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华平的论文
目录(加*者为CSSCI期刊,加√者为权威期刊论文)
1、近两年来汉赋研究述评,南京大学《学术信息》第74、75期合刊;
*2、试述《文心雕龙.诠赋》篇的重大意义及理论成就,《南京大学学报》1990年第3期;《文心雕龙学综览》编委会编:《文心雕龙学综览》摘编论点,第241页,上海书店1995年版;
√3、古乐的沉浮与诗体的变迁--四言诗的音乐文学属性及兴衰探源,《中国社会科学》1991年第5期;
*4、从混合到单一:四言诗的文体特征及衰落原因,《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1期;
*5、也谈陈寅恪先生以诗证史、以史说诗的治学方法,《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6期;海外陈寅恪研究者多次引用;
√6、玄学清谈与魏晋四言诗的复兴,《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第2期,又见于同年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1993年第4期;
*7、建设史学批评史的奠基之作---评张三夕博士的《批判史学的批判》,《浙江学刊》1993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1993年书评卷;
*8、论魏晋玄学与四言诗的盛衰流变,《江海学刊》1994年第1期;
√9、佛理嬗变与文风趋新--兼论晋宋之际山水文学兴盛的原因;
《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5期,《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摘译为英文;《文摘报》论点辑录。
*10、从文笔之辨到重文轻笔--《诗品》扬谢抑颜新解,《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又见于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1996年第6期;
11、魏晋的书法与文化,《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专辑;
√12、The evolution of Buddhist doctrine and new literary style,《social science in china》(《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1996.1;
*13、传统文化热走向新保守主义了吗,《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
14、对承诺制的一点哲学思考,《运城高专学报》1997年第3期;
15一切哲学都是实践性的--读张舜徽先生的《周秦道论发微》,《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专辑;
*16、士族宗教信仰的分野与南北朝文学的差异,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又见于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1998年第10期和《想象力的世界——道教与中国古代文学论丛》,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新华文摘》、《全国高校文科学报文摘》、《学术月刊》摘编论点。
17、社会主义法制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关系,《河东学刊》1999年第1期;
*18、阮籍、嵇康与酒及道释宗教之关系,《江汉论坛》1999年第10期;
19、试述《郭店楚墓竹简·性自命出》的道家思想,武汉大学中国文化研究院编《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0、范缜反佛说质疑,《闽南佛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21、从阮籍诗文看阮氏信奉或倾向佛教之可能,《运城高专学报》2000年第2期;
*22、魏晋的围棋和范汪的《棋品》,《文献》2000年第2期;
*23、试析中国传统哲学的美育与素质教育思想,《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
24、“即色游玄”的一代名僧--支遁,《闽南佛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25、玄学思潮下的魏晋山水文学之一瞥,《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版) 2001年第1期;
*26、中国传统哲学美育与素质教育资源的现代转换,《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共青团中央编《青年塑造未来》,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版,《高校文科学报文摘》2002年第2期辑录论点;
*27、“言意之辨”与魏晋文学理论的新成就,《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28、中国文学史上东西部文学的交融,《文学评论》编辑部、南京大学中文系编《文学评论丛刊》第4卷第2期,江苏文艺出版社2001年出版;
29、论中国古典美学的“真”范畴,《运城高专学报》2001年第4期;
*30、陶渊明儒、释、道辨证统一的艺术人格,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31、庾肩吾《书品》创作年代考,上海书画出版社《书法研究》2002年第5期,湖北辞书出版社《历史文献与文化研究》第一辑;
32、梁代三家书论述略,《东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5期;
*33、上博简《孔子诗论》的论诗特色及作者问题,《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
34、《魏书》《北史》之《韩麒麟传》附《显宗传》所引《庄子》文字考辨,《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年第6期;
35、略论禅宗哲学思想的几个源头,《闽南佛学》第一辑,岳麓书社2002年11月版;
*36、也谈“唯务折衷”--刘勰《文心雕龙》的研究方法新论,《齐鲁学刊》2003年第1期;
*37、北凉王段业事迹考述,《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38、对西晋末年道教西入凉州的历史文献学考查,《宁夏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39、论两晋佛教僧侣的文学创作,北京大学东方研究院编《华林》第三卷,中华书局2003年1月版;
*40、郭店本、帛书本、河上公注本三种《老子》之比较--以三种《老子》中的仁义观念为中心,《中国历史文物》(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2003年第1期;
*41、是“东宫之师”还是“东宫之杯”--郭店一号楚墓漆耳杯铭文考释之我见,《古汉语研究》2003年第1期;
42、道家思想与汉赋创作,武汉大学中文系编《长江学术》第三辑,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3月版。
43、和谐与统一——中西方早期和谐观之比较,《哲学伦理学评论》2003,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
44、玄学的人格本体与魏晋的有无、本末之辩,《本体与诠释:中西比较》(第三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45、何晏著述考,《文献》2003年第4期;
46、南北朝佛教僧侣文学概述,《闽南佛学》第2辑,岳麓书社2003年版;
*47、《九歌·山鬼》源于祀夔乐臆说,《江海学刊》2004年第1期;
48、评东晋的风流宰相——谢安,《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1期;《魏晋风度二十讲》,骆玉明、肖能选编,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
*49、论骚体的中国东西部文学交融性质,《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50、出土文献二题(两篇),《中国文化研究》2004年秋之卷;
52、美义溯源——由楚简美字看中国古代审美意识的演变及其特点,《萧萐父教授八十寿辰纪念文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53、中西早期和谐观之比较,《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54、南北朝佛教僧侣的文学成就,《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1期;
55、唐代的诗僧与僧诗,《闽南佛学》2004年第1期,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版;
*56、“四声之目”的发明时间及创始人再议,《文学遗产》2005年第5期(2006年《中国学术年鉴》《中国文学年鉴》有摘编);
57、佛教与佛学的分与合,2005年12月厦门大学佛学中心编《佛学研究方法与佛教文化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佛教面面观》,刘泽亮主编,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58、“心无义”与以玄对山水——论“心无义”的形成及其与魏晋山水审美意识的关系,香港浸会大学编《汉魏六朝文学与宗教》,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59、《全辽文》与辽代佛教,《佛教与辽金元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能仁书院2005年版;《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年第5期;
*60、论中国古典诗学的人学取向,《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61、佛教与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创新,《光明日报》2006年2月24日第7版“文学遗产”副刊;
*62、楚简文献与先秦的文艺发生论——由《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民之父母》中的“五至”说起,《文艺理论研究》2006年第2期;
63、道家文化与两汉文论,《长江学术》2006年第2期;
*64、对郭店楚简《老子》的再认识,《江汉论坛》2006年第4期;
*65、谢灵运的佛教著述,《中国文化研究》2006年冬之卷,又见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冯天瑜主编《人文论丛》2005年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6、唐代的著名文僧南岳玄泰禅师及其《畲山谣》,《禅和之声》,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3月版;
*67、中国佛教文学的概念、研究现状及走向,《郑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68、佛教文献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关系,《江汉论坛》2007年第8期,《新华文摘》2007年第21期;
*69、中国先秦小说的原生态及其真实性问题,《天津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中国文学研究年鉴》2007年;
*70、《孟子·尽心下》“二女果”试解,《中国文化研究》2007年秋之卷;
*71、《天问》的写作时间及地点推测,《复旦学报》2007年第6期,又见莫砺锋编《谁是诗中疏凿手——中国诗学研讨会论文集》,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
72、客观的总结和辨证地扬弃——韩非子对先秦诸子思想的批判与继承,《诸子学刊》第一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73、“诗言志”续辨——结合新近出土楚简的探讨,《文学评论》2008年第1期。
√74、由出土文献中的“贤”字看先秦“贤”观念的演变,《哲学研究》2008年第3期;
75、韩非对儒、墨思想的批判与继承,《周勋初先生八十寿诞纪念文集》,中华书局2008年版;
√76、论佛教对中国古代文学体裁的影响,《世界宗教研究》2008年第1期;
77、以德为本,实至名归——关于树立中国佛教公众形象的思考,闽南佛学院编《和谐社会与道风建设——2007中国佛教公众形象主题论坛论文集》,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2月版;
*78、“四书”进中学课堂刍议,《光明日报》2008年5月5日“国学版”(第12版)。
*79、让国学真正热起来,《光明日报》2008年5月26日“国学版”(第12版);
*80、《论语集解》的版本源流述略,《中国典籍与文化》2008年第2期(第4—10页)。
*81、赞体的演变及其所受佛教影响探讨,《文史哲》2008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2008年第11期;
*82、丑义溯源,《中国文化研究》2009年春之卷;
√83、《郭店楚简的“道”与“ ”》,《哲学研究》2009年第5期。
*84、性、情论——由新出楚简中“性”“情”二字形义引发的思考,《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年第4期;
*85、繁钦《与魏文帝牋》的写作时间及相关问题,《古典文献研究》第十二辑,凤凰出版社2009年版;
*86、屈原的“美政”理想与楚国的诸子学,《江汉论坛》2009年第12期。
87、庄子与颜渊,《诸子学刊》第四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宋美龄的五大历史贡献 昨天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高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从 5 个方面评述了宋美龄令人尊敬的地方。他认为宋美龄是一个曾在 20 世纪中国政治和历史舞台上以她的特殊身份在几个关键点上发挥了正面作用的重要女性。
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发生后南京国民政府大乱。在如何营救蒋介石和如何对待张、杨的问题上出现了主战、主和两派的分化。主战派不顾宋美龄的反对偷偷调兵准备轰炸西安。而宋美龄以她的果断和睿智极力缓解国民党各个方面的紧张关系最终使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为抗战胜利争援助 抗战期间宋美龄多次前往美国游说美国政府给中国人民提供援助即使是留在南京时也不断通过通讯社向全世界揭露日军的暴行批评西方国家对日本的纵容政策同时展示中国将士英勇抵抗的决心争取美国朝野对中国的支持 和同情。她在其中一段对美广播中讲道 美国的朋友祝你们早安。我只用几分钟的时间讲这段话是要请一切爱好自由的人们知道中国应该立刻得到正义的援助这是中国的权利。诸位你们在无线电中或许可以听到大炮的声音但是这里受伤者苦痛的叫喊以及垂死者弥留的呻吟我虽希望你们能想像得到但是听不见的。 ?
亲上前线鼓舞士兵 在日军轮番空袭的日子里宋美龄没有像其他官员夫人那样找个安全的地方养尊处优而是跟广大官兵一起战斗在最前线多少次她都险些丧命于敌机的轰炸中。一次去前线的路上宋美龄的车遇到轰炸她摔断数根肋骨可仍然坚持向前线将士作了演讲并喊出?弟兄们跟我来 的战斗口号然后一头晕倒在官兵们的欢呼声中。 推动中国民航发展 这一点极少有人了解。上世纪 20 年代后期宋美龄曾任当时的航空委员会委员长。她利用她的特殊身份第一次在北京、上海、南京、武汉等几大城市开通了民用航空线路。 从中国现代化的角度看 她的做法是很具有积极意义的。 坚决反对?两个中国? 宋美龄跟蒋介石来到台湾后一直主张国家统一的立场反对?台独?和?两个中国? 。这个观点伴随了她一生对台湾政府很有影响力。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