之中心,同时为小班讲堂和实习、阅(览)之处。”在筹备文物陈列室期间,研究室暂时兼理陈列工作。其三,重新整合分散于各系的艺术史相关课程,形成艺术史课程体系,“使有志斯学者得选习此类课程之全套”。其四,在清华大学研究院中增设艺术史部,招收该校及其它专门艺术学校的毕业生,为其创造出国深造的机会,培养鉴赏与研究中国艺术的专门人才。1947年12月18日清华大学校评议会议决:“原则通过为促进中国艺术史研究,该校筹设艺术史研究室,并由有关系商设选修学程,以增进学生对于艺术之欣赏。”

2、购书特款移购文物与“文物陈列室”的成立

建立大学博物馆,是组建艺术系进行艺术史研究的必备条件。“中国艺术史研究委员会”在整体筹划清华大学艺术系成立的同时,筹措资金、利用各种渠道充实文物收藏。清华大学授予各系和图书馆的美金购书特款,是购置文物的主要资金来源,参与艺术史研究的各系可利用购书特款“移购富有示范作用之历代古物”。中文系率先提出三千美金特款购置古物,“备筹设该校美术考古学陈列室,供中文系、历史学系、人类学系教课及研究参考之用。”1947年12月15日朱自清就此事函请校方。各系及图书馆亦陆续出资购办,如社会学系吴泽霖教授委托京城振德兴刘仁政从纽约代购“乾隆御用大织造佛像”两幅。

陈梦家利用曾在欧美游学和收藏的旧识,联系美方捐赠文物。例如纽约最大的古董商卢芹斋将在美国的铜簋选出数件赠予清华;美国西海岸最大的东西方艺术品公司旧金山GUMP’s公司经理来信,愿将大批近代西方艺术手工艺制品赠送清华。

大学博物馆旨在汇集示范器物用作教学标本和研究对象,因此尤其注重各个时期、不同地域、各种器物、不同形式的示范意义。由于购置文物的款项有限,不能专求精品,但求可供示范的佳品。经过1947年12月到1948年4月,清华大学所有的文物已初具规模,其中商周铜器122件,玉器15件,石器29件,陶器73件,骨器(包括一大宗私藏甲骨)730件,瓷器4件,木器8件,杂器(漆器铅器等)10件,共计1000件,汉代以后的磁木瓦器亦分门采集。据四十年代欧美诸国收藏中国古物的博物馆记载,当时大学博物馆或自成研究机关的博物馆还不多,其中以美国哈佛大学伏克博物馆最著名,宾夕法尼亚大学、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等皆设有美术馆,收藏中国古物,不过数量较少。就当时清华大学的收藏,较欧美中等博物院所藏中国古物已无逊色。

随即于1948年4月29日清华第37个校庆日,清华大学文物陈列室正式成立,冯友兰任主席,展室设在清华大学图书馆第二阅览室。作为艺术系成立的必备条件之一,文物陈列室的成立标志着清华大学文物收藏与艺术史研究事业“从此发轫,渐图开拓”。1948年5月21日,梅贻琦校长在清华大学校评议会上报告“该校成立艺术史研究委员会及由该会筹设文物陈列室经过”,陈梦家向媒体撰文介绍清华大学文物陈列室的成立经过,力图唤起全社会文物意识的觉醒。

3、唐仲明艺术基金

筹设清华大学艺术系的同时,还积极筹措艺术发展基金、设立艺术奖学金。1926级清华留美学子唐亮(字仲明)美术成就卓著,四十年代逝世后唐氏遗族将其一部分书画遗作捐赠母校,设立“唐仲明艺术基金”。为此,清华大学组织“唐仲明画品遗作保管委员会”,制定“唐仲明遗作保管办法”,计划时局平定、币制稳定后,陆续出售部分唐氏作品,所得款项全部作为“唐仲明纪念奖学金”。“纪念画家唐仲明奖学基金保管原则”规定:“奖学金之收集除妥为保存外,并期于最短期内集成相当数目以资应用;奖学金之分发限于有志于美术之贫寒学生”,“奖学金由母校培植未来有志于艺术者”。这些规定无不显示出基金设立者与管理者对于发展中国艺术的执着之情。

(二)

在清华大学中国艺术史研究委员会的运筹下,组建艺术系的相关各系、教授密切配合,不到半年时间文物陈列室正式成立。通过专业人才、学术指导机构、学术组织、配套基金等实质性工作的展开,设立清华大学艺术系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

根据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大学规程,清华大学筹设艺术系隶属文学院,以“非为注重技术之训练,实欲增进青年对于吾国古有文化之了解与青年性格之陶冶”为宗旨。艺术系下设艺术史、考古、音乐三组,艺术史组为教学与研究的核心,与考古组密切合作,扩展校内原有音乐室为音乐组,“训练音乐人才,普及校内美育”。鉴于当时国内艺术学院以艺术品创作为中心而忽视对历代艺术的研究,艺术史组专注于“研究中国艺术史之发展,对于历代艺术作品作学术研究,以养成此方面之专家及中外博物馆所需此方面之人才。”这是清华大学艺术系开创国内艺术史研究风气的关键所在。

艺术史的课程设置,“教授艺术史、考古学及艺术品之鉴别与欣赏,注重历史的及理论的研究。本系以研究中国艺术为主,但为明了中国艺术在全世界艺术中之地位起见,必需与西洋艺术及初民艺术作比较研究,故亦兼授与此两方面有关之课程。”显然,筹设清华大学艺术系在于对中国艺术进行历史的、学术的研究,地域上兼及西方艺术,时代上远溯初民艺术,通过跨时空、跨文化的比较,真正获得对中国艺术的理性认知和审美鉴赏。

清华大学艺术史研究工作注重中外交流,从研究材料或展览交流,到延请国外专家讲学,招收研习中国艺术的留学生。清华大学艺术系的筹设者深信,随着中国艺术史研究工作的展开,“必能引起国外之重大注视,将来寻求各方之资助,或非甚为困难之事也。”在有效整合校内已有艺术史研究力量的基础上,对于清华大学,增设艺术系需要做的是“在该校经费中不过增加十余名教员名额,而其效则可训练此项专门人才,且使该校他院系学生在美育方面可得相当之陶冶,当属事半功倍。”

1948年9月17日清华大学就增设艺术系事宜呈请国民政府教育部。11月5日,教育部函复:“应就现有院系力求充实,所请未便照准。”尽管清华大学设立艺术系已具备了必要的条件,但是最终未能获得国民政府的批准。1948年前后,发展国防、军事工业作为国民政府的战略重点,高等教育密切围绕这一战略展开。此间,教育部照准清华大学农学院增设四个系(1947.6.28),资源委员会与清华大学合作设立国产工程材料试验室(1947.8.13)、北平水泥研究试验室(1948.1.10),国防科学委员会委托清华大学就煤之氢化、一般食物之除水、士兵营养、穿甲力学、强大电力微波、强力可塑体、轻合金、弹性物体之空气动力学等九项专题进行研究(1948.8.10)。由此看来,艺术史研究之迫切很难纳入国民政府主导发展的专业范畴,设立清华大学艺术系最终难以超离当时的政治语境和社会语境而被搁置。

清华大学文物馆:艺术史研究在转向中继续

新中国成立将被搁置的清华大学艺术史研究重新启动,通过组建清华大学文物馆,将艺术品收藏和艺术史研究同各系教学相结合,增强了文物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可利用性。1949年9月7日,清华大学第22次校委会决议成立“文物馆筹备委员会”,由解放前“中国艺术史研究委员会”改组而成,梁思成为召集人。 1949年10月14日至1950年4月26日,“文物馆筹备委员会”分别召开四次会议,筹备馆舍、经费、组织、人员等各项工作,并成立临时工作组筹办配合新中国成立的展览。1950年7月,“文物馆委员会”正式成立,解放前“文物陈列室”的收藏、结余经费、原有工作等一概并入文物馆。“文物馆委员会”成为清华大学常设的学术委员会之一。

1、功能与组织

清华大学文物馆是校文物收藏、整理、研究、保管及形象教学的统一领导机构。《文物馆委员会组织条例》明确其组织构成:文物馆委员会由梁思成、潘光旦、金岳霖、吴晗、袁复礼、邓以蛰、吴泽霖、邵循正、费孝通、陈梦家、王逊11位教授组成,主席梁思成。常务委员会由主席和各研究组(室)主任组成,负责处理实际事务。文物馆委员会下设考古组、民族组、民俗艺术组、档案整理组和综合研究室。原属于清华大学各部门的文物,以不打乱原部门为原则,统一纳入文物馆,分别划归五个专业组室:

“考古组包括原有的文物陈列室及地学系有关考古的一部分;

民族组包括现在社会系之西南少数民族、蒙藏及高山族各部分文物收藏;

民俗艺术组包括现在社会系之各项民俗艺术的收藏(属于少数民族者除外)及营建系收藏之一部分;

档案整理组包括历史系征集之档案,并接受图书馆整理拓本之委托;

综合研究室集中过去各系(尤以哲学系及营建系)购置之各种有关考古及美术史的图籍及必要参考书,并将哲学系征集之各种加入。经常作中国美术史及物质文化史的研究,并供全馆或有关各系各课之参考、研究及教学。”

与清华大学文物馆直接相关中文系、历史系、哲学系、社会系、人类学系、地学系、营建系、图书馆,共同参加文物馆的工作,是文物馆与全校各系合作的基础。清华大学文物馆在于配合学校的教学研究,“它是有目的地搜集某一类研究资料,经过研究与整理,作有秩序的排列,以作示例的教材。它使学生得直接从实物上看到制作、艺术、制度和一切人类活动的记录。它是用来考验我们理论上的或由书本知识所得到的推论之实物的证明。”

2、研究计划与日常工作

根据文物馆的收藏,结合当时的研究和教学重点,文物馆的近期研究计划集中在两方面:

其一,整理研究八十余箱地质及考古采集品,作为文物馆的首要工作。1925年至1937年“七七事变”前,清华大学地质系袁复礼教授与同人代表学校参加国内外科学团体的考察活动,历年在山西、河南、陕西、绥远、宁夏、甘肃、新疆等地采集到地质及考古材料共约八十余箱,广受国内外学者重视。但因时间、空间、人力所限,未能整理与研究,抗战中遗失详细的底册和记录。有鉴于此,整理八十箱地质考古资料实已刻不容缓,清华大学文物馆重新启动这批文物的整理和研究工作,中国科学院予以协助。

其二,继续整理研究社会发展史的形象教材。当时文物馆进行“历代农村经济主要生产工具的研究”,包括农具和纺织工具,附带研究货币以说明各时代的一般经济状况。文物馆制定了详尽的研究计划,尽可能搜集古今一切有关的形象资料,例如甲骨、金石文字中所表现的耕织工具、工作情形,汉代画像石、唐宋以来历代绘画以及元明清木刻图籍(例如各种农书)中的耕织图像等,搜集相关实物标本,如各种纺织品标本、仍在使用的耕织工具标本。对于体积庞大或不易获得实物的标本,通过仿制模型、模绘或摄影来保存形象资料。1950年下半年,文物馆综合研究室以此为中心工作,与社会系、历史系合作进行。待此项工作完成后,将继续社会发展史其他方面的重点研究。此外,个人可以自行拟定与教学相辅的研究。

文物馆的研究计划透露出一些艺术史研究信息:例如通过“历代农村经济主要生产工具的研究”阐释社会发展史,从各种形式的文物中探寻历代生产工具的演变,从历代艺术品中探寻人类文明进步的足迹,这是文物馆综合研究室“经常作中国美术史及物质文化史研究”工作的一部分。不过,由于清华大学文物馆定位于全校形象教学的领导机构,以形象教学配合一般教学,研究重点转向适应新中国成立的现实文化需求——通过文物艺术阐释社会发展。显然,1950年文物馆的艺术史研究已不同于筹设艺术系时期的艺术史研究,清华大学“暂于哲学系内设立艺术哲学组,并与其它各系所开有关课程配合,以造就艺术史人材。”这样的安排仅维持到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前。

清华大学文物馆围绕新中国成立的文化宣传,举办各种有现实性的专题陈列及展览。1949年11月5日至7日,在中央美术学院大礼堂,清华大学文物馆举办西南少数民族及台湾高山族文物展览,观众达四千余人,京津各主要媒体皆有报导,《光明日报》特发专刊报导。1950年在清华校内文物馆先后举办年画、手工艺、早期社会发展史、石像雕刻等多种专题展览,同时开放西南少数民族、高山族、西藏三个文物陈列室。

3、文物馆发展的阻滞

清华大学文物馆的经费来源于学校划拨的文物购置费,已非此前用购书特款移购文物。文物购置费一般维持原状不做增减,如有特殊需要,向校委会申请“特别补助”。文物的收藏与维护是一项经常性的巨大开支,加上解放之初清华大学物力、财力的紧张,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文物馆的发展。据清华大学文物馆成立时各部门收藏文物统计,文物陈列室已有文物2880件,较1948年成立之初1000件藏品扩充了近三倍;社会系各陈列室收藏文物共计5647件,包括民俗艺术文物4228件,人类学及少数民族文物1239件;地学系考古和地质部分藏品有80余箱。在经费拮据的情况下,文物馆作为全校性机构,尽管将分散于各系的文物纳入统一管理,却缺少相应的馆址集中保存与展示,藏品分散在清华大学图书馆和二院各处。文物馆委员会积极向校委会申请馆舍,力求逐步将文物馆建成拥有房舍、设备、事务管理与技术人员的完备而有形的机构。

然而,随着1952年开始的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清华由综合大学转为多科性工业大学,与清华文物馆密切相关的历史系、社会系、地学系、哲学系、人类学系以及文物馆委员会委员绝大多数在调整中被调出清华,文物馆的各项工作不得不终止。惟文物委员会主席梁思成作为建筑系主任主持清华大学建筑系工作,从筹设艺术系到组建文物馆一直倡导的艺术史研究思想,亦随着梁思成、高庄、莫宗江、李宗津(后三人曾任文物委员会民俗艺术组成员)诸位教授融入建筑系之建筑美术、建筑历史专业的教学研究中。

分类: 教育/科学 >> 院校信息

问题描述:

谁能告诉我斯坦福大学的历史

解析:

说起斯坦福大学的建立,还有一段传奇的故事。其创办者利兰·老斯坦福(Leland Stanford Sr.,1824-1893)是美国著名的铁路大王,当过加州的州长,也曾连任两届美国参议员。1884年斯坦福夫妇带着爱子在欧洲旅行时,能讲三国语言的小斯坦福被伤寒夺去了生命,不满16岁的生命永远停留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剧,让60岁的老斯坦福悲痛万分,想起儿子希望在美国最著名高校读书的愿望,老斯坦福计划捐出自己的财产,以儿子的名字在美国最著名的高校建一所图书馆,但遭到了名校的拒绝。之后,斯坦福夫妇决定用自己的土地和财产在加州以儿子的名义建立一所大学。至今,全加州乃至全美国的人们都记得他们夫妇的一句名言:“The children of California shall be our children(加里福尼亚的孩子都将是我们的孩子).”斯坦福大学于1891年10月1日举行了开学典礼。斯坦福先生在开学典礼上强调:“生活归根到底是指向实用的,你们到此应该是为了给自己谋求一个有用的职业。但也应明白,这必须包含着创新、进取的愿望,良好的设计和最终使之实现的努力。”

“自由之风永远吹”是斯坦福大学的校训,据其校长解释,校训的含义就是鼓励和保证学生和教员能自由无阻地从事教学和相关的学科研究。

斯坦福大学的楼房都是黄砖红瓦,四平八稳,一律是十七世纪西班牙的传道堂式——没有哈佛、耶鲁大学那些年代不同、风格各异的楼房,更少了东北部大学墙壁上爬满的常春藤,进入大学,首先看到的是土**石墙环绕下的红屋顶建筑,拱廊相接,棕枷成行,在古典与现代的交映中充满了浓浓的文化和学术气息。中心广场是斯坦福的主要部分,在它的四周,商学院、地学院、教育学院、工学院、法学院、医学院等星罗棋布。往外,就是斯坦福科学园区、植物园、高尔夫球场和若干个科学试验场。斯坦福大学中最有名的建筑是斯坦福纪念教堂。设计斯坦福校园的,正是著名设计家弗莱德里克·欧姆斯泰德(Frederick Olmsted),著名的艾姆赫斯特学院也是他设计的,而他最为人称道的传世之作,是纽约曼哈顿的中央公园、旧金山的金门公园。

斯坦福大学基金雄厚,经费充足,教学设备也极为充裕。图书馆藏书六百五十万册。校内设有七千多部电脑供学生使用,亦设有多个电脑室及电脑中心为学生提供服务。学生可利用网络与校内的师生联系。此外,校内的体育设施也很多,有能容纳八万五千人的体育馆、高尔夫球场和游泳池等。

如果说,哈佛与耶鲁大学代表着美国传统的人文精神,那么,斯坦福大学则是二十一世纪科技精神的象征。

斯坦福大学是一所四年制私立大学,被《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评为全美第5名明星级大学,全美学术排名第一。2002年《美国新闻》公布了最新的全美研究生院排行,工程学院属全美第二,教育学院全美第二,商科研究生院更是高居第一,企业管理研究所和法律学院在美国数一数二,法学院在美国法学院排名中也一直位于前列。曾一度,美国最高法院的九个大法官,竟有六个是从斯坦福大学的法学院毕业的。博士课程排名中,生物学第一,计算机科学与卡内吉·梅隆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并列第一,地质学第三,数学与普林斯顿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并列第三,物理学与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并列第三,应用数学第四,化学第五。其他名列前茅的课程还有英语、心理学、大众传播、生物化学、经济学和戏剧。据最近一份官方统计表明,斯坦福大学应届毕业生年平均收入高居全美大学之冠。199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的独生女切尔西选择了斯坦福大学,成为该校的“新鲜人,无疑,这也是斯坦福大学实力的又一证明了。

与众不同的大学学制

斯坦福大学的学制与其他大学不同。在校规中,把一年分成四个季度,学生们每段都要选不同的课。因此,斯坦福大学的学生比那些两学期制大学的学生学习的课程要多,压力也比其他大学学生要大。斯坦福的学生必须在九个领域完成必修课,其中包括文化与思想、自然科学、科技与实用科学、文学和艺术、哲学、社会科学和宗教思想。除此之外,学生的写作和外语必须达到一定标准。斯坦福大学最近把非西方社会作家的作品加入到它全年的“西方文化核人教纲中时,引起了学术界的注意和震动。

阵容强大的著名教授群体

根据一九九五年的资料,斯坦福大学一千三百多位教授中,有十位诺贝尔奖得主,五位普利策奖得主,一百四十二位美国艺术科学院院士,八十四位国家科学院院士和十四位国家科学奖得主。并且有六十七位学生获得过罗德奖学金——就是克林顿总统曾经获得,被选送到牛津深造的那种奖学金。

最负盛名的商学院及MBA专业

斯坦福大学商学院和哈佛大学商学院被认为是美国最好的商学院。这两所学院多次在美国权威杂志的商学院排名中并列第一。哈佛商学院代表比较传统的经营管理培训,培养的是“西装革履式”的大企业管理人才;而斯坦福商学院则更强调开创新科技新企业的“小企业精神”,培养的是“穿T-恤衫”的新一代小企业家。光从学生人数来说,斯坦福商学院的规模要比哈佛商学院小得多。斯坦福总共有七百二十名MBA学生,只有一种叫Sloan的企业管理人才培训计划,为期十个月,每年只招收五十人左右。但是要从学生素质来说,在全美的七百三十多个商学院中,没有一所商学院的入学竞争有斯坦福商学院这样激烈。最近几年来,每年有五千到六千人申请进入斯坦福商学院,但是只有三百六十个幸运者如愿以偿。从这个角度来说,斯坦福商学院是美国“身价”最高的商学院。之所以如此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学校要保证教学质量,保证学生的高素质和高标准。

斯坦福商学院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因为它相信,商学院的毕业生应该从商学院的教育中至少受益二十年。也就是说,他们不仅应该了解他们在毕业后会面临什么样的商业世界,也应该有足够的才智来应付二十年以后经过了变化的商业世界。在斯坦福,第一年的基础课之后,一般要求学生在第二年选一个专业方向,这些专业方向包括制造业管理、小企业创建和管理、国际工商管理、保健事业管理以及公共事业管理等。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对将来可能从事的行业有系统而深入的了解,掌握实际和理论的知识。

2024年清华大学历史系的附录二

斯坦福商学院在强调实际管理经验的同时,也强调对经济、金融、市场运转等理论的长期性研究,研究成果也比其他一流商学院更多一些。过去几十年来,这所商学院好几位教授的研究成果,都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同时,斯坦福商学院在近年来的教学中特别强调高科技的运用。很多课程的内容都涉及如何创立高科技公司,如何在某个行业或大企业实行技术转变,以及如何运用新技术来开发新产品等。为此,学校每年要从硅谷等地邀请很多高层企业管理人员来为学生授课,讲述他们的实际经验。而很多MBA学生在念书的时候,就参加硅谷小公司的商业计划、发展和管理,在没有毕业时就和这些公司建立了密切的联系。

非常高的淘汰率也是斯坦福大学MBA专业闻名世界的原因之一。目前每年约有5000名申请者,最多的一年达到8000人,而录取率只有7%。教师是MBA教育中的一个关键因素。斯坦福商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教师和学生的比率为1∶6,包括自1990年起的3位诺贝尔奖得主。MBA并不是通常所理解的硕士学位那么简单,它是一个系统而广泛的专业。因此保证学生的多样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斯坦福大学MBA专业的学生来自各个领域,这样可以增加学生之间的互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学习。

斯坦福大学为确保办学质量,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就是加强媒体监督。美国一些主流媒体每年都会公布MBA专业的排名,这对申请者和用人单位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这些媒体通常会在学生中散发调查问卷,收集之后再进行系统分析。排名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学生的意见。

首屈一指的“硅谷和斯坦福研究园区

实际上,说到斯坦福大学就必然会联系斯坦福研究园区和“硅谷。很多早期的帕洛·阿尔托的工程师都是斯坦福大学的毕业生。但1920年斯坦福大学还只是一所“乡村大学,到了1960年她便名列前茅,到1985年更被评为全美大学的第一名。是斯坦福大学的崛起为硅谷微电子工业创造了条件,硅谷是世界最先进人才和最尖端技术的聚集地,在这里,共有40多个诺贝尔奖获得者,有上千个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1998年,硅谷地区的GDP总值约为2400亿美元,占美国全国的35%左右,相当于中国GDP总值的25%左右。硅谷取得的这些骄人业绩,都离不开斯坦福大学这个孵化器,同时,硅谷的发展也帮助了斯坦福大学,使她得以有今天的成就。

在回顾斯坦福大学与硅谷相得益彰的关系时,我们不得不关注连接斯坦福大学和硅谷的桥梁--斯坦福研究园区。斯坦福研究园区是由斯坦福大学副校长特曼教授于1951年创建的,是世界上第一个研究园区,被誉为“研究园区之父。四十年代后期以来,由于联邦 *** 决定加大对教育的投资,美国的教育得到复苏。对当时偏于一隅的斯坦福来说,与东部的名牌大学是无法相提并论的,同时西部远不如东部发达,且人才流失严重。当时的斯坦福大学副校长特曼教授认为,高校的未来在于人才。在他看来,“大学不仅是求知的处所,它们对一个国家工业的发展、工业的布局、人口的密度和所在地区的声望,都可以发挥巨大的经济影响,而且要成为第一流的大学,必须有第一流的教授。但当时的斯坦福对名牌教授并没有吸引力。为此,特曼提出了他的“学术尖端的构想,这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吸引顶尖人才。“只要有好的教授,他们就会吸引 *** 的投资,也会吸引研究生和有发展潜力的年轻人,使学校兴旺发达。其实,这也是特曼教授的一个预见:努力提高斯坦福的声誉和实力,以在未来不远的 *** 投资中获取尽可能多的教育经费。特曼教授“学术尖端构想的另一层意思就是树立若干学术上的顶尖科系。正是基于以上招揽出色人才和造就尖端科系的“学术尖端构想,特曼教授和当时的校长华莱士·斯德林(WallaceSterling)决定把斯坦福的土地变成金钱,而把钱——通过聘请著名教授——变成了学术上的威望。他们的办法就是如此简单,出 租土地为学校挣钱。在原来老斯坦福的赠予书内,写明了这些馈赠的土地(斯坦福校区)不许出售,但没有禁止出租。所以,他们就划出7.5%的校园土地,约655英亩,出租给从事高科技产业的工厂,这便是后来的斯坦福工业园区。

斯坦福不仅吸引了学术人才和创业能手。同时,研究园区对学术市场化的操作模式还衍生了一种有利于新企业萌生的经济环境,正是这种高科技、高风险但高利润的经济环境在吸引着各种各样的创业者。由于研究园区把大学的智力和工业界的财力结合了起来,其所产生的巨大的生产力,已经引起 *** 的重视。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设立了实施“小企业创新研究计划的机构。该计划有助于小企业、新兴企业得到私人投资和其他来源的研究和开发资助,以及鼓励它们与大学、 *** 机构或大公司签订工作协议。此外,州 *** 还以冒险资本计划和允许发行免税工业集资债券,以支持小企业的开办。总之,创业者可以得到许多方面的财政和政策支持,特别是硅谷地区提供风险资本的优越条件,是斯坦福研究园区的成功因素之一,是研究园区推动整个硅谷发展的核心动力。

同时,斯坦福持续发展大学与工业的合作关系。科技是生产力,知识是科技的基础,大学是生产知识的最重要的地方,这一系列的逻辑关系推动着大学把知识投向工业,使工业以科技取得发展、创新。这种逻辑关系正是“实用教育观念的体现。斯坦福大学的斯坦福先生的“实用教育(Practical Education)的教育观从一开始就影响着斯坦福大学的成长。斯坦福先生并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他是作为一个实业家进入社会的。实业家的社会实践,使他懂得教育对于振兴实业的重要性,同时,他又明了实业界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特别是什么样的高等教育。“实用教育也就成为其创办斯坦福大学的理念。而作为斯坦福研究园区创办者的特曼教授也是持此种观念的重要人物,他反对把大学办成一个脱离实际的“象牙之塔。于是,在他的领导下,于1944年制定了大学未来20年发展规划,以便能引起 *** 对斯坦福大学的重视、并充分利用联邦 *** 的资助,把斯坦福大学从一所地区性大学变成全国著名的研究学府。规划的要点包括:1.结合斯坦福大学的尖端学科,努力使斯坦福大学成为工业研究 和开发的中心。目标旨在使大学和工业联合起来为高科技发展、地区经济增长作出贡献,同时也可为该校毕业生提供优越的就业机会。2.把大学的财力、物力集中起来,用以吸引第一流的研究人员,组建各种前沿性的研究所、实验室等,培育在某些方面“引导世界的人才。3.同时也不忽视大学的基础教育。在教学和科研的战略上,把大学的二级学科视为潜在的“成长工业的技术储备。4.为了增加教师与工业进行联系的兴趣,斯坦福大学制定了一套 *** 这种积极性的报酬制度,并且优先考虑可能对大学学术目标作出贡献的企业进入研究园区。

斯坦福研究园区不仅进行着基础研究,还进行应用研究和开发活动。基础研究不仅在大学实验室进行,也在工业和研究室内进行。 在大学实验室和研究所从事的应用研究常常由大学教师和工业研究人员共同参加。开发活动则集中在工业实验室。大学参加开发活动有两种方式:一是教师当企业顾问;二是企业吸收在开发活动方面具有研究经验和才能的学生。

此外,斯坦福大学还通过多种形式加强与公司企业的联系。如开设专业课程、办夜校、任顾问、当董事,共用研究设施、联合研究、研究生参加非全日制工作、聘请企业家当 *** 教师或当论文评审委员会成员,等等。斯坦福大学还采用闭路电视,把生动、形象的电视课程传送到坐落在研究园区的高技术企业,允许企业职工在不离开工厂的情况下获得学位,对攻读硕士学位者采取灵活措施,不一定要住校学习,甚至不要求写论文。各公司对这些学员的学习也十分支持,他们对参加学习的职工,支付了不正规学生加倍的学费。这种合作,对双方都有很大的好处。对公司来说,技术转移的速度十分惊人,往往教师刚刚获得的实验成果和毕业生的革新计划,能马上在公司中实现。对大学也有很多好处,如可以从公司企业那里获得用于建立研究奖学金、增聘教师和购置实验设备的资金。特别是在硅谷,有许多公司曾在几十年前因免费使用过斯坦福大学的实验室而怀有感激之情,而今正是这些公司在资助斯坦福大学雄心勃勃的研究计划。

有效的管理也是成功的关键。斯坦福研究园区的建设重点集中在土地的出租和管理上。最初研究园区的土地租借期为99年,1960年把租期缩短为51年,当时是需要预付租金总额的。到1987年,建立了每年支付租金的制度。斯坦福对投资者的申请特别谨慎,由于研究园区对工业的进入有严格的限定,所以园区的土地出租必须经过谈判,双方的行为都应该建立在一个严格的商业基础之上。虽然如此,各公司、企业仍愿意在研究园区占有一席之地,因为这意味着成功几率的加大。地处园区内部,公司可以经常与大学相关部门接触,通过这种接触可以发现创业更多的机会。所以,在研究园区内的种种行为都可以归结为一点,就是“谋求共生共长的发展和进步,并预期这些进展会导致社会的积极变化与改进。因此,对研究园区管理的主导思想是:促成承租者、大学和周围各团体的事业、并取得足够的信誉。当然,在出租土地方面斯坦福大学和帕洛·阿尔托市都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斯坦福大学仅预付租界土地的所得,每年约有300万美元。另外,每年的租金约有130万美元。这些收入有相当一部分用于改善园区之用。

斯坦福大学确实做到在集教育、科研于一体,在向社会输送人才的同时,也用自己的科研成果为社会进步、为经济发展服务。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